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92篇 |
免费 | 404篇 |
国内免费 | 5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2篇 |
大气科学 | 716篇 |
地球物理 | 1258篇 |
地质学 | 327篇 |
海洋学 | 348篇 |
天文学 | 134篇 |
综合类 | 298篇 |
自然地理 | 8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98篇 |
2021年 | 121篇 |
2020年 | 141篇 |
2019年 | 153篇 |
2018年 | 113篇 |
2017年 | 123篇 |
2016年 | 121篇 |
2015年 | 170篇 |
2014年 | 191篇 |
2013年 | 184篇 |
2012年 | 181篇 |
2011年 | 210篇 |
2010年 | 167篇 |
2009年 | 197篇 |
2008年 | 154篇 |
2007年 | 163篇 |
2006年 | 135篇 |
2005年 | 133篇 |
2004年 | 125篇 |
2003年 | 108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54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52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33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6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大气与海洋》2012,50(4):116-128
Combining Argo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profiles with satellite-deriv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eekly three-dimensional temperature fields of the Pacific Ocean were reconstructed for the period January 2000 to December 2010. The data reconstruction methodology we used has three salient features: the first is a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the Optimal Interpolation (OI) and the Multivariate Data Interpolating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MDINEOF) methods, the second is an emphasis on the multivariate nature of the vertical thermohaline structure, and the third is the inclusion of a continuous satellite-derived SST dataset to compensate for the discontinuities and the lack of surface observations in Argo data. Comparisons with other observations and data products indicate that our gridded temperature product is able to capture the main features of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s well as its variability from intraseasonal to interannual time scales, thus providing a useful new dataset for ocean and climate studies. RÉSUMÉ?[Traduit par la rédaction] En combinant les profils de température et de salinité Argo avec les températures de la surface de la mer dérivées des données satellitaires, nous avons reconstruit les champs tridimensionnels hebdomadaires de température de l'océan Pacifique pour la période de janvier 2000 à décembre 2010. La méthodologie de reconstruction des données que nous avons utilisée présente trois points saillants : le premier est une application combinée des méthodes de l'interpolation optimale et de la fonction orthogonale empirique d'interpolation de données multivariées (MDINEOF), le deuxième est une mise en évidence de la nature multivariée de la structure thermohaline verticale et le troisième est l'inclusion d'un ensemble continu de données de température de la surface de la mer dérivées des données satellitaires pour compenser les discontinuités et le manque d'observations de surface dans les données Argo. Les comparaisons avec d'autres observations et produits de données montrent que notre produit de températures à des points de grille est capable de discerner les caractéristiques principales de la distribution des températures de même que sa variabilité de l’échelle intrasaisonnière à l’échelle interannuelle, ce qui fournit un nouvel ensemble de données utile pour les études océaniques et climatiques. 相似文献
103.
对雅安市两个基层台站(区站号56287和56278)在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前后的业务管理方式、业务运行情况和业务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延伸到市级、省级,探讨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效果。结果表明:1)气象台站在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后,各类气象观测业务质量均有所提升。2)气象观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有效解决了传统业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各级气象观测站运行质量,促进了各级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气象观测工作效率和成效。 相似文献
104.
计算机层析成像简称为CT,是一种利用在物体周边所得到的某种物理量的一维投影数据,经过计算机处理,重建物理特定层面上的二维图像和依据一系列二维图像构成三维图像的技术。本文详细介绍了地震CT探测技术在芭蕉箐隧道中探测应用情况。针对芭蕉箐隧道上、下行线中部均出现坍塌,按照规范的方法对所设计的方案进行了勘测,经过野外数据采集、室内资料处理和地质解释等阶段的工作,本次勘探取得了预期的成果。 相似文献
105.
利用2016—2017年自动站逐小时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贵州大雾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天气图资料分析筛选了锋面大雾个例31 d和辐射大雾个例17 d,对比分析大雾生消过程中风、温、湿等气象要素演变特点。结果表明:(1)贵州大雾在秋末到初春较为频发;一天中夜间02—09时是大雾频发时段,07时达到峰值。(2)贵州自西向东有4个多雾区,分别为西南部区域、中部区域、东部边缘区域和北部局部区域。(3)锋面大雾主要出现在贵州中西部,范围最广时可达20个县站左右,持续时长可达10~13 h,单站可持续60 h以上。辐射大雾以贵州中东部地区出现较多,范围最广时可接近40个县站,远比锋面大雾范围广,持续时间相对较短。(4)大雾期间,10 min平均风速为0~3 m?s-1,相对湿度为97%~100%,温度露点差为0~0.5℃;辐射大雾初期或形成前气温呈下降状态,消散期升温较明显,地气温差呈现由负到正或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反映出近地层大气由较为稳定的逆温环境向不稳定环境变化的过程;锋面大雾初期的降温和后期的升温现象并不突出,地气温差也没有特定的变化规律,仅有部分个例与锋面大雾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06.
The abilities of typhoon (TC) track prediction by a medium-range forecast model T213L31 at National Meteorological Center are analyzed and its ability to improve its TC forecasts i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bout 57% of the TCs could be predicted by T213L31 but the initial position errors are large.The 43% area without the prediction of TC tracks is concentrated between 13°N and 20°N and east of 120°E and lack of conventional observation data i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absence of TC prediction in this area.The adding of bogus TC coul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C track prediction when there is no TC vortex in the analysis field, but could only have positive effects on the short-range TC track prediction when there is TC vortex in the T213L31 analysis field. 相似文献
107.
108.
甘肃省夏季层状云微物理特征个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2004年6月12日甘肃河西地区一次降水性层状云的云物理飞机探测结果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云中粒子的浓度、直径、二维图像以及谱型变化地研究,并结合宏观观测记录,详细分析了云系的垂直和水平微物理特征.观测资料分析表明:此次云系为Ac-Sc结构,上层Ac云为纯冷云,下层Sc云为纯暖云,两层云之间存在较厚的干层.云中微物理量的垂直和水平变化均具有明显的不均匀性,整个探测过程中,FSSP-100所测云粒子的浓度和平均直径变化范围分别为0.1~-232.6cm-3和3.5~45.5μm,OAP-2D-GA2所测云粒子浓度及平均直径变化范围分别为0.01~116.7cm-3和32.2~995.7μm.粒子二维图像表明,上层高积云中冰相粒子的凇附、粘连现象普遍,说明云中存在较多的过冷水.图像及谱型分析表明,6000m以上某些区域有冰晶高浓度区存在,大量冰晶的成长消耗了云中过冷水,不利于大云粒子的形成和成长;这次降水雨滴主要由纯暖性Sc云中暖云成雨过程形成,冷云过程只在Sc云顶附近有一定作用,本次降水主要机制为下层层积云中的暖云过程. 相似文献
109.
西藏色齐拉山地区立体气候特征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藏色齐拉山地区不同海拔高度的8个自动站和3个实测气象站1年的近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地温、降水量、湿度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季节变化特征,探讨了东、西坡局地气候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色齐拉山地区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暖月;月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与平均气温的季节变化一致。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东、西坡分别为0.54℃/100m和0.73℃/100m,西坡大于东坡。地气温差冬季西坡大于东坡,夏季东坡大于西坡。年、月平均地温直减率西坡仍大于东坡;东坡除夏季7、8月份外,地温直减率小于气温直减率;西坡除冬季(12月和1月),地温直减率大于气温直减率。降水量东坡比西坡多,海拔2500m以上地区4~10月降水总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增加趋势,增加率为20.9mm/100m。空气相对湿度冬季低夏季高,年变化呈单峰型。东、西坡冬季风速较强夏季相对较弱,初春风速最大。东、西坡气候差异与海拔高度、坡向、下垫面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10.
全国自动气象站实时观测资料三级质量控制系统研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迄今,中国气象局已在全国建立了55000余个地面自动气象站(含国家级自动站和区域自动站)。为了促进众多台站观测资料质量提高,在实时业务中保障用户用到基本正确有效的数据,2009年底中国气象局启动了“全国自动站实时资料质量控制与综合评估系统建设”工程,旨在研制一套基本适用于全国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的质量控制技术方法,建立台站、省级、国家级资料部门的地面自动站实时资料三级质量控制与反馈业务系统。在探究自动站错误数据表现形式的基础上,研制了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质量控制技术;从业务分工与应用角度,设计建立了台站负责质量监控、省级负责质量控制和国家级主要负责质量评估的自动站实时资料三级质量控制系统。该系统已在2400多个国家级气象台站、31个省级和国家级资料部门安装部署与业务应用。通过系统建设与应用,实时上传的自动站数据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主汛期全国自动站逐小时气温、降水数据可用率分别从2009年的88%、83%提升到2012、2013年的98%左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