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36篇 |
免费 | 981篇 |
国内免费 | 23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篇 |
大气科学 | 3706篇 |
地球物理 | 949篇 |
地质学 | 1137篇 |
海洋学 | 320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144篇 |
自然地理 | 46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115篇 |
2022年 | 144篇 |
2021年 | 206篇 |
2020年 | 212篇 |
2019年 | 249篇 |
2018年 | 220篇 |
2017年 | 229篇 |
2016年 | 212篇 |
2015年 | 255篇 |
2014年 | 285篇 |
2013年 | 451篇 |
2012年 | 303篇 |
2011年 | 289篇 |
2010年 | 236篇 |
2009年 | 297篇 |
2008年 | 311篇 |
2007年 | 372篇 |
2006年 | 355篇 |
2005年 | 315篇 |
2004年 | 245篇 |
2003年 | 192篇 |
2002年 | 188篇 |
2001年 | 176篇 |
2000年 | 173篇 |
1999年 | 137篇 |
1998年 | 116篇 |
1997年 | 100篇 |
1996年 | 76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32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3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1.
According to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tivities of summer mons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Standardized index,Is,has been designed that integrates a dynamic factor(southwesterly component) and a thermodynamic factor(OLR) for the indication of summer monso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With the index determined for individual months of June,July and August and the entire summertime from 1975 to 1999,specific months and years are indicated that are either strong or weak in monsoon intensity,The variation is studied for the patterns and Is‘s relationship is revealed with the onset of summer monsoon and the precipit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 and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quasi-10 and quasi-3-4 year cycles i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the monsooon over the past 25 years.When it has an early(late)onset,the summer monsoon is usually strong (weak),In the strong(weak)monsoon,years,precipitation tends to be more(less)in the first raining season of the year but normal or less(normal)in the second,in the province,but it would be more(less) in northeastern China and most parts of the northern china and s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and less(more)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river,western part of northern China and western China. 相似文献
22.
23.
灰岩区复杂的岩体和土体条件引发频繁的滑坡,严重影响了岩溶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运营。以某高速工程典型的岩土双区滑坡为例,进行岩溶区滑坡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岩土体及地形是内因,路堑开挖是外因,强降雨是诱因,滑坡机制概括为开挖应力释放—降雨推移(Ⅰ区土体)—牵引(Ⅱ区岩体)。通过极限平衡法的滑坡稳定性分析,卸载后滑坡达到了基本稳定,但是在降雨工况下,滑坡依然处于不稳定状态。针对这种滑坡特殊成因,采用以抗滑桩为主的综合分区治理滑坡方案,处治效果良好,具有降低造价,加快施工进度等优势。 相似文献
24.
沙澧河流域两场大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和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5日和14日沙澧河流域两场大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影响系统下产生的大暴雨过程其动力机制有所差异.垂直螺旋度计算结果显示:两次过程700hPa等压面上正垂直螺旋度中心的移向和强度变化与降水落区及趋势变化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暴雨区出现在正垂直螺旋度中心移动的前方,对流域大暴雨的落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5日呈现中低层正、高层负的垂直螺旋度配置,动力条件更有利于大暴雨的发生.湿位涡演变分析发现,5日中低层既存在对流不稳定,又存在对称不稳定,有利于垂直对流和倾斜对流发生,造成流域大暴雨.14日中低层大气处于对流稳定状态,但边界层和中层存在对流不稳定,同时中层还存在较强的对称不稳定,垂直涡度得到较大增长,导致上升运动的加强和水汽的垂直输送,有利于降水增幅. 相似文献
25.
26.
青藏高原前期冬春季地面热源与我国夏季降水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首先对青藏高原地表热通量再分析资料与自动气象站(AWS)实测资料进行对比, 结果表明: 相对于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国家大气中心20世纪90年代研制的NCEP/NCAR(Kalnay 等1996)和NCEP/DOE (Kanamitsu 等2002) 再分析资料, ECMWF(Uppala 等2004)资料在高原地区的地表热通量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进一步利用奇异值分解(SVD)方法分析了ECMWF资料反映的高原地面热源与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发现前期青藏高原主体的冬季地面热源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呈负相关, 与华北和东南沿海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呈正相关。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降水量还与春季高原南部的地面热源存在负相关、与高原北部的地面热源存在正相关。高原冬、春季地面热源场的变化是影响我国夏季降水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7.
Spatial rainfall estimation by linear and non-linear co-kriging of radar-rainfall and raingage dat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Azimi-Zonooz W. F. Krajewski D. S. Bowles D. J. Seo 《Stochastic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Risk Assessment (SERRA)》1989,3(1):51-67
The feasibility of linear and nonlinear geostatistical estimation techniques for optimal merging of rainfall data from raingage and radar observations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by use of controlled numerical experiments. Synthetic radar and raingage data are generated with their hypothetical error structures that explicitly account for sampl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sensors. Numerically simulated rainfall fields considered to be ground-truth fields on 4×4 km grids are used in the generation of radar and raingage observations. Ground-truth rainfall fields consist of generated rainfall fields with various climatic characteristics that preserve the space-time covariance function of rainfall events in extratropical cyclonic storms. Optimal mean areal precipitation estimates a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minimum variance, unbiased property of kriging techniques under the second order homogeneity assumption of rainfall fields. The evaluation of estimated rainfall fields is done based on the refinement of spatial predictability over what would be provided from each sensor individually. Attention is mainly given to removal of measurement error and bias that are synthetically introduced to radar measurements. The influence of raingage network density on estimated rainfall fields is also examined. 相似文献
28.
沙漠沉积是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沉积,是特殊气候条件下的产物,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大气环流样式具有独特的作用。沙漠沉积在地质历史中普遍存在但极少保存,它的发现和研究对恢复地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现代东亚季风系统建立前,尤其是古近纪早、中期,青藏高原东缘仍然处于行星环流所控制的干旱带内,发育了大量代表干旱炎热气候的石膏与盐类沉积,但至今尚未找到沙漠存在的确切记录。近年来,笔者采用沉积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等手段,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对青藏高原东缘沉积盆地的古近纪早、中期红色地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厚度稳定的古近纪早、中期风成沙丘富集带。在此基础上,通过古地理、沉积模式及古气候替代指标等分析,论证了青藏高原东缘存在古近纪盆山型沙漠沉积体系的可能性。沉积相、古流向分析揭示,青藏高原东缘存在一个由干旱向潮湿、由行星风系向季风风系转换的界面,可能暗示了东亚季风建立事件的发生。本研究相关成果可为新生代中国干旱带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可贵的沉积学资料,也可为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起源研究提供重要的大气环流证据。 相似文献
29.
四川雅安地质灾害时空预警试验区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借鉴美国旧金山湾和香港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建设和研究思路。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初步建成了四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1)根据现场考察和试验区地质灾害数据库,统计研究了降雨型滑坡的几何特征;(2)建成了由20台遥测雨量计构成的降雨观测网,取得了2002年4月~2003年8月的降雨观测数据;(3)结合历史降雨资料分析,初步研究了雅安试验区的年、日、小时和十分钟最大降雨特征;(4)研制了斜坡岩土体含水量野外监测仪,取得了桑树坡试验点2003年4月~8月的实时监测数据;(5)自上而下分4层研究了斜坡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发现了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对降雨过程的滞后性;(6)基于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利用地质灾害因子分析结果,分别计算了雅安试验区地质灾害"发育度"和"潜势度";(7)利用2003年8月23~25日的过程降雨观测资料,对雅安试验区在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了时空预警反演模拟研究,计算出的地质灾害"危险度"分布比较符合实际,"危险度"可以作为预警指数使用。 相似文献
30.
亚洲夏季风区中尺度地形降水结构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分辨率TRMM、AIRS卫星实测资料, 从气候态的降水微物理过程角度分析了亚洲夏季风期间中尺度山脉对不同性质降水垂直结构和水平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 中尺度山脉迎风、背风坡均以层云降水为主, 层云降水强度在迎风坡强于背风坡; 对流降水在迎风坡主要为浅对流, 背风坡主要为深对流, 对流降水强度在背风坡强于迎风坡。沿西南季风推进方向依次经过的中尺度山脉, 其两侧发生降水像素个数、 降水微物理特征等差异逐渐减小, 其中, 对流降水迎风坡向背风坡转变明显, 而层云降水背风坡向迎风坡转变明显。大气稳定度与对流降水在迎风、背风坡的分布相一致。另外, 对中尺度地形降水的研究为区域气候模式模拟高精度地形降水分布提供了实测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