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0篇
  免费   482篇
  国内免费   678篇
测绘学   493篇
大气科学   960篇
地球物理   1309篇
地质学   347篇
海洋学   381篇
天文学   134篇
综合类   319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08篇
  2021年   142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72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40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15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176篇
  2009年   215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89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56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We have observed the time-height variation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using a Radio Acoustic Sounding System (RASS) which consists of the MU radar and a high-power acoustic transmitter. The fast beam steerability of the MU radar has made it possible to measure temperature profiles in a fairly wide height range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5–11 km), even under intense wind conditions. Observations were continued for about 32 hr on 24–26 December, 1986 with a time-height resolution of 30 min and 150 m.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he tropospheric jet was so intense that the acoustic wavefronts were severely distorted. Using wind velocity profiles observed by the MU radar we have numerically estimated the propagation of acoustic wavefronts, and further determined favorable pointing directions for the MU radar to receive significant backscattering from refractive index fluctuations produced by the acoustic waves. Conventional radiosonde soundings were carried out every 6 hr, which showed a temperature decrease of 4 K/day in the upper troposphere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Temperature profiles taken by RASS agree well with the radiosonde results.  相似文献   
172.
我国月平均气温场遥相关结构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我国月平均气温场的遥相关结构。指出,我国冬季月份的气温场的跷跷板特征不明显。夏季月季有明显的遥相关结构。给出了各月的遥相关模态及强度。指出,月平均气温遥相关表现为从南向东北,西北方向的辐射状。在105°E以东呈东北-西南向。在105°E以西呈西北-东南向。这种遥相关结构是由环流异常造成的。而且可以在区域的月平均气温场预报中使用。  相似文献   
173.
王玉珍  杨德宏 《内陆地震》1991,5(4):362-367
1991年2月25日柯坪6.5级地震前,震中附近地区的土层地应力、金属摆倾斜仪等多项前兆观测出现异常变化,说明强震发生前近场灵敏度较低的简陋仪器也能观测到明显的前兆反应。分析、认识这些异常对地震短临预报的决策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4.
描述了强震现场流动无线遥测地震台网观测系统的技术设计,系统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75.
文章以江苏省大丰台、盐城台、淮阴台、海安台,射阳台井下摆观测为例。比较它们的观测结果,分析认为井下摆的观测效果不仅与地面复盖层的厚度有关,而且与井下摆周围的环境干扰,观测用井的质量有关。为了提高井下摆观测效果,应尽量减少环境干扰,并注意井的垂直度和固井,文章还指出,沿海地区井下摆受海浪干扰相当显著的。  相似文献   
176.
未来10年遥感对地观测技术的发展使得遥感影像的获取将走向多种传感器、多分辨率、多谱段和多时相。各国计划发射的对地观测卫星将使我们能够同时获取大量的、不同分辨率的、多谱段的可见光、红外、微波辐射和侧视雷达的数据。从而构成用于全球变化研究、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灾害防治的多层次遥感影像金字塔。为了能够及时地、充分地利用这些对地观测数据来回答地学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时的问题,更好地发挥遥感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巨大潜力,必须从技术上建立一个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空间对地观测数据处理系统。鉴于目前应用滞后于发射,软件落后于硬件的现实情况,本文简要叙述建立自动化和智能化空间对地观测数据处理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建立该系统的主要目标和需解决的关键技术并希望国家集中各有关方面的人力和财力来共同攻关,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地球科学信息系统,提高综合研究与深入分析的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7.
岩样中包体构造的CT实验探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韩彪  冯锐 《地球物理学报》1989,32(4):409-416
CT技术图象重建方法可分为变换法和代数法两大类。本文讨论了几种代数重建法的特点,开展了地球物理CT技术在岩石实验中应用的探讨性工作。研究表明,实验数据的测量误差直接影响着反演结果,当测量误差比较大时,即使数据量很大,也难以提高反演结果的分辨。岩样的吸收、换能器与样品的耦合、岩样均匀性等因素对实验数据的测量精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文中还针对实验条件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检验本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当前流行的BPT、ART和SIRT算法及其组合算法的成象能力结合本实验的条件进行了性能的比较。结果表明:BPT方法计算简单,但所给出的图象偏粗糙,特别是在井间观测时水平方向的分辨率较差;ART方法收敛速度快,图象的反差大,反演结果的高频成分比较丰富,但边界异常大;SIRT方法收敛速度慢,图象的低频比较好,结构平滑,边界异常小,反演受测量误差的影响比较小。综合了ART和SIRT两种反演方法特点的ART-SIRT联合反演方法比较理想,发挥出了各自的长处。  相似文献   
178.
云南及其周邻大地震与云南天文台时纬残差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阚荣举  胡辉 《中国地震》1995,11(4):299-309
本文侧重于讨论强震的中期异常特征及其预测标志。从方法特点出发,讨论了时纬残差异常用于地震预报的可行性以及用于临震预报的局限性。研究了云南省内6级以上强震、相邻区域7级以上大震的时纬残差异常标志。资料中最后一次强震经过了地震预测与预报全过程的实践检验。初步讨论了异常与构造运动的关系以及有异常无地震的特殊标志。  相似文献   
179.
典型构造背景应变场特征及其演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力强  马瑾 《地震地质》1995,17(4):349-356
在外力作用下,一定的构造形式周围会产生特定的应变图象。其形态特征在失稳过程中会发生变化。研究应变图象的特征及其变化有助于鉴别失稳前兆,预测变形发展趋势。受构造形式控制,应变场在空间分布上可以划分为若干区域。在变形与失稳过程中,各个区域既有不同的变形行为,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动态体系。因此,应当全面观测应变场图象的时间与空间动态演化过程,从中获取失稳前兆,分析失稳机制  相似文献   
180.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its passage through the atmosphere, is attenuated by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by atmospheric gases, dust and aerosols. The most important absorber is water vapour and the most significant parameter in atmospheric absorption studies is the total precipitable water in the atmosphere. The present paper summarises the results of a study made to compute the total precipitable water in the atmosphere over India using radiosonde and other data, as part of a programme for the computation of direct, global and diffuse solar radiation at the ground from the solar constant. Using values of air temperature and dew point from the ground up to 250 mb at 19 radiosonde stations and surface water vapour mixing ratio values at 105 surface observatories in India, precipitable water amounts have been computed for 124 stations, for each month and for the whole year.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techniques used to extend the total precipitable water amounts derived from radiosonde data at 19 stations to 124 stations covering the major climatic zones in the country and presents the results in the form of 12 maps show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otal precipitable water over Ind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