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43篇
  免费   3052篇
  国内免费   1925篇
测绘学   71篇
大气科学   607篇
地球物理   619篇
地质学   8339篇
海洋学   703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72篇
自然地理   2104篇
  2025年   6篇
  2024年   229篇
  2023年   302篇
  2022年   437篇
  2021年   474篇
  2020年   486篇
  2019年   485篇
  2018年   352篇
  2017年   467篇
  2016年   411篇
  2015年   460篇
  2014年   621篇
  2013年   496篇
  2012年   749篇
  2011年   608篇
  2010年   493篇
  2009年   505篇
  2008年   512篇
  2007年   577篇
  2006年   519篇
  2005年   503篇
  2004年   395篇
  2003年   395篇
  2002年   275篇
  2001年   271篇
  2000年   242篇
  1999年   266篇
  1998年   204篇
  1997年   216篇
  1996年   155篇
  1995年   142篇
  1994年   132篇
  1993年   101篇
  1992年   118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64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Southward thrusting occurred in Late Oligocene-Early Miocene in southern East Kunlun (昆仑) Mountains formed the South Kunlun thrust (SKT). Permian strata and Triassic rocks were thrusted over the Paleocene-Eocene red-beds of Fenghuoshan (风火山) Group and Oligocene brownish red conglomerate and sandstone of Yaxicuo (雅西错) Group along SKT faults, formed tectonic slices, low-angle thrust faults, multi-scaled outliers, and nappe structures in south of Middle Kunlun fault (MKF). In addition, SKT displacement or shortening is estimated to be ~(30-35) km across Dongdatan (东大滩) valley and East Wenquan (温泉) basin. 39Ar-40Ar dating of chlorite of ductile shear zone along front thrust fault indicates that SKT thrusting occurred at 26.5±2.7 Ma, and fission track dating of apatite from mylonitic granite in SKT gives the age 26±2 Ma, corresponding to initial time of rapid uplift of East Kunlun Mountains. Thrust faults and folds of SKT were covered unconformably by Late Miocene lacustrine strata, and major thrusting of SKT ended before 13.5-14.5 Ma according to regional chronological data in northern Tibetan plateau.  相似文献   
142.
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区植物与植被类型初查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武利玉  苏世平  王蕙 《中国沙漠》2006,26(4):564-568
通过对兰州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区进行植物、植被类型调查,结果表明:该项目区内植物资源相对丰富,有植物185种,分属于56科;区内植物生长状况良好,植物群落趋向多元化,且稳定性增加;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并参考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工程区内植被类型划分为9种类型,即 2种天然植被类型和7种人工植被类型。根据当前所造林分多为结构单一的纯林的现状,认为今后在南北两山进行植树造林应考虑营造混交林,以提高林分稳定性和抵御病虫害的能力,并积极采用人工措施促进森林更新。  相似文献   
143.
河南省华北型寒武纪—早奥陶世地层可分为7个组、21个生物带、10个阶。各组均为向北东、北西向的穿时体。向北东向穿时较高,反映向北东向的海侵较慢。自晚寒武世起,南西方向开始抬升,海水向北东方向运移。向北东方向抬升比北西方向慢,结束沉积晚。  相似文献   
144.
藏北安多地区侏罗纪菊石动物群及其古地理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藏北安多地区新发现2套以黑色页岩、深灰色钙质泥岩和泥灰岩为主的舍菊石化石的侏罗纪地层,它们与羌塘地区广泛分布的雁石坪群无论在化石组合或沉积特征方面都明显不同.岗尼乡剖面地层中产太阳菊石科的菊石,主要有Sonninia,Dorsetensia,Witchellia等。、这套地层是双湖地区色哇组的东延部分,时代确定为中侏罗世早中巴柔期114道班剖面中羌姆勒曲组的菊石化石大多归属于Virgatosphinctinae科,计有Aulacosphinctes、Virgatosphinctes等,均为上侏罗统菊石化石的典型分子,产出层位应归于提塘阶中、上部。藏北安多-改则以北一线的侏罗系深水黑色岩系虽不十分连续,但从有化石证据的土阿辛阶到巴柔阶再到提塘阶都有零星出露,它们同属一个沉积相区。侏罗纪时羌塘南部可能存在一套大陆边缘型沉积地层,因此有必要对该区的构造属性和演化历史重新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45.
粤北笋洞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25  
笋洞花岗岩体是粤北贵东复式花岗岩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锆石U-Pb年龄为189.1±0.7Ma,是燕山早期岩浆活动产物。该岩体的主要元素显示富硅、富碱、强过铝质和低 CaO/Na_2O比值等特征;微量元素方面,富集Rb,Th,U,Ce,Sm,Y,亏损 Ba,Sr,P,Ti;LREE轻微富集(LREE/HREE=6.6~8.8,(La/Yb)_N=6.44~10.74),Eu亏损明显(δEu=0.14~0.31);它具有低的ε_(Nd)(t)(-11.4~-9.3),高的δ~(18)O(10.2~12.7‰)、(~(87)Sr/~(86)Sr);(0.72949~0.74923)、~(206)Pb/~(204)Pb(18.180~18.488)、~(207)Pb/~(204)Pb(15.655~15.661)和古老的Nd模式年龄(1762~1933Ma)。上述这些特征表明,笋洞岩体属于典型的壳源型花岗岩,是在地壳伸展-减薄的构造背景下,通过以泥质成分为主的古-中元古代变质沉积岩部分熔融的方式形成。  相似文献   
146.
做好土地资源数量管控,加强耕地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是当前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选择吉林省大安市东南区域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并融合污染元素进行农用地分等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评定为三等及以上的土壤占全区总面积的72.61%,研究区土地质量总体较好,优质和优良土地分布面积较大,主要为黑钙土,差等的土地主要为盐碱土或盐化草甸土。尝试性地将农用地分等成果中的产能评价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中的元素含量评价结合,开展了绿色产能评价。  相似文献   
147.
为研究黔北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母质来源和沉积环境,开展了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结果表明:④正构烷烃OEP接近1.0,无明显奇偶优势,受轻微生物降解影响,正构烷烃多表现为双峰型(c18/c25),(nC2+nC22)/(nC28+nC29)值为0.54~1.01,显示重烃组分占绝对优势;Pr/Ph值范围在0.51-0.82之间,具有植烷优势。②烃源岩样品组成相对丰度五环三萜烷〉5-g,萜烷〉四环萜烷,三环萜烷中C21、C23、C24呈倒V字形分布,Ts/(Tm+Ts)为0.45-0.50。⑧C27规则甾烷/c∞规则甾烷略小于1或者接近1.芳烃化合物DBT/P为0.05-0.09。根据这些特征并结合干酪根同位素及正构烷烃同位素组成和变化规律,认为该区域下寒武统牛蹄塘组烃源岩形成于浅海还原环境,且有机质主要来源于细菌、藻类等低等水生生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根据常量、微量元素指标并结合有机地化指标刻划出从灯影组到牛蹄塘组和明心寺组沉积时期的水体环境,将牛蹄塘组烃源岩的形成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早寒武世初始快速海侵阶段,第二阶段为深水还原高有机质产力阶段,第三阶段为海水缓慢变浅高有机质产力阶段,而到了明心寺组沉积时期为浅水氧化非烃源岩阶段。  相似文献   
148.
采用镍硫火试金ICP-MS法分析了白马寨铜镍硫化物矿床矿石及其主要围岩铂族元素(PGE)含量,结果表明铂族元素总量(ΣPGE)普遍较低,且ΣPGE由矿床核部的块状矿石(78.15×10-9~555.92×10-9)向外围矿化橄榄岩(6.77×10-9~70.95×10-9)至辉长岩(3.02×10-9)逐步降低。煌斑岩脉岩的ΣPGE也较低,为6.86×10-9~17.03×10-9。ΣPGE与Ni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不同种类岩石和矿石的PGE原始地幔配分模式明显不同,块状矿石为Pt-Pd配分型,Ir较明显亏损;矿化橄榄岩配分曲线较平坦,IPGE和PPGE分异不明显,但均出现Ru正异常。辉长岩样品和煌斑岩PGE配分模式几乎一致,也均出现明显的Ru正异常。矿石和围岩的Cu/Pd值远高于原始地幔,表明原生岩浆发生了较强的硫化物熔离作用。块状富镍矿石的(Pt+Pd)/(Os+Ir+Ru)和Pd/Ir分别为138.24和24.7,指示其母岩浆为演化较为彻底的玄武质岩浆,而矿化橄榄岩的相应值分别为3.02和16.09,具有科马提质岩浆的特征参数,因此白马寨块状矿石和矿化橄榄岩之间可能没有成因联系。块状硫化物熔体侵位前,其母岩浆经历过长时间强烈的硫化物熔离作用,硫化物熔浆作为独立的侵入相而侵入于III号岩体核部。这个过程反映了峨眉山地幔柱尾部岩浆演化和成矿可能经历过高度的S饱和过程。白马寨矿床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149.
粤北地区产铀岩体的铀矿化特征及其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粤北地区是中国花岗岩型铀矿最为重要的大型矿聚集区,其主要的产铀花岗岩体是诸广山岩体和贵东岩体,均为多期多阶段的复式岩体,主要以印支期和燕山期的花岗岩为主。粤北地区的铀矿床主要由诸广山的长江铀矿田、澜河铀矿田、鹿井铀矿田和贵东岩体的下庄铀矿田组成,根据铀的成矿特征可分为硅化带型、交点型和碱交代型。粤北地区的铀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地幔,而不是以往认为的花岗岩浆期后热液,铀源主要是粤北产铀岩体的印支期花岗岩。因此在华南开展新一轮铀矿找矿时,跳出以往“沿带找矿”的老思路,聚焦于印支期岩浆作用与铀矿床的关系,并重点关注华南地区可能的地幔柱或热点区域。  相似文献   
150.
青城子铅锌矿成矿受层位、岩性控制.古元古代条痕状花岗岩侵位而引起的穹隆构造及其上覆的层状岩系中的滑脱型韧性剪切带、层间断裂带及中生代岩浆作用、断裂构造对成矿起重要作用.矿床具有“多阶段复成因”特点,经历了3个主要成矿期,即古元古代同生沉积就位成矿期、吕梁变质-变形“重就位”成矿期和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化“再就位”成矿期.矿床成因属以海底(喷流)热水沉积作用为基础,遭受后期变质变形和热液叠加的广义层控性矿床,即属海底喷气沉积变质-岩浆热液改造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