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458篇
  国内免费   1278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993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73篇
海洋学   42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5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115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15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38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96篇
  2007年   152篇
  2006年   105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41.
不同尺度涡旋相互作用对台风的结构和移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根据大气运动原始方程组导出一个支配台风中心移动的基本方程,方程中包括了非绝热加热,温度场分布,地形与摩擦等各中能影响台风移动的强迫因子。对非绝热加热与水平温度分布的使用所作分析表明,非轴对称的非绝热引导作用可使台风加速、减速或转向运动;温度场上的准区对台风有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942.
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臭氧污染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利用1998—2008年所有西北太平洋海域生成的264个热带气旋资料、香港地区11个环境监测站点的地面臭氧(O3)小时浓度数据,研究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臭氧污染的影响。分析表明当西北太平洋有热带气旋活动时,香港地区地面O3浓度均有不同程度增大,且半数以上造成香港地区O3高污染;热带气旋对香港地区O3污染的影响程度与气旋强度相关,且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运用SPSS软件进行轨迹聚类分析,将热带气旋分为四种类型,并对香港地区O3污染影响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西行或转向登陆型和近大陆转向不登陆型是最易引起香港地区O3高污染的两类热带气旋,二者平均影响程度大体相当;热带气旋中心位于台湾岛东北部洋面及巴士海峡附近时,香港地区O3浓度最易出现极大值。物理量场和对气团后向轨迹的条件概率场分析表明,热带气旋期间偏北到东北气流的水平输送以及下沉气流的局地积聚作用造成香港地区O3地面浓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43.
广东省登陆热带气旋活动异常成因分析   总被引:43,自引:26,他引:43  
利用1970~2001年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32年来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登陆我国的频率、位置、维持、衰减、变性、加强及消亡等进行统计分析,揭示热带气旋登陆活动的一些事实和特征。研究表明:在我国沿海不同地区(不包括岛屿)登陆的热带气旋,其陆上维持时间明显不同,从广西至浙江,维持时间向北增加;热带气旋登陆后的明显衰减主要发生在登陆后12小时内,登陆时越强的热带气旋,衰减得越厉害;热带气旋在我国陆上消失的位置最北是黑龙江、最西可至云南,广西是登陆我国热带气旋消失数最多的地区。  相似文献   
944.
影响福建热带气旋年季频数的投影寻踪回归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投影寻踪方法是一类处理高维问题,特别是高维非正态问题的新兴统计方法.通过普查北半球500 hPa、100 hPa、北太平洋海温以及500 hPa环流特征量与影响福建热带气旋年、季频数的相关,采用逐步回归筛选预测因子.然后,应用投影寻踪回归方法的基本思想和算法,建立福建热带气旋年季频数的PPR预测模型.结果表明,PPR模型的预测效果明显优于逐步回归预测模型,对福建热带气旋年季频数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945.
“黄蜂”登陆过程中路径变化的可能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借助时间分辨率为6分钟的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回波、卫星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黄蜂"在登陆过程中路径变化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主要是从雷达回波和卫星观测到的强水汽对流相对于风暴中心的分布,并运用包含非绝热加热作用的全型涡度方程,讨论对流潜热导致的涡度增加及涡度平流对风暴移速、移向的影响作用,解释了登陆过程中三个阶段路径变化的可能原因.认为:(1)登陆前阶段,由于强水汽对流在中心的东北到北侧,造成向西北方向的正涡度平流,从而这一阶段有相对较大向西移动分量,并且移速较快;(2)登陆阶段,前3小时,强水汽对流主要位于中心的西侧,因而有向南移动分量,后3小时,强水汽对流主要位于中心的南侧,因而有向东的移动分量,所以这个阶段风暴减速运动,并且前3小时继续向西北方向移动,而后3小时转为偏北方向;(3)登陆后阶段,由于风暴迅速减弱,强对流仅在东南-西北向区域短暂维持,风暴有向西北前方强对流区加速的趋向运动,因而在登陆后,"黄蜂"表现为西北向的加速运动.  相似文献   
946.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初边值作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一次影响华南地区的锋面降水过程实例,进行了静力与非静力中尺度模式、不同驱动模式、不同初边值组合、不同边值更新周期、不同起报时次等27组对比试验。较全面细致地从不同侧面分析讨论了初、边值对中尺度模式的影响规律及特点,得出了一些有学术和应用价值的结论。如中尺度模式预报的总体趋势决定于其驱动模式,初值仅显著影响中尺度模式大约前10小时的预报,以后的预报趋势则主要决定于边值的信息;边值对模式内区的影响主要通过各种时间尺度天气信息(天气波动)的传播和移动来实现;土壤含水量等模式外参量初值可影响较长时效的预报;模式通过边界只能引入大于等于边值更新周期4倍的时间尺度的信息,更快的信息则被过滤掉;等等。其中一些结论对今后发展中尺度数值预报及其资料同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7.
关于热带气旋尺度变化机制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小参数方法和缓变波包理论分析了热带气旋尺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分析指出:热带气旋尺度变化主要决定于其内部要 通常的热带气旋内惯性性重力波由中心外传播的情况下,当层结稳定度和惯性稳定度参数随着离中心的距离增加而增加时,热带气旋尺度增加,它可以称为热带气旋“膨胀”;而当层结稳定度和惯性稳定度参数随着离中心的距离增加而减小时,热带气旋尺度减小,它可以称为热带气旋“收缩”。  相似文献   
948.
热带气旋边界层关键结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界层的动热力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热带气旋(TC)的发生发展,首先,TC边界层是触发TC对流的源地,并作为海-陆-气能量交换的主要中介,提供TC发生发展的重要能源;其次,边界层是TC对流发展所需水汽的主要输送通道;第三,TC登陆时,陆地下垫面摩擦直接作用于边界层,加强辐合、对流和湍流输送.对这些特征的了解有利于从根本上掌握TC发展变化的规律,为提高登陆TC分析和预报水平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前期TC边界层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介绍了近年来国际上关于TC边界层风场、湍流交换、卷涡、能量和水汽输送等关键结构特征研究的主要进展.阐述了边界层入流对于TC能量平衡、水汽输送的重要作用,揭示了边界层超梯度风现象存在的机制和成因,以及边界层卷涡与边界层动量输送和TC强度发展的关系.这些认识有助于加强TC边界层关键结构对TC发展作用的理论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目前TC边界层研究中存在的核心难点问题,并建议将TC边界层研究与数值预报方法相结合:除了将边界层观测通过资料同化应用于TC数值模式初始化,还可研究优化与TC涡旋结构相关的边界层参数化方法,实现TC数值模式初始化与边界层物理过程的衔接,探索可切实改进TC预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49.
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区域气象观测站、常规观测和NCEP再分析数据等,利用三维雷达拼图技术对2018年第18号台风"温比亚"造成的山东暴雨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台风"温比亚"造成的山东暴雨,不同阶段雨强特征有较大差异,长时间强降雨是造成灾害性暴雨的主要因素;此次台风暴雨雨团具有很强的移动特征,是否形成"列车效应"是造成灾害性暴雨的重要因素;雷达三维拼图数据可以清晰识别和分析暴雨过程中尺度雨团的移动、合并和发展规律,这些对准确监测预报暴雨的发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50.
利用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青岛雷达产品以及“天衍”雷达拼图产品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台风“巴威”外围致山东半岛西部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巴威”在黄海北上期间,其外围暖湿气流与冷空气在山东半岛西部到鲁东南交汇,对流层中低层形成东北—西南向深厚的切变线,高层处于高空急流入口区右侧,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于产生强降水,强降水位于850 hPa切变线及其右侧偏东风一侧。2)前期降水回波先后表现为两条有组织的线形回波带,其形成、发展和移动与850 hPa切变线密切相关;后期切变线右侧偏东风气流中γ中尺度辐合不断触发单体新生,青岛即墨境内组合反射率因子CR、差分反射率因子ZDR、差分相移率KDP均显著增大,导致即墨南泉连续两个小时雨强大于100 mm•h-1。3)切变线附近垂直上升运动深厚,850 hPa以下水汽通量辐合较强,为中尺度系统提供了触发条件和水汽条件;850 hPa,θse暖舌位置与切变线一致,暖舌中心达352 K,为中尺度系统发生、发展提供了能量条件;对流层中高层弱冷空气对触发强对流天气起到一定作用。4)850 hPa以下水汽通量辐合量值≤-8×10-7 g•cm-2•hPa-1•s-1的区域与暴雨区基本吻合,水汽通量辐合中心及垂直上升运动中心越低越有利于出现强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