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0篇
  免费   512篇
  国内免费   1398篇
测绘学   134篇
大气科学   1999篇
地球物理   252篇
地质学   314篇
海洋学   593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88篇
自然地理   20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08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66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47篇
  2008年   137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67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74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热带太平洋地区SSTA和风应力场的海气耦合模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按国家气象局“八五”攻关力专家组提出的有关近海热带气候强度突变的标准,对1970-1991年在我国的近海发生强度突为的热带气旋进行了分类统计,发现如下气候特征:平均每年有8-9个热带气旋移到我国近海时发生强度突变,其中突然减弱的居多,占总个数的79.6%,突然增强的只占总个数的20.4%,突然增强只发和天5-10月,而突然减弱到5-12月均可发生;突然增强主要出现在浙闽沿海、南海中部,珠江口外西侧  相似文献   
53.
“16·7”华北极端强降水特征及天气学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9,他引:2  
2016年7月19-20日华北出现了当年入汛以来最强降水过程。此次降水过程为一次影响范围广、累积雨量大、持续时间长的极端强降水过程,其强度较"96·8"强,仅次于"63·8"。以暖云降水为主,短时强降水特征明显,局地小时雨强强、且具有明显的地形降水特征。此次强降水发生在南亚高压东伸加强、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中高纬度西风带低涡系统发展的环流背景下,黄淮气旋、西南和东南低空急流的异常发展以及水汽的异常充沛表明此次强降水过程动力抬升和水汽条件非常有利。强降水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主要分为两个阶段:19日凌晨至白天为高空槽前偏东风导致的地形强降水、19日夜间至20日为黄淮气旋系统北侧螺旋雨带造成的强降水。第一阶段的降水主要与高空槽前偏东风/东南风急流的发展有直接关系。这一阶段对流降水旺盛,中层弱干冷平流以及低层强暖平流是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维持机制,强降水形成的冷堆与局地地形作用产生的中尺度锋生过程为对流持续新生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段的降水主要与低涡切断和黄淮气旋的强烈发展有关。该阶段降水对流相对较弱,黄淮气旋进入华北以后移动缓慢,从而造成降水持续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4.
舒锋敏  林良勋 《海洋预报》2007,24(4):102-108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着重对8903号"BRENDA"和0601号"珍珠"两个同源地进入南海后不同路径的典型热带气旋的大尺度环境场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风槽的强弱和东移的快慢、西太平洋副高的形状变化和东退西进、冷空气的强弱和南下路径及热带气旋内部的不对称结构是造成二者移动路经差异的主要原因。另,印缅槽的变化也对其路径差异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55.
氡迁移机理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国内外氡迁移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归纳。氡迁移机理的研究主要分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外因的研究进行得比较早,并且提出了很多迁移模式;内因的研究本世纪初才开始,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相似文献   
56.
The association of typhoon tracks over the western Pacific with the low-frequency wind-field pattern of atmospheric intraseasonal (30-60 days) oscillation at 850 hPa is further studied by using observational data analyses.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the composite wind fields at 850 hPa, contrasting the atmospheric 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 (ISO) with the original circulation, show that the typhoon track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wind pattern of the ISO but are not obviously related to the original wind fields. Case studies of two typhoons in 2006 also show that the low-frequency wind-field pattern, particularly the maximum-value line (belt) of low-frequency cyclonic vorticity at 850 hP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yphoon track. Therefore, the low-frequency circulation pattern and the maximum-value line (belt) of low-frequency cyclonic vorticity at 850hPa can be used to predict typhoon tracks over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相似文献   
57.
杨晓霞  夏凡  张骞  侯淑梅  刘畅 《气象科技》2018,46(3):605-618
利用各种观测资料和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30日夜间和31日夜间鲁西北连续两天强降雨天气进行诊断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产生在西风槽前和副热带高压边缘的偏南暖湿气流中,西风槽稳定少动,台风在东南沿海北上,副高加强北抬,为鲁西北连续两天的强降水提供了天气尺度背景。925hPa及以下的低层,来自于渤海的偏东气流和来自于华东沿海的东南气流同时向鲁西北强降水区输送水汽,低层比湿大,CAPE和K指数较高。第1次强降水产生在偏南气流的暖区中,降水强度大,维持时间短。第2次强降水期间,低层有冷空气锲入,把暖湿气流抬升,前期为对流性降水,中后期转为稳定性降水,降水强度小,维持时间较长。850hPa及以下倒槽式切变线和中尺度低涡环流是造成强降水的中尺度影响系统,近地面层来自于渤海的东北气流与来自于东南沿海的东南暖湿气流形成中尺度涡旋,产生气旋式辐合上升,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对流云团在鲁西北形成长形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稳定少动,有明显的列车效应和后向传播特征。强降水具有较强的日变化,夜间发展增强,白天减弱。  相似文献   
58.
根据37年(1953~1989年)的有关气象资料分析表明,浙北地区当年3月温度,上年4~6月降水量,秋、冬季干湿度和年积温与当年东海热带气旋(指强度达到热带风暴以上的热带气旋以下统称台风)出现次数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前期一些气象要素与登陆台风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分别建立预报东海台风出现多寡和台风是否登陆的判别式。从其拟合和试报结果来看,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9.
介绍了在MM5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辽宁省热带气旋模式预报业务系统及2005年的预报情况。系统以T213L31产品为背景场和侧边界,初始场中同化了常规探空报、地面报及一些卫星反演资料,模式的初值中还嵌入人造热带气旋进行模式运算。系统每日自动运行2次;模式输出结果经后处理后,编写到通用绘图软件GrADs中,以图形显示,并在沈阳区域气象中心局域网的中尺度数值预报网页上显示。2005年汛期热带气旋预报表明,系统对热带气旋的路径和暴雨的预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0.
Equatorial glacier‐fed streams present unique hydraulic patterns when compared to glacier‐fed observed in temperate regions as the main variability in discharge occurs on a daily basis. To assess how benthic fauna respond to these specific hydraulic conditions, 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low regime, hydraulic conditions (boundary Reynolds number, Re*), and macroinvertebrate communities (taxon richness and abundance) in a tropical glacier‐fed stream located in the high Ecuadorian Andes (> 4000 m). Both physical and biotic variables were measured under four discharge conditions (base‐flow and glacial flood pulses of various intensities), at 30 random points, in two sites whose hydraulic conditions were representative to those found in other streams of the study catchment. While daily glacial flood puls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hydraulic stress in the benthic habitats (appearance of Re* > 2000), low stress areas still persisted even during extreme flood events (Re* < 500).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research in temperate glacier‐fed streams, taxon richness and abundanc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changes in hydraulic conditions induced by daily glacial flood pulses. However, we found that a few rare taxa, in particular rare ones, preferentially occurred in highly stressed hydraulic habitats. Monte‐Carlo simulations of benthic communities under glacial flood reduction scenarios predicted that taxon richness would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by the loss of high hydraulic stress habitats following glacier shrinking. This pioneer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ydraulic conditions and benthic diversity in an equatorial glacial stream evidenced unknown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singular yet endangered aquatic system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