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72篇 |
免费 | 1779篇 |
国内免费 | 31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85篇 |
大气科学 | 4292篇 |
地球物理 | 1631篇 |
地质学 | 3016篇 |
海洋学 | 1730篇 |
天文学 | 122篇 |
综合类 | 669篇 |
自然地理 | 131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218篇 |
2022年 | 367篇 |
2021年 | 467篇 |
2020年 | 467篇 |
2019年 | 545篇 |
2018年 | 430篇 |
2017年 | 459篇 |
2016年 | 495篇 |
2015年 | 525篇 |
2014年 | 644篇 |
2013年 | 715篇 |
2012年 | 707篇 |
2011年 | 676篇 |
2010年 | 533篇 |
2009年 | 627篇 |
2008年 | 552篇 |
2007年 | 675篇 |
2006年 | 536篇 |
2005年 | 504篇 |
2004年 | 434篇 |
2003年 | 359篇 |
2002年 | 302篇 |
2001年 | 274篇 |
2000年 | 255篇 |
1999年 | 249篇 |
1998年 | 234篇 |
1997年 | 169篇 |
1996年 | 140篇 |
1995年 | 163篇 |
1994年 | 147篇 |
1993年 | 137篇 |
1992年 | 80篇 |
1991年 | 56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40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5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摘要:本文通过分析2016年春季航次在浙江中部海域3条断面的观测资料,结果表明:(1)在断面的10~25米层左右观测到了"中层冷水"现象以及在上层观测到微弱的上升流;(2)在浙江中部海域的上层观测到较弱的上升流;(3)春季,在浙江中部海域观测到了丰富的温跃层、逆温跃层以及盐跃层现象。(4)台湾暖流水向上爬坡对跃层的变化有一定的影响,使得跃层厚度变小,跃层强度加强,但是强度并不足以冲破跃层到达表层。 相似文献
82.
通过对不同水温(17、21、25、29、33和37℃)下,龙虎斑幼鱼的摄食生长、血清抗氧化酶(SOD、CAT)活力、消化酶活力及鱼体体成分含量变化等的分析,探讨龙虎斑(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幼鱼的最适生长温度范围。结果表明:(a)在养殖水温17~33℃范围内,龙虎斑幼鱼最佳摄食生长水温范围为30.20~31.29℃。(b)养殖水温对幼鱼SOD、CAT酶活性影响显著(P<0.05)。(c)养殖水温对龙虎斑幼鱼的蛋白酶活性有显著影响,肠脂肪酶在21℃显著高于其他温度组(P<0.05);肠淀粉酶在25℃时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蛋白酶活性最适水温为27.82~31.44℃。血清磷酸酶ACP和AKP活性在低温17℃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肝胰脏中磷酸酶ACP和AKP活性在低温33℃时活性低于其他组。(d)养殖水温对幼鱼体成分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随养殖水温的升高幼鱼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和灰分含量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脂肪含量则相反。 相似文献
83.
利用原国家海洋局2010—2015年的浮标资料,计算渤、黄、东海有效波高和最大波高的线性关系,并通过1992—2011年共20 a的数值模拟有效波高资料计算中国东部海域各月的2.5 m、4 m、6 m以上最大波高频率和最大波高月极值分布。结果发现:中国东部海域由北至南,最大波高与有效波高的比值逐渐增大;最大波高频率和最大波高月极值空间分布均由渤海、黄海至东海逐渐增大,最大波高频率的极值12月最大,4或5月最小,最大波高月极值9月最大,4月最小。其时空分布表明:受不同天气系统影响,夏秋季台风较多,容易出现极值较大的最大波高;秋冬季冷空气较强,虽然最大波高极值相对较小,但大浪持续时间长、频率大、影响范围广。 相似文献
84.
东北季风期台湾海峡的逆温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2006-2008年3个航次水文资料,结合日本海洋数据中心(JODC)的历史温度数据分析了东北季风期台湾海峡的逆温现象。结果显示,除台湾浅滩及海峡西岸浅水区外,几乎整个台湾海峡皆有逆温现象。逆温幅度和发生频率在海峡西部较高,海峡东部及粤东近海较低。逆温层上界深度春季较秋、冬季深,逆温频发区(发生频率大于60%)随着季节南北向移动,秋季频发区的最南端位于厦门近海,冬季扩展至台湾浅滩北部,春季回退至平潭近海。分析表明,浙闽沿岸水随季节南北向伸缩导致了逆温频发区的同步移动。除了季节变化外,逆温现象在2006年和2007年冬季有显著差异,2006年逆温仅出现在海峡西部近岸海域,2007年扩展至海峡东部且向南伸至粤东近岸,浙闽沿岸水的横向伸缩是造成此差异的主因。 相似文献
85.
Dominique Girard Sabrina Clemente Kilian Toledo-Guedes Alberto Brito José Carlos Hernández 《Marine Ecology》2012,33(3):377-385
An outbreak of bald sea urchin disease was detected affecting intertidal populations of the edible temperate species Paracentrotus lividus at its southernmost geographical limit. The mortality event was detected in three sites (Güímar, Palmar and Alcalá) off Tenerife, Canary Islands (Northeastern Atlantic), in October 2003, coinciding with the highest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SST) and the lowest wave heights of the year. The prevalence of infection reached 100% but did not affect equally all studied sites or the different size classes. The disease was more prevalent in large sea urchins (>40 mm). The prevalence appeare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environmental variable SST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wave height. In October 2004, only two infected urchins were found (prevalence 1%) at one of the studied sites. However, during 2004 no such extreme values of temperature and wave height were observed. We conclude that high SSTs and low wave heights such as those observed during 2003 are conditions that may trigger outbreaks of urchin disease. 相似文献
86.
台湾海峡海表面温度的遥感反演及精度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表面温度(SST)是海洋-大气系统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物理量。SST为海洋学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直观的指示量[1],在海洋捕捞中SST是寻找中心渔场的指标之一,可为渔业部门提供鱼类的回游路线和渔场的位置信息[2]。SST制约着海面和大气的热量、动量和水汽交换,是研究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3]甚至台风移动路径[4]等气象学课题的一个重要因子。因此,SST在海洋学和气象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外SST对海洋运输、海洋污染、海上油气资源开发、海滨核电站建设等方面的影响近年来也倍受关注。 相似文献
87.
利用南极走航观测评估卫星遥感海表面温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1989-2005年间南极走航观测的海表面温度,对目前3个主要的卫星反演的SST产品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TMI(TRMM Microwave Imager)和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评估,并着重检验了它们在南大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AVHRR SST比观测数据偏冷,白天的偏差为-0.12℃,夜晚的偏差为-0.04℃,而且南大洋的冷偏差更为显著.TMI SST比观测数据明显偏暖,白天的偏差为0.48℃,夜晚的偏差为0.57℃,其温差ΔT受37GHz风速影响,在强风速(>6m/s)下这种影响仍然存在.AMSR-ESST比观测数据偏暖,白天的偏差为0.34℃,夜晚的偏差为0.27℃,而且南大洋的暖偏差相对较大.AMSR-E SST温差受水汽影响,并在南大洋随着水汽的增加而增加.通过进一步比较微波(AMSR-E和TMI)和红外(AVHRR)遥感的SST在2004年北半球冬季(即南半球夏季)的差别,发现微波遥感在热带(15°S-15°N)和南大洋区域(45°S以南)比红外遥感偏暖,而且在南大洋区域的偏差相对较大,相反在北半球中纬度区域(15°~40°N)偏冷.AMSR-E与AVHRR SST的温差,从白天到夜晚有减小的趋势,而TMI与AVHRR SST的温差无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88.
89.
为保证海上风电升压电站建设的经济合理与安全可靠,合理确定海上风电升压电站平台高程十分必要。文中从波浪与潮位的遭遇组合、最大波高取值与现行相关标准的比较、最大波峰高度计算的合理性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确定海上风电升压站平台高程各组成项取值标准的合理性,研究认为现行标准明显偏高。建议海上升压站平台底部高程按"100年一遇极端高水位+重现期50年波列累积频率1%的最大波峰高度+安全超高"确定。结合工程实例计算分析,按本文建议可使海上升压站平台高程明显降低,从而节省工程造价,还可减轻升压站工程对周边风机的遮蔽影响,以达到多发电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0.
本文将TMI(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Microwave Imager)和AMSR-E(Advanced Microwave Scanning Radiometer for the Earth Observing System)卫星观测的全球海表温度与Argo浮标观测的近海表温度进行了比较。并检验了影响海温变化的因素,包括风速、水汽含量、液态云和地理位置。结果显示,TMI、AMSR-E海表温度与Argo近海表温度均明显相关。在低风速时,TMI、AMSR-E海表温度整体比Argo近海表温度高。在低风速时,TMI比AMSR-E海表温度更接近Argo近海表温度,但TMI海表温度在高纬可能没有经过良好校正。温度差异显示,在低水汽含量时,TMI和AMSR-E海表温度显示出暖的差异,代表TMI和AMSR-E海表温度在高纬均没有经过良好校正。黑潮延伸区的海表温度变化要比海潮区明显。春季在黑潮延伸区,卫星观测的海表温度与Argo近海表温度差异较小。在低风速时,TMI和AMSR-E海表温度均经过了良好校正,而TMI比AMSR-E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