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3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453篇
测绘学   287篇
大气科学   232篇
地球物理   189篇
地质学   785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19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30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95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99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5 毫秒
81.
综述了近年来麻粒岩中p-T-t轨迹的研究现状。内容涉及到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压条件及时间跨度,同时指出:结合岩石中的矿物组合、后成合晶及反应结构,利用矿物温压计是目前确定p-T-t轨迹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2.
本文从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矿物学、P-T-t轨迹和超高压地体抬升、保存机制三个方面总结了近年来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所取得的重要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超高压变质作用的矿物学研究正在向深入发展,其P-T-t轨迹具有三种成因类型。而其超高压地体的抬升、保存机制则是争论的焦点,其中增生楔模式(Platt,1987)和连续俯冲─仰冲机制较好地解释了抬升过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3.
本文介绍了利用在南极长城站接收来自RWM(莫斯科)和RID(伊尔库茨克)台的授时信号的无线电波时延的测量方法,并依据1991年4月至1991年9月所测量的传播时延数据分析了电波传播路径。说明了沿长、短大圆路径的传播时段。判定存在着非大圆路径传播并阐明了关于非大圆路径传播的一些变化规律。对非大圆路径发生的条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4.
钱塘江口涌潮的二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二维有限体积法、Osher格式及间断拟合法,计算了钱塘江河口涌潮产生、发展到消亡的全过程。该算法能保证水量和动量守恒,且能适应水深巨大变化和动边界。根据钱塘江涌潮的特点,可将其合理概化为一线潮。在网格尺寸较大情况下,计算的一线潮仍保持高分辨率,能准确满足水力学间断条件,且计算量小,可以在微机上实现。在对某实测半日小潮进行率定后,对随后的大潮进行了验证计算,涌潮的主要特征(如涌潮高度、移速、水位和流场等)与实测资料符合良好,证实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85.
本文讨论了GPS工程控制网的最优化设计问题;通过对GPS工程控制网的精度和可靠性分析,建立了应用点位精度矩阵相关性优化GPS网的数学模型;针对解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最短路径法寻找整数变量线性规划问题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86.
应用三维地震资料设计水平井的轨迹,用人工合成记录标定层位和岩性并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和储层横向预测,对测区速度场进行研究,利用Geoquest 人机联作解释系统编绘层拉平图、转弯测线剖面图,不整合面构造图,各套油层顶面构造图,沿地层倾向设计水平井的轨迹.经两口井钻探,钻遇不整合面的误差0.19%—0.39%,一口井平均钻遇油层204m,相当9口直井的效益.用地震资料设计巷道水平井的关键是油层标定、深度标定和确定油层走向,用人机联作系统绘制水平切片图、反射波振幅图、油层顶构造图,设计了在油层内钻探的巷道井.经钻探,钻遇不整合面的误差0.07%,在真厚度8.23m 的油层内钻进563m.  相似文献   
87.
The Main Zone of the Hidaka Metamorphic Belt is an uplifted crustal section of island-arc type. The crust was formed during early Tertiary time, as a result of collision between two arc–trench systems of Cretaceous age. The crustal metamorphic sequence is divided into four metamorphic zones (I–IV), in which zone IV is in the granulite facies. A detailed stud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Hidaka Belt, based on a revised P–T–t analysis of the metamorphic rocks, notably a newly found staurolite-bearing granulite, confirms a prograde isobaric heating path, after a supposed event of tectonic thickening of accretionary sedimentary and oceanic crustal rocks. During the peak metamorphic event (c. 53 Ma), the regional geothermal gradient attained 33–40° C km?1, and the highest P–T condition obtained from the lowest part of the granulite unit is 830° C, 7 kbar. In this part, XH2O of Gt–Opx–Cd gneiss is about 0.15 and that of Gt–Cd–Bt gneiss is 0.4. The P–T–XH2O condition of the granulite unit is well within a field where fluid-present partial melting of pelitic and greywacke metamorphic rocks takes place. This is in harmony with the restitic nature of the Gt–Opx–Cd gneiss in the lowest part of the granulite unit. The possibility that partial melting took place in the Main Zone is significant for the genesis of the peraluminous (S-type) granitic rocks within it. The S-type granitic rocks in this zone are Opx–Gt–Bt tonalite in the granulite zone, Gt–Cd–Bt tonalite in the amphibolite zone, and Cd–Bt–Mus tonalite in the Bt–Mus gneiss zone. The mineralogical and chemical nature of these strongly peraluminous tonalitic rocks permit them to be regarded as having been derived from S-type granitic magma generated by crustal anatexis of pelitic metamorphic rocks in deeper crust.  相似文献   
88.
吴联源  傅国民 《岩矿测试》1991,10(4):274-278
本文研究了一种多功能雾化室装置,以探索ICP-AES技术中溶液进样的新方式;并对雾化系统的主要参数进行测试,取得最佳的匹配条件。该雾化室装置包括旋流雾化、循环雾化和氢化-雾化等系统,可在同一操作条件下进行工作,适应多种分析的需要。并可任意选择合适的雾化射程来增强元素谱线强度的信背比和雾化的稳定性,以达到改善分析的精密度和检出限。  相似文献   
89.
地球内部非弹性介质广泛存在,垂向线性连续变化非弹性介质模型具有重要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利用复速度概念推导得到了复速度随深度线性连续变化的非弹性介质中地震波射线轨迹与等时线方程.理论结果表明:在线性连续变化非弹性介质中,射线轨迹呈圆形,等时面的形状为椭圆.最后对射线轨迹与等时线方程的适用性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0.
用二维非静力完全弹性的中-γ尺度数值模式模拟了移动性热岛的大气边界层特征。试验中,热岛移速取为4m·s^-1,热岛强度取△θg=60K和30K两种。△θg=60K时,在热岛后方出现了强烈的垂直运动并形成了水平尺度为3-5km的局地环流,最大上升速度100cm·s^-1,出现在低层300-400m高度;△θg=30K时,移动热岛的边界效应比前大为减弱,且不再出现闭合的局地环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