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3篇
  免费   582篇
  国内免费   1220篇
测绘学   875篇
大气科学   1660篇
地球物理   424篇
地质学   943篇
海洋学   421篇
天文学   76篇
综合类   178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215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228篇
  2016年   189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263篇
  2013年   238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36篇
  2003年   139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针对室内点云数据无结构化属性、数据间无连接、不承载语义信息且数据点密度高的特点,结合建筑物点云几何特征和室内导航需求,通过数据降维简化建筑几何特征提取的复杂性,提出一种基于室内点云数据提取建筑物墙线的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向特定方向投影,利用点云密度直方图完成天花板面、地板面和房间墙面的初步分割;然后将房间墙面点云数据向...  相似文献   
182.
基于虚拟化云平台的气象终端集约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彩英  郭晓佳  谢丹  李霖 《气象科技》2014,42(5):785-789
气象终端的集约化管理是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服务需求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趋势和结果。从气象终端管理的现状和需求、虚拟化云平台的技术体现和应用部署中,体现基于虚拟化云平台的气象终端集约化管理的应用特点和实施效果:提供虚拟防护、桌面管理及行为控制等的策略管理和策略服务,提升气象现代化支撑和保障气象用户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为气象平台建设、信息共享、应用服务的终端管理提出了全新概念,是集"应用"、"集成"、"运维"、"安全"到"成本控制"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83.
雷暴天气过程中降水结构与闪电活动特征个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深入分析四川雷暴天气过程中降水和闪电活动特征,运用统计与对比方法,对四川东南部一次雷暴过程中闪电活动及降水结构之间的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强降水易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中,局部地区最大降水强度发生在2~5km高度。降水开始1h后,地闪频数达到最高,地闪主要以负地闪为主,正地闪不活跃。对闪电活动与亮温分布关系知,闪电活动主要发生在低于220K降水云内,闪电活动发生的区域与降水落区一致。对总闪与地闪的分布知,负地闪主要分布在总闪的外围。通过对四川雷暴过程的研究,对雷暴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4.
人工增雨是一项研究型业务,飞机外场作业、探测是它的重点,只有根据一定目的方案设计下才能体现探测、作业资料的研究价值。根据河南省人工增雨作业、探测分析研究的需要并结合行业专项飞机探测,探讨了5种云微物理探测目的及相应飞机探测设计:1典型锋面云系垂直剖面结构探测;2降水性层状云垂直结构探测;3人工增雨催化作业效果检验飞行探测;4云中过冷水探测;5催化剂在云中的扩散及其物理响应的探测。以2013年3月25日飞机人工增雨探测为例,探讨了飞行探测人工增雨的催化作业效果检验。  相似文献   
185.
房彬  肖辉  班显秀 《气象科技》2008,36(5):612-621
对河南省12次飞机增雨作业,分别采用作业区域趋势对比双比分析评估方案、区域趋势相关回归分析方案、区域趋势协变量多元回归分析方案、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分析方案(FCM)、以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ClusterAnalysis〖CD*2〗based Floating Control historical regression Method)方案和以降水量和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为协变量的CAFCM方案进行效果评估,均得到大于15%的相对增雨量。对结果比较分析表明:协变量由降水量和整层大气降水量两个组成的C  相似文献   
186.
王婷婷 《北京测绘》2021,35(1):41-45
针对车载LiDAR点云数据处理复杂、时间长的问题,本文以地物不同特征值作为建筑物自动提取算法的依据,通过点云数据预处理、聚类分析等一系列流程最终实现一般建筑物点云的自动提取.通过两个实验区点云数据的提取与相应的实际地物进行精度分析对比,结果表明本文算法对实例测区环境下的不同建筑物点云提取具有较好的有效性,满足数字城市三...  相似文献   
187.
万飞  刘子旋  谭明 《测绘通报》2021,(2):108-111
南粤古驿道遗留了众多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但历史建筑损坏较为严重.为推进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本文采用精细三维建模技术与虚拟现实(VR)技术实现了南粤古驿道的数字化保护.首先对南粤古驿道遗址进行了分析,然后从数据采集、点云数据处理、几何模型加工、纹理贴图等方面阐述对历史遗迹进行精细三维建模和VR场景构...  相似文献   
188.
采用WRF模式与包含了云凝结核(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CCN)浓度和霰雹密度预报的NSSL(National Severe Storm Laboratory,国家强风暴实验室)微物理方案,模拟不同CCN初始浓度条件下南京地区的一次冰雹云过程,分析不同CCN初始浓度影响下冰雹云过程的宏微观演变特征,以及对流发展不同阶段的水凝物粒子及流场、温度场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1)较大的CCN初始浓度虽然抑制了前期对流降水,但对后期对流降水的产生有促进作用;2)CCN初始浓度的增加使得模拟雷达回波的强回波区域(大于40 dBz)缩小,中等强度区域(小于40 dBz)扩张。3)CCN初始浓度增大不利于对流发展初期云雨自动转化过程的发生,但是促进了冰晶与雪的产生,使得冰雹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推迟。4)CCN浓度增大抑制了雨水产生,间接使得霰粒子更倾向于干增长,平均密度更小;5)较大的CCN浓度促使冰雹云单体的发展时间增长。  相似文献   
189.
Tracers provide one of the few ways of obtaining realistic information on the flows of water and solutes in undisturbed structured soils. Three fluorinated organic acids [pentafluorobenzoic acid, 2,6-diflurobenzoic acid and o-(trifluoromethyl) benzoic acid] and bromide were tested as anionic tracers in situations where the separation of different flow components is of interest. The fluorobenzoates were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approximately 90% for loam soil) although, in some instances, co-elution or complexation may lead to apparently non-conservative behaviour. Tracer mixtures applied to soils, were separated and quantified by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he relative mobilities of the tracers were studied during unidirectional steady flow in large undisturbed soil columns brought back to the laboratory. The breakthrough curves showed highly dispersive behaviour, with very early breakthrough of solute and a long tail. Contributions to the column outflow of different simultaneous applications of rainfall and return flow, labelled with different tracers, were separated using multicomponent mixing equ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e importance of preferential flow and relatively immobile storage in the transport process.  相似文献   
190.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designed to study the separation of flow components from two large undisturbed cores under steady-state rainfall (downward) and return (upward) flows under near-saturated conditions is summarized.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soil columns collected from Lancaster University and the Slapton Wood catchment, Devon. The use of the relatively conservative tracers, potassium bromide, o-(trifluoromethyl)benzoic acid and 2,6-difluorobenzoic acid and a combination of application rates made it possible to quantify the different sources of water contributing to the discharge hydrographs. There is significant retention of tracer within the cores, despite the application of several pore volumes of water. The use of steady flow conditions allowed the determination of dispersion coefficients, dispersivity and proportion of ‘mobile’ water content parameters of the advection–dispersion equation.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ispersivities at different flow-rates under upward and downward flux conditions and that in the undisturbed cores studied here the apparent proportions of mobile pore water ranged between 0.33 and 1.0, with an apparently complex relationship to flux rate. Prediction of transport in undisturbed soil remains problematic and tracer experiments will continue to be needed to provide a fundament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flow processes involv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