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56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2004 reference seismic hazard map of Italy the amplitude of the strong-motion (expressed in terms of Peak Horizontal Acceleration with 10% probability of non-exceedence in 50 years, referred to average hard ground conditions) was computed using different predictive relationships. Equations derived in Italy and in Europe from strong-motion data, as well as a set of weak and strong-motion based empirical predictive relationships were employed in a logic tree procedure, in order to capture the epistemic uncertainty affecting ground-motion attenua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adjustments and conversions required to eliminate the incompatibilities amongst the relations. Particularly significant are distance conversions and style-of-faulting adjustments, as well as the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use of regional relations, such as the selection of a reference depth, the quantification of random variability and the strong-motion prediction. Moreover, a regional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specific for volcanic areas was also employed, allowing a more realistic evaluation of seismic hazard, as confirmed by the attenuation of macroseismic intensities.  相似文献   
42.
《The Journal of geography》2012,111(6):221-232
Abstract

This article addresses the development of a conceptual model of fieldwork practice and the creation of an associated set of skills for the geosciences. The set of eight generic and seventeen specific skills is applied in two international field courses to demonstrate the utility of such a skills-centered model across a broad range of venues, curricula, and students. Both concept and practice from U.K. and U.S. universities have been welded as a means of internationaliz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urther,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re is merit in faculty viewing their field teaching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the whole subject curriculum such that field courses and sites are viewed as much for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overall skill set as their support for the classroom topic.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气象短信编写技巧调研与研究,探讨了如何编写好气象短信,使其既抓住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天气问题,还要富有文采、贴近生活、具有新闻性。  相似文献   
44.
研究城乡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与驱动机制,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长春市为例,以监督分类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对1997、2007和2017年Landsat卫星影像进行分类,总体精度分别为93.06%,90.70%和94.12%。1997-2017年,草地、耕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354.74、922.11和55.35 km2,建设用地、水域和林地面积分别增加1 154.14、70.38和107.54 km2,整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向周边扩张,侵占其他用地类型面积。利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FLUS)模型,以2007年分类数据为基础,结合地形、交通区位和社会经济等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子,仿真2017年土地利用格局,仿真结果与真实情况吻合较好,仿真精度达85.10%,Kappa系数为0.821 2,验证了模型和驱动因子精度可靠,符合土地利用变化趋势。以此模型因子预测2027年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在城镇周围,建设用地将持续侵占耕地、林地、草地和其他土地的面积,但趋势减缓,同时林地面积和水域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45.
遥感影像判绘是摄影测量的基础技能,影像判读能力决定了地图成果的质量,本文结合多年的外业经验,从资料搜集利用、地物分层判读技巧等方面,对影像判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判绘经验和技巧,提出解决的方法,以提升影像判绘能力。  相似文献   
46.
基于风险地形建模的毒品犯罪风险评估和警务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宁  王大为 《地理科学进展》2018,37(8):1131-1139
犯罪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研究犯罪问题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维度分析,以及产生犯罪的社会、地理、生态、环境等因素。风险地形建模是美国学者研发的空间风险评估和警务预测技术,已在全球六大洲45个国家和美国35个州得到了独立测试和验证,被广泛应用于警务预测、国土安全、交通事故、公共医疗、儿童虐待、环境污染、城市发展等多个领域。在毒品、纵火、爆炸、强奸、抢劫、盗窃等犯罪研究领域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果。本文运用犯罪热点分析和风险地形建模,以长三角地区N市毒品犯罪为研究对象,对该市2015年毒品犯罪的危险因子、空间盲区、风险地形进行分析,探索毒品犯罪的生成机理和演化规律,并对2016年毒品犯罪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N市毒品犯罪呈现明显的犯罪热点和冷点;出租屋、酒店、车站、ATM机、停车场、娱乐场所、城市快速路、网吧是N市毒品犯罪的风险性因素。风险地形建模能较好地预测毒品犯罪。公安机关禁毒部门应据此进行严密管控,逐步限制、消除犯罪产生地、犯罪吸引地、犯罪促进地的生存土壤和条件。  相似文献   
47.
The records of two large stock and station agents, Loan & Mercantile Agency in Dunedin and Wright Stephenson in Invercargill, allowed us to track the timing, nature, magnitude and rate of landscape change in southern New Zealand between 1896 and 1920. This period extends from the final years of subdivision of large estates, and includes closer settlement, the shift from pastoral farming to intensive agriculture, growth of dairying, and increasing mechanisation of agriculture. These changes are reflected in clients’ annual expenditures on capital items such as fencing and building materials, tools and implements, materials for drains.  相似文献   
48.
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和预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0-2012年青藏高原中、东部71个站点观测资料、全中国756站的月降水资料、哈得来中心提供的HadISST v1.1海温资料以及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综合青藏高原的感热加热以及全球海温,研究了春季青藏高原感热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并建立预报方程,探讨了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对中国降水的预报作用。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春季感热与中国东部降水关系密切,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增强伴随着长江流域中下游同期降水增多,后期夏季长江流域整流域降水也持续偏多,华南东部降水偏少。春季青藏高原感热的增强与环北半球中高纬度的罗斯贝波列密切相关,扰动在北太平洋形成的反气旋环流向西南方向延伸至西北太平洋,为长江流域输送大量的水汽,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夏季,伴随着前期青藏高原感热的增强,南亚高压位置偏东,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位置偏西偏南,西太副高北侧为气旋式环流异常。在西太副高的控制下,华南东部降水减少;西太副高西侧的偏南气流为长江流域带来大量水汽,并与来自北部气旋式环流异常西侧的偏北风发生辐合,降水增多。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异常是华南和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重要前兆信号。加入青藏高原春季感热后,利用海温预报的华南、长江流域夏季降水量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预报方程对区域降水的解释方差提高约15%。   相似文献   
49.
基于时空不确定性的对流尺度集合预报效果评估检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对流尺度天气系统的高度非线性特征和高分辨率模式预报结果存在时、空不确定性现象,以及当前邻域概率法主要考虑高分辨率预报结果的空间位移误差,而不能有效解决预报结果存在时间超前与滞后问题,将时间因素引入到邻域概率法中,结合一次强飑线过程进行对流尺度集合预报试验,并基于改进后的新型邻域概率法与分数技巧评分,对降水预报进行了不同时、空尺度的效果评估检验。结果表明:(1)邻域集合概率法和概率匹配平均法在极端降水的分数技巧评分远高于传统集合平均,弥补了集合平均对极端降水预报能力偏低的缺陷。(2)对于此类飑线过程的对流尺度天气系统而言,邻域半径为15—45 km的空间尺度能够改善降水位移误差的空间不确定性,并使其预报效果达到最优,其中15—30 km的邻域半径对于尺度更小的大量级降水事件预报能力更强。(3)对流尺度降水预报考虑时间尺度与降水强度存在着对应关系,不同时间尺度可以捕获到不同量级降水的时间不确定性。同时,时间尺度与空间尺度对于降水预报效果的影响是相互关联的。(4)改进的邻域概率法能够同时体现高分辨率模式预报结果在对流尺度降水事件上存在的时、空不确定性,实现了对流尺度降水在时、空尺度上的综合评估,并能为不同量级降水提供与其时、空尺度相匹配的概率预报结果。   相似文献   
50.
BCC S2S模式对亚洲夏季风准双周振荡预报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94-2013年ERA-Interim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对国家气候中心(BCC)次季节到季节尺度模式(S2S)1994-2013年的回报试验数据进行亚洲季风区准双周振荡(QBWO)预报能力评估,并诊断模式预报误差来源。结果表明:BCC S2S模式对QBWO的预报能力随着预报提前时间的增长而降低,9 d后预报技巧明显减弱,其周期、传播特征和强度出现误差;在提前9 d预报中,印度洋地区QBWO对流-环流系统结构松散,信号偏弱,对流向东传播,这与印度洋平均态的预报误差有关,夏季对流平均态低层水汽场在西太平洋和阿拉伯海较强,而东印度洋、孟加拉湾一带偏弱;西北太平洋地区QBWO具有向西北传播的特征,但强度偏弱,可能原因是预报低估了QBWO对流西北侧低层涡度的超前信号,经涡度方程诊断发现,地转涡度平流正贡献微弱,相对涡度平流在对流西北侧引发负涡度,从而减弱了对流西北侧由低层正涡度引发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