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3篇
  免费   385篇
  国内免费   899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988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135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62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56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01.
大同市酸雨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7-2009年大同市酸雨资料,应用《酸雨观测规范》方法对大同市酸雨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同市酸雨发生频率为25.0%-36.36%,10月酸雨频率最高,达到75%;其他月份酸雨频率较低。大同市夏季酸雨强度为弱酸雨程度,而秋季酸雨频率则为最高。大同市小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33.33%;中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19.23%;大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60.00%;暴雨时酸雨发生频率为0。由此可见,大同市大雨天气时,酸雨出现概率较高。随着风速的增大,降水的酸雨频率逐渐增大。大同市S风向下的酸雨频率最高为18.60%,ESE和NNW风向下的酸雨频率较高为13.95%;通过分析大同市酸雨变化规律、气象气候条件等因素对酸雨的影响,可以了解影响大同市酸雨形成的主要因素,从而为大同市酸雨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02.
Using the numerical model of mixed convective-stratiform clouds(MCS)in the paper(Hong1997)and the averaged stratification of torrential rain processes,the evolution processes,interaction of the two kinds of clouds,structure and the precipitation features in the MCS toproduce heavy rain are simulated and studied,and the physical reasons of producing torrential rainare analys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stratiform cloud surrounding the convective cloudbecomes weakened and dissipates in the developing and enhancing of the convective cloud,and therainfall rate and water content in the stratiform cloud increase as the distance from the convectivecloud becomes larger.The numerical experiments find out that the stratiform cloud provides abenificial developing environment for the convective cloud,i.e.,the saturated environment and theconvergence field in the stratiform cloud help to lengthen the life cycle of the convective cloud,produce sustained rainfall with high intensity and intermittent precipitation with ultra-highintensity.These and the ice phase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are the main factors for the torrentialrain formation and the MCS is a very effective precipit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903.
This paper aims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model initialization conditions (ICs) and lateral boundary conditions between two global models (GMs), i.e., the 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 and 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 (NCEP), on the accuracy of the Global/Regional Assimilation and Prediction System (GRAPES) forecasts for south China. A total of 3-month simulation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were examined and a specific case of torrential rain over Guangdong Province was verified. Both ICs exhibited cold biases over south China, as well as a strong dry bias over the Pearl River Delta (PRD). In particular, the ICs from ECMWF had a stronger cold bias over the PRD region but with a more detailed structure than NCEP. In general, the NCEP provided a realistic surface temperature compared to the ECMWF over south China. Moreover, GRAPES initialized by the NCEP had better simulations of both location and intensity of precipitation than by ECMWF. The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could be used as a general guideline to the operational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that use regional models driven by the GMs.  相似文献   
904.
河南“7·19”豫北罕见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栗晗  王新敏  张霞  吕林宜  徐文明 《气象》2018,44(9):1136-1147
2016年7月18-20日受低涡气旋影响,河南省出现了一次全省大范围的强降水过程("7·19"),其中豫北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最大过程雨量达732 mm。本文基于自动气象站降水、地面风场观测资料、雷达组合反射率资料、常规气象探空资料和1°×1°ECMWF再分析资料,对"7·19"过程的降水特征、大尺度环流特征和中尺度系统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比分析了"7·19"过程和1980-2016年以来发生在豫北太行山东麓的71个强降水过程(所选区域至少有一个站点的日降水量大于100 mm)的物理量场特征。结果表明:太行山地形和低涡气旋背景下有利的大尺度环流为"7·19"特大暴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辐合抬升条件;中尺度地形辐合线的生成、发展和维持、多个地面中尺度气旋移动造成的列车效应是导致局地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对比不同强降水过程的物理量场显示"7·19"的动力因子具有明显的极端性特征。  相似文献   
905.
北京夏季不同等级降水过程与旱涝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陆晨  李青春 《气象》1998,24(3):38-41
利用北京地区近百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对北京夏季(6 ̄8月)不同等级降水过程的时间演变及其与夏季旱涝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北京夏季的旱涝与暴雨过程的关系最为密切,也就是说北京夏季暴雨过程的多少直接反映出夏季反映出夏季旱涝情况;并分析了偏旱和偏涝年代不同降水过程出现的频次。指出,年代偏旱或偏涝与降水过程次数的多少关系不大,而与降水强度即暴雨过程的多少和暴雨的强度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旱涝的短期气候预测必须与  相似文献   
906.
本文结合2003—2013年以来南京国家基准气候站的逐日酸雨资料以及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探测资料,分析了近11 a来南京地区的酸雨变化特征以及相应的气象和气溶胶影响因子变化。所得结果表明:近11 a来南京地区的酸雨变化总体呈明显恶化态势,表现为酸雨的发生率明显提高,相应的酸度(pH值)显著下降;从影响酸雨变化的气象条件看,酸雨的pH值随着降水量增大而降低;垂直不稳定条件是影响酸雨的另一重要方面,酸雨事件出现时通常伴随出现高空逆温,在冬季有99%的事件出现逆温;分析850 hPa的风速和风向情况发现,冬、夏季分别有47%和52%的酸雨事件出现东风或东北风,这可能说明外部的输入性污染物对酸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07.
一种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及其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1960~2011年中国601站9~10月逐日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针对他人提出的华西秋雨指数,并结合华西秋雨的天气气候特征,改进建立了一种新的华西秋雨指数,并与他人提出的指数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华西秋雨指数能够相对更好的反映华西秋雨易发地区的地理分布及其强度变化,更准确地表征华西秋雨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利用新指数发现华西秋雨的全区一致性特征明显,并呈现准6年周期的年际变化,其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1960年代到1970年代初,1980年代到1990年代初偏强,1970年代中后期和1990年代后期偏弱,进入21世纪,呈现出由弱转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908.
登陆北上热带气旋的特大暴雨落区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朱官忠  赵从兰 《气象》1998,24(11):16-21
由台风降水资料分析发现,登陆北上热带气旋在我国北方地区造成的特大暴雨,集中出现在华北平原西北部和山东 ̄辽东半岛东南部两个相距较远的区域内。对比分析表明,这两个特大暴雨落区的形成,除地形增幅因素外,主要与前期副热带高压位置、热带气旋北上路径及物理量场的分布状况直接相关。同时,相应给出了判别上述两个特大暴雨落区的预报指标和方法。  相似文献   
909.
广州“5.7”高空槽后和“5.14”槽前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雷达资料,对广州2010年5月7日槽后大暴雨和2010年5月14日槽前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5.7"大暴雨主要受500hPa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和850hPa切变线的共同作用,与典型的华南前汛期暴雨形势不同的是槽后冷空气叠加在低层暖湿气流上,对层结不稳定起到增幅作用;"5.14"大暴雨过程主要受高空槽前的西南气流、切变线和地面弱冷空气共同影响。两次大暴雨过程都是由带有超级单体的飑线引发的,前者飑线长度更长,强回波范围更大,超级单体更多,降水强度和累积降水量更大;飑线维持和发展的机制不同,前者通过补充合并两广交界处不断新生对流单体,后者则是通过吸收合并其移动前方沿近地层辐合带新生单体,得以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910.
城市气候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气候效应凸显,并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体健康等造成影响.基于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综述了城市气候效应,包括城市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混浊岛效应、于岛效应和雷暴岛效应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其与城市化、天气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并对未来城市气候效应的研究方向及技术方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