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43篇
  免费   1114篇
  国内免费   1449篇
测绘学   332篇
大气科学   1642篇
地球物理   1453篇
地质学   2857篇
海洋学   936篇
天文学   40篇
综合类   288篇
自然地理   458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97篇
  2019年   261篇
  2018年   183篇
  2017年   232篇
  2016年   220篇
  2015年   248篇
  2014年   300篇
  2013年   311篇
  2012年   285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75篇
  2009年   387篇
  2008年   384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360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319篇
  2003年   261篇
  2002年   282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212篇
  1998年   187篇
  1997年   186篇
  1996年   183篇
  1995年   122篇
  1994年   142篇
  1993年   102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83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44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Conodont species 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 and Iapetonudus ibexensis are document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Australia. The former is the primary marker internationally defining the base of the Ordovician, and the latter is also a distinctive species previously recorded only from the base of the Ordovician in North America. Both species were recovered from a single sample in the Kandie Tank Limestone of the Kayrunnera Group, located about 50 km west of White Cliffs in far western New South Wales. Other species recovered from this sample include Prooneotodus spp., Cordylodus lindstromi, Cordylodus proavus, Hirsutodontus simplex, Teridontus nakamurai and Variabiloconus sp. Recognition of the Iapetognathus fluctivagus Biozone in the Kandie Tank Limestone supports its correlation with the Green Point section (Global Stratigraphic Section and Point for the base of the Ordovician) in western Newfoundland and the Lawson Cove section of Utah (Auxiliary Stratigraphic Section and Point), as well as sections in Asia and South America. Review of other sections in Australia and elsewhere spanning the Cambrian–Ordovician boundary confirms that, in the absence of I. fluctivagus, the presence of C. lindstromi is a good proxy for this level.  相似文献   
992.
基于浅层探冰雷达的东南极内陆地区冰盖内部等时层提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内陆队首次使用雪地车载浅层探冰雷达取得了中山站至昆仑站全程1 300 km 的浅层冰盖数据,通过MATLAB对数据进行FFT转换、背景滤波、改变叠加次数去噪和基于曲波变换的图像处理,使用Reflexw对MATLAB处理后数据进行地形校正、二次背景滤波和平滑滤波等处理,成功提取了冰盖浅层等时层并得出了等时层的平均深度、最大深度和波动情况。最后进行了数据的连接,展示了LGB69冰芯处等时层的分布并与冰芯数据结合大体对应了相应等时层的年代和事件。给出了Dome A附近的等时层分布情况。为东南极中山站至昆仑站沿途的物质积累率计算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93.
武威盆地儿马湖凹陷地质调查井武地1井钻井工程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腾格里沙漠腹地,施工条件恶劣。上部第四系覆盖层主要岩性为黄色砂土和红色细砂,厚度大,松散易垮塌。针对武地1井钻井难点,从井场建设、钻井设备的选择、井身结构、钻井液优化等方面采取措施,为沙漠地区钻井施工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994.
在江苏沿海地区进行城市地质及水文地质等区域性地质调查,主要的野外工作手段就是全孔取心岩心钻探,但江苏沿海地区沉积层厚度300~500 m不等,最深处800 m之多。在如此之深的巨厚沉积层中钻探取心、且取心率要求之高在江苏乃至全国没有先例。结合某钻孔的施工实例,从钻探设备的选择、施工工艺的确定、泥浆控制技术等方面入手,全面总结了江苏沿海地区巨厚砂砾层全孔取心施工技术,对类似钻探项目的实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5.
王德强  熊伟  关鉴 《探矿工程》2017,44(4):66-70
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构造地质条件评价的基础上,讨论了廊坊市工程软土、液化土层工程地质问题的分布特征,对地基持力层进行了初步选择。在此基础之上确定地基加固措施或桩基础方法处理工程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996.
张志刚 《探矿工程》2017,44(6):84-87
以福州江滨地区2个有代表性的超高层建筑桩基础工程实例为依据,通过无卡式冲击 正循环,旋挖 气举反循环,回转 泵吸反循环3种成孔工艺之间的比对,提出了在福州市江滨地区超大粒径厚层卵石与花岗岩地层灌注桩施工成孔工艺方面的一些见解,认为回转 泵吸反循环是较为可靠的工艺。  相似文献   
997.
为了更好地研究沙尘气溶胶起沙和输送特征,2010年4—5月,在民勤周边沙地利用EZ LIDAR ALS300&ALS450型激光雷达和 GRIMM 180型颗粒物采样器进行了大气气溶胶的外场连续观测,取得了晴天、浮尘、扬沙和沙尘暴天气条件下沙尘气溶胶总后向散射垂直剖面图和PM10、PM2.5、PM1.0质量浓度采样资料,其中包含“0424”特强沙尘暴过程资料。结果表明:春季民勤近地层大气中沙尘气溶胶浓度较高,且随气象要素的变化很大;在整个观测期内,PM10、PM2.5、PM1.0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02.3、57.4 μg/m3、16.7 μg/m3。在不同天气条件下,PM10、PM2.5、PM1.0质量浓度的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变化趋势有所不同。在沙尘暴天气条件下,PM10的日平均质量浓度高达2469.1μg/m3,是背景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的100多倍,是浮尘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的8倍,是扬沙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质量浓度的2倍。PM2.5在沙尘暴天气下日平均质量浓度为460.3 μg/m3,是背景天气条件下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45倍,是浮尘天气条件下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6倍,是扬沙天气条件下PM2.5日平均质量浓度的1.4倍。PM1.0在沙尘暴天气条件下的日平均浓度为92.7 μg/m3,是背景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浓度的13倍,是浮尘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浓度的7倍,是扬沙天气条件下PM1.0日平均浓度的1.3倍。可见,风速增大时沙尘粒子浓度的增加对粒子粒径是有选择的,小粒子比重随沙尘浓度增加而相对减小,大粒子比重随沙尘浓度增加而相对增多;通过对“0424”特强沙尘暴过程的研究表明,一次沙尘暴过程往往包括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中的两种类型;通过对激光雷达数据分析发现,在强沙尘暴发生过程当中,民勤沙地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风蚀起沙现象。  相似文献   
998.
青藏高原北部活动层土壤热力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年10月~2004年9月期间高原北部可可西里(QT01)、北麓河(QT02)、开心岭(QT05)、通天河(QT06)等地活动层土壤温度梯度、土壤热通量及土壤水分的观测资料,计算了高原北部活动层土壤的导热率、土壤容积热容量、导温率等土壤热力参数.结果显示,QT02、QT05、QT06三站导热率、导温率夏秋季节较大而冬季较小,容积热容量则相反,表现为秋冬季节大而夏季较小;QT01站导热率表现为春季大,夏季较小;表层土壤粒度较小及较低的土壤湿度是冬季导热率较小的可能原因;冻土的热力特征参量可描述为相应深度的温度、体积含冰量及土壤盐度的函数,土壤含水量是融土热特征参数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水分含量小于某一临界值时,导温率随土壤水分含量的增大而增大,反之则减小.  相似文献   
999.
樟子松固沙林带间植被恢复及其对林草界面作用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海拉尔市巴音岱林场不同分布格局、不同带间距的人工樟子松林带内植被恢复过程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分析了林草界面生态学效应,研究了林草界面对带间植被自然恢复的作用。结果表明,宽的带间距带内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变化曲线出现了两个高峰,而窄的带间距带内只有一个高峰,说明该地区林带之间距离不应小于12 m;当林带之间距离为16~28 m时草本物种多样性出现最大值。植被恢复效果表现为带间距12 m差于带间距24 m,虽然都差于天然植被,但边际效应大大地加速了群落演替的进程。研究区樟子松林草界面边缘效应影响域为20 m, 其小尺度范围内生境异质性也很明显。行带式造林带间距离不应大于40 m,超出边缘效应影响域不利于带间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000.
高密市南部贫水区地下水勘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密市南部低缓丘陵区是山东省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地区,通过遥感解译、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等手段,在小于家庄村南成功施工1眼深100 m水井,并通过多孔非稳定流抽水试验求取了部分水文地质参数,确定了可开采量。此次工作对下一步该区农业抗旱、居民生活用水打井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