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9篇
  免费   560篇
  国内免费   1012篇
测绘学   615篇
大气科学   1790篇
地球物理   283篇
地质学   1100篇
海洋学   205篇
天文学   30篇
综合类   345篇
自然地理   26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106篇
  2021年   111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271篇
  2013年   230篇
  2012年   290篇
  2011年   250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279篇
  2006年   248篇
  2005年   204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174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116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81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01.
介绍了后遥感应用技术提出的背景及技术构成,阐述了该技术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地质成果。实践表明,在地质勘查领域,后遥感应用技术比单一遥感技术具有更大的实用价值和更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2.
利用现代化计算工具及《区域地球化学数据管理系统》、MAPGIS地理信息系统等软件,对陕南地区57357km2历年来1:5万化探数据进行建库、数据处理及成图,提取有用信息,分析研究陕南地区区域地球化学特征及各元素富集规律。结合地质、物探资料及时指导找矿预测、资料二次开发及二轮找矿。  相似文献   
103.
成像测井技术在碳酸盐岩水平井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碳酸盐岩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较强,只依靠常规测井判断碳酸盐岩裂缝、溶孔、溶洞很困难.利用地层微电阻率扫描成像(FMI),对碳酸盐岩水平井储层进行定性分析、定量解释,并能准确识别出碳酸盐岩目的层裂缝的性质、大小、开度、溶蚀孔洞原生孔隙、次生孔隙的发育情况等.同时并利用测试、酸压资料验证了使用成像测井判断裂缝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4.
组合桩型复合地基计算与应用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周德泉  张可能  刘宏利 《岩土力学》2004,25(9):1432-1436
为完善组合桩型复合地基设计理论,以单一桩型复合地基计算方法为基础,给出了其承载力和沉降量计算方法,提出了静载试验结果的尺寸修正方法,并与测试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经修正后,承压板下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承载力试验值与采用本文公式所得计算值吻合;采用桩间土的压缩模量乘以承载力的提高幅值,所得复合压缩模量计算组合桩型复合地基,最终沉降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105.
沸石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叙述了沸石的基本结构以及吸附、离子交换特性,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沸石在水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与应用成果,提出了沸石在今后的水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将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6.
根据MapInfo在其它领域应用的原理,利用其包含图形信息对象的数据表是图形和数据之间有机结合的概念,从矿山生产勘探的管理特点出发,论述MapInfo在矿山生产勘探过程中对勘探资料图和储量计算表的对应管理,探讨了矿山生产勘探的管理过程数字化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7.
李军政 《陕西地质》2004,22(1):93-100
地理信息系统是国家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理信息技术经过20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促使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正在向信息化方向发展,并正在逐步成为面向21世纪的支柱产业一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GIS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综合,二是分化。从空间信息处理的角度看,可将GIS的发展分为空间信息的管理、分析、模拟和调控四个阶段。GIS技术的应用表现在一是面向大型项目,二是面向公众。  相似文献   
108.
Natural disasters like floods, tornadoes, tropicalcyclones, heat and cold wavewreak havoc and cause tremendous loss ofproperty all over the world. Most ofthe natural disasters are either dueto weather or are triggered due toweather related processes.Extreme weather events claimed thousands oflives and caused damage on vastscale. Recent super cyclone which affectedOrissa in 1999, Bangladesh cyclone of1970 and Hurricane Andrew in 1992 areexamples of some of the more damagingtropical cyclones which affected developingas well as the developed world. Heatand cold waves are also extreme events,which cause enormous losses in terms oflives lost and human discomfort and ailmentsarising out of them. The heat waveof 1995 and 1998 are still fresh in the mindof the Indian public. The estimated lossof human lives due to heat wave in 1998 was morethan 15,000. Economic losses asa result of these disasters and in particular inassociation with tropical cyclones haveincreased enormously over the last three decades.During 1961–1991, total loss oflives from drought alone was 1,333,728 overthe whole world. In terms of economiclosses, there is 8–10 fold increase from thebase figure of 1960. The socio-economic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 is complex dependingupon the vulnerability of the placeand mitigation strategies that are put in place.Meteorolog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forewarningpeople about the severe/extremeweather systems and a constant endeavour by themeteorological services worldover has gone a long way towards minimizing thelosses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The paper summarises the natural disasterstatistics over south Asia and the possibleprediction strategies for combating theirsocio-economic impacts.  相似文献   
109.
杨万勤  王开运  肖玲 《山地学报》2004,22(5):598-605
于3个假说和林冠上方2m处的气象变量,采用Penman-Monteith组合模型估算了一个生长季节内川西亚高山林区分别以云杉(SF)、冷杉(FF)和白桦(BF)为优势树种的3个林分的湿林冠蒸发速率(Er)。研究结果表明,SF、FF和BF的湿林冠蒸发量(E)分别为44.51mm、88.51mm和57.8mm,分别占总降雨量的9.2%、16.6%和10.2%。与SF和BF相比,FF具有最高的月平均Er和蒸发比例。SF、FF和BF的平均Er分别为0.097mm/h(变化范围:0.028-0.487mm/h)、0.242mm/h(变化范围:0.068~0.711mm/h)和0.149mm/h(0.060~0.576mm/h)。最高和最低的月平均Er分别在6月(SF、FF和BF分别为0.120mm/h、0.317mm/h和0.169mm/h)和10月(SF、FF和BF分别为0.083mm/h、0.187mm/h和0.101mm/h)。8:00至16:00期间的平均点Er显著高于0:00至8:00以及16:00至0:00期间的平均Er。Er显著的日变化和月变化主要归因于林冠上方的太阳辐射、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0.
沙尘天气等对西安市空气污染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0,他引:7  
通过对西安市1981—2000年TSP、SO2和NOx年平均浓度资料,1998—2000年周报和日报环境监测资料以及相应的地面、高空常规气象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研究了该市空气污染的时间变化特点以及沙尘天气等几种气象条件对其浓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颗粒污染物(TSP和PM10)是西安市的首要污染物,其次是SO2。1981—2000年期间,TSP年平均浓度降低了75%,SO2年平均浓度降低了77%,NOx年平均浓度总体上变化不大;这三种污染物月平均浓度的年变化都呈单周期型,冬季1月份最高,夏季最低(TSP是7月份最低,SO2和NOx是8月份最低)。(2)2001年春季3~4月份沙尘天气的频繁发生,使西安市空气污染日出现全年的第二个多发期(23d·月-1),这有别于正常年份仅在冬季1月份出现一个浓度峰值的特点;强沙尘暴天气过程会使西安市PM10浓度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提高3倍左右,造成严重的颗粒物污染。(3)西安市冬半年出现轻度污染以上级别的几率明显大于夏半年。影响西安市的地面天气系统可归纳为12类,当受不同天气系统控制时,其污染状况会有较大差异。(4)西安市一年四季都有逆温存在,100m平均逆温强度为0.90℃;全年以低层逆温出现日数最多,但冬季贴地逆温出现日数最多,厚度最厚,强度最大,是造成西安市冬季空气污染严重的最重要气象因素之一。(5)西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