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篇
  免费   354篇
  国内免费   427篇
测绘学   62篇
大气科学   933篇
地球物理   141篇
地质学   152篇
海洋学   136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17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1篇
  2013年   92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91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一次夏季东北冷涡中积云发展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运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设计开发的三维冰雹云模式,对2002年7月11日至15日期间,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次由冷涡天气诱发的积云对流变化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1)冷涡诱发的积云自然降水呈中小尺度复合体的特征;(2)积云起源于低层暖湿区域里,并由强上升气流抬升到高层,得到充分发展;(3)冷涡中积云同样存在液态水累积区,一般出现在最大上升气流上,其中液态水含量随着积云的发展而变化,冰雹即在此液态水累积区0℃以下的区域内生长;(4)在模拟区域内,模拟出了多个积云单体的并合现象,而后发展为积云团;(5)模拟出的积云形态与雷达回波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2.
高原低涡移出高原的观测事实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郁淑华  高文良 《气象学报》2006,64(3):392-399
应用天气学、统计学原理,结合TRMM资料,分析了1998—2004年5—9月移出高原的低涡的活动特征。结果指出:6—8月是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影响中国东部天气的主要时段,它与高原低涡在高原上的活动特征及西南低涡移出高原特征均不同;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的涡源主要在曲麻莱附近、德格附近,这与高原上产生低涡的涡源不同;移出高原的高原低涡的移动路径多数是随低槽的活动而向东、向东南移动,这与高原低涡在高原上多数是沿切变线移向东北不同,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不仅影响中国的范围广,还可能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涡的强度、性质会有变化,在高原以东活动时间长(≥36 h)的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前多数为暖性低涡,移出高原后多数为斜压性低涡,低涡加强、多数可产生暴雨、大暴雨;高原低涡移出高原后移到海洋上,往往因下垫面不同而变化,出海后都有降水加强、多数位势高度下降的现象;移出高原后的高原低涡因东面海上热带气旋活动而少动,与其南面热带气旋活动相向而行,因季风低压少动而少动的现象。  相似文献   
93.
梅雨暴雨中高低空急流与西南涡的活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对1991年7月5日00时-6日12时的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对每3h一次模拟结果的诊断分析,发现高空急流的走向与西南涡的活动关系密切,当我国东部位于西北风急流时,西南低涡稳定少动;位于西风急流时,西南涡快速东移;位于西南风急流时,西南涡加强,移速减慢。暴雨活动与西南涡的东移一致。最初暴雨区稳定少动,之后暴雨区快速东移,后期暴雨区缓慢移动。湿位涡对西南涡的斜压性加大有重要的贡献。在西南涡斜压性未建立之前以及冷锋附近,雨区可位于低层西南风急流左侧的任何位置,当低涡的斜压性加大,出现暖空气的作用时,暴雨区均出现在西南风急流的左前方。  相似文献   
94.
1 Introduction The mean meridional circu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nsportation and balance of heat, momen- tum, vortex and vapor between different latitudes. According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re are three circula- tions from the equator to the polar area: the Hadley circulation, a heat-driven circulation which rises around the equator and sinks at a certain latitude; the subpolar circulation, another heat-driven circulation around the polar area; and the Ferrel circulation, an i…  相似文献   
95.
1 INTRODUCTION Of three main methods for studying the radiative forcing of anthropogenic sulfate and climatic response on the regional scale, the first is, with given rates for transforming SO2 to sulfate, converting actually released SO2 into sulfate and acqui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ulfate by computing transfer equations in the climate model.  相似文献   
96.
一次暴雨过程的螺旋度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B09):115-119
  相似文献   
97.
Two cores from the southwestern shelf and slope of Storfjorden, Svalbard, taken at 389 m and 1485 m water depth have been analyzed for benthic and planktic foraminifera, oxygen isotopes, and ice-rafted debr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 the last 20,000 yr, Atlantic water has been continuously present on the southwestern Svalbard shelf. However, from 15,000 to 10,000 14C yr BP, comprising the Heinrich event H1 interval, the Bølling-Allerød interstades and the Younger Dryas stade, it flowed as a subsurface water mass below a layer of polar surface water. In the benthic environment, the shift to interglacial conditions occurred at 10,000 14C yr BP. Due to the presence of a thin upper layer of polar water, surface conditions remained cold until ca. 9000 14C yr BP, when the warm Atlantic water finally appeared at the surface. Neither extensive sea ice cover nor large inputs of meltwater stopped the inflow of Atlantic water. Its warm core was merely submerged below the cold polar surface water.  相似文献   
98.
99.
运用格林函数方法,给出了弱二次切变流轴对称涡旋演变的解析解.结果表明:当环境流中弱二次切变强度增加(减少)时,扰动动能的最大值增加(减小),扰动动能的变化加速(减速);而扰动涡旋的范围对扰动动能的大小与变化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