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52篇
  免费   1181篇
  国内免费   2183篇
测绘学   574篇
大气科学   2582篇
地球物理   1262篇
地质学   2856篇
海洋学   774篇
天文学   77篇
综合类   411篇
自然地理   880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212篇
  2021年   313篇
  2020年   318篇
  2019年   430篇
  2018年   287篇
  2017年   305篇
  2016年   320篇
  2015年   353篇
  2014年   486篇
  2013年   455篇
  2012年   489篇
  2011年   461篇
  2010年   439篇
  2009年   502篇
  2008年   436篇
  2007年   513篇
  2006年   483篇
  2005年   352篇
  2004年   343篇
  2003年   274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149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24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108篇
  1995年   81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79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湖北东部雷暴大风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2003-2009年湖北省东部26个雷暴大风过程的雷达、地面、高空、NCEP6h再分析场等资料的研究,依据雷达回波形态特征,将造成雷暴大风的雷达回波分为3种类型,即单体型、弓状型和飑线型。统计分析了每种类型雷达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垂直液态含水量、中层辐合特征、入流急流、中气旋及环境场条件等特征,研究了这3种雷暴大风天气的雷达回波生命史演变规律,并建立了其雷达回波概念模型。分析表明,单体型雷暴大风提前预警难度较大,但对弓状型和飑线型雷暴大风多数可以提前30min左右做出预警。  相似文献   
992.
基于美国AMF寿县观测的云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能源部大气辐射观测计划移动观测ARMAMF(atmospheric radiation measurement mobile facility)2008年首次在我国寿县开展综合观测,为研究云特性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平台。本文在此次云雷达等观测资料基础上,研究了寿县秋末冬初云高、云厚、云量及其辐射特性,结果发现,寿县有76.3%的观测日有云出现,54.0%的观测时间有云覆盖,中云(以下简称M云)和高云(以下简称H云)出现频率占全部云系的76.7%,天气系统对寿县云系形成有较大影响;云底高度大于3km的降水性云(以下简称P云)出现频率占全部P云的67.7%,是云底高度小于3kmP云的5.3倍,发生在下午的降水占全部P云的47.8%,气溶胶可能对P云的这种分布有较大影响;云和气溶胶减少地面短波辐射的日均值达一99.1W/m。,其中气溶胶减少约占25.1%。不同高度和厚度云对地面辐射通量的影响有较大差异,P云产生最大的冷却效应(一201.9W/m。),厚度小于2km的H云对地面辐射通量的减少量最少(一32.9w/m。)。另外,用地面单点云辐射观测与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资料估计结果对比发现,两种资料有较大差异,差异可达-1.9~-36.9W/m。  相似文献   
993.
利用自主构建的基于风暴尺度的WRF—EnS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ensemble square root filter)系统同化实际多普勒雷达资料,检验该同化系统在包括飑线、超级单体风暴和多单体风暴3个不同结构类型的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同化效果,并考察了初始场扰动时不同强度的位温和水汽扰动对集合离散度以及同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个个例中该同化系统均表现出有效的同化能力,各分析结果均比较合理,径向速度和反射率因子分析的增量均方差在经过24min同化后分别下降到3~5m/s和10dBz,并维持至60min同化结束。预报场集合离散度和同化效果对热力场的扰动强度比较敏感,适当增加初始扰动时位温和水汽的扰动强度有利于提高集合离散度和改善径向速度的分析效果。  相似文献   
994.
利用湖北省闪电定位仪、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常规气象观测等资料,对2011年7月24日下午出现在湖北襄阳的一次强雷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该过程的两个强风暴分别产生了冰雹和雷雨大风(后期强降水),重点分析了两个强风暴系统生命期雷达回波和闪电(地闪)特征。结果表明:产生冰雹的强风暴是一个孤立的超级单体,降雹发生在超级单体成熟阶段;产生雷雨大风和强降水的强风暴是一个弓状回波,雷雨大风发生在弓状回波顶部,强降水回波成片状且移速较慢;两个风暴的地闪演变特征及闪电在风暴生命史各阶段分布的位置不同。  相似文献   
995.
文章应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并结合天气图、T-logp图等资料,对发生于2011年6月13日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东部地区的一次局地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雷达冰雹概率、垂直累积含水量、回波顶高、风暴追踪信息等产品以及自动站天气实况等发现,用于短时临近预报的雷达冰雹概率及风暴追踪信息产品在该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与天气实况并不能很好地符合。其原因:一方面与雷达对风暴的跟踪和SCIT算法有关,另一方面表明天气背景以及短时强对流天气所具有局地性特点在短时临近预报中未能充分考虑。通过该个例的分析,对于业务人员认识本地区的强对流天气发生特点并提高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6.
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云图及广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对2007年6月9~10日发生在广东省的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中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有:1)对流层中高层辐散低层辐合,以及“上千下湿”相配置的垂直环流结构特征,和不稳定的大气层结为此次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所需的动力条件和水汽条件;2)MCS云系生成、发展于南支槽和西南低涡东南侧的暖湿气流所形成的云系中;3)在雷达回波图上,MβCS回波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右移风暴移动特点和“列车效应”,且发展成熟阶段的回波呈显著的“弓形”和“人字形”水平回波演变结构。  相似文献   
997.
利用秦皇岛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应用干模式的4DVAR系统反演发生在河北省昌黎县的一次强降水过程的二维风场,得到较为真实的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状况。强降水发生在"人"字形切变线的暖式切变线的前侧,当暖式切变线附近出现中-γ尺度闭合气旋性环流时,降水进一步增强。由于采用干模式的变分方法,每4 min就可完成一次风场的反演,其业务化前景非常乐观。  相似文献   
998.
植耀玲  冯民学  樊荣 《气象科学》2012,32(3):298-303
2008年推广施行的新国标GB/T 21714.2已广泛应用于各地雷击风险评估业务中。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人们也发现用其建立评估模型时,标准的一些简约化约定,使得其计算结果不够精准,特别是描述和处理也显得越来越困难,影响和制约了它的应用范围和前景。为此,本文针对带有多种电气和电子系统的复杂结构建筑,提出按其进线分布特点,对Lo损失因子取值方法进行改进(下文均称"Lo优化取值法"),为多线路进线建筑物的雷击风险管理提供更细化的依据和算法,并举例证实。结果表明:细化考虑不同线路的Lo对于建筑物雷击风险评估更为切近真实。  相似文献   
999.
通过综合各地连阴雨指标因子, 确定了江苏省连阴雨过程的标准, 根据指标体系, 对其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 得出江苏省年均连阴雨次数为12.3次, 连阴雨的空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北少南多的特征, 可见沿江苏南地区为连阴雨的频发地区。其中从对农作物危害程度来看, 主要是春季连阴雨(3—5月)和秋季连阴雨(9—11月)影响较大, 这两个时段连阴雨过程发生次数较多, 分别为年均3.1和2.7次, 其中春季3月和秋季9月的连阴雨出现次数最多。为了进一步定量评估连阴雨的强度, 我们设计了连阴雨强度指数模型, 对强度指数MLYY进行了分级, 实施了对连阴雨强度的进一步把握, 更好地为决策部门提供了服务。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研究风廓线雷达在暴雨天气过程预报中的作用,对2008年6月1日至6月2日云南大理发生的一次暴雨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前三维风的脉动变化较大,水平风在垂直方向上存在风速切变,最大探测高度明显升高;降水期间可以对降水性质进行判断;降水期间功率谱密度出现双峰谱,能测出垂直气流速度及下降粒子速度,通过这样的分析,便于开展更深层次的降水物理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