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63篇 |
免费 | 1364篇 |
国内免费 | 21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89篇 |
大气科学 | 4321篇 |
地球物理 | 844篇 |
地质学 | 1403篇 |
海洋学 | 412篇 |
天文学 | 24篇 |
综合类 | 229篇 |
自然地理 | 9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8篇 |
2023年 | 191篇 |
2022年 | 268篇 |
2021年 | 328篇 |
2020年 | 330篇 |
2019年 | 394篇 |
2018年 | 291篇 |
2017年 | 332篇 |
2016年 | 310篇 |
2015年 | 333篇 |
2014年 | 426篇 |
2013年 | 494篇 |
2012年 | 431篇 |
2011年 | 414篇 |
2010年 | 308篇 |
2009年 | 362篇 |
2008年 | 334篇 |
2007年 | 414篇 |
2006年 | 354篇 |
2005年 | 285篇 |
2004年 | 240篇 |
2003年 | 232篇 |
2002年 | 162篇 |
2001年 | 148篇 |
2000年 | 153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94篇 |
1997年 | 81篇 |
1996年 | 75篇 |
1995年 | 81篇 |
1994年 | 71篇 |
1993年 | 47篇 |
1992年 | 34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19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省气候变化及其对冬小麦生产潜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全省 2 7个台站 1 96 1~ 1 998年的温度、降水、日照等基本气象要素资料 ,对山东省气候变化特点进行了分析 ,并对冬小麦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 ,山东省年、季平均气温呈波动性增暖趋势 ,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气候变暖有利于生产潜力的提高 ,冬小麦气候生产潜力总的变化趋势是波动性的上升 ,但较光温生产潜力倾向率小 ,反映了小麦生育期内光、温、水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2.
TRMM卫星微波成像仪分级产品及其反演降水算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文章叙述了获取定量降水信息的意义,简要介绍了对热带测雨卫星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ement Mission)的仪器、美国国家宇航局提供的微波成像仪TMI(TRMM Microwave Imager)分级产品。对比了物理方法和经验方法反演降水的特点,并对一些经验方法以及倾斜对流系统对反演降水的影响、动态聚类分析、神经网络反演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天山山区近40 a来年降水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南疆、北疆进行了比较,所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天山山区在年降水量干湿变化阶段上与北疆的相似性强于南疆。(2)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以北疆为最好,南疆最差,天山山区居中,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反向变化性,以天山山区为最大,北疆最小,南疆居中。(3)天山山区与南疆从60年代到90年代,年降水均表现出了持续的增加的趋势,北疆年降水从60年代到90年代,除70年代外,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4.
2003年淮河流域大水期间体积降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针对 2 0 0 3年梅雨期淮河流域大水提出了体积降水量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在计算出淮河流域和其各子流域逐日和总体积降水量的基础上 ,将体积降水量与水文站的水位和流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水位对累计体积降水量有较好的即时响应 ,流量对体积降水量有较好的延迟响应。另外 ,讨论了流域体积降水量的预报问题 ,用国内外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和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产品 ,进行了流域体积降水量预报试验 ,并对预报结果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 :在目前天气预报水平条件下 ,利用数值天气预报和中央气象台业务预报产品制作体积降水量是可行的 ,能够延长洪水预报的预见期 ;而且 ,数值天气预报产品在预报体积降水量方面有明显的优势 ,因此可以直接利用数值天气预报产品进行体积降水量的客观预报 ,为防汛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安徽气候变化看2003年洪涝和高温的必然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近 50年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安徽夏季气候变化特征 ,解释了 2 0 0 3年夏季洪涝、高温等极端气候事件出现的必然性。研究结果表明 :(1 )近 50年来安徽夏季温度呈下降趋势 ,降水则呈增加趋势 ,两者变化是相协调的。目前夏季温度处于较低的气候基本态 ,降水处于高基本态。 (2 )无论是温度还是降水 ,其变率都在 2 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上升 ,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变率时期。降水的“两高”(高基本态和高气候变率 )结合决定了 2 0 0 3年夏季洪涝出现的必然性 ;温度的较低基本态决定了“凉夏”背景 ,但由于基本态的回升和变率的加大 ,仍会出现像 2 0 0 3年夏季的若干高温天气。 (3)最大熵谱估计表明 ,安徽夏季降水变化的主周期为 2 5年 ,反映了降水的准两年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6.
The alpine meadow is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Tibetan Plateau with an area of about 1.2×106kn2. Damxung County,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the place covered with this typical vegetation. An open-path eddy covariance system was set up in Damxung rangeland station to measure the carbon flux of alpine meadow from July to October,2003. The continuous carbon flux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t ecosystem carbon dioxide exchange (NEE) and 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 (PAR), as well as the seasonal patterns of apparent quantum yield (α) and maximum ecosystem assimilation (Pmax).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aytime NEE fitted fairly well with the PAR in a rectangular hyperbola function, with α declining in the order of peak growth period (0.0244 μmolCO2 · μmol-1pAR) >early growth period > seed maturing period > withering period (0.0098 μmolCO2 · μmol-1pAR).The Pmax did not change greatly during the first three periods, with an average of 0.433mgCO2· m-2· s-1, i.e. 9.829 μmolCO2· m-2· s-1. However, during the withering period, Pmax was only 0.35 mgCO2 · m-2 · s-1, i.e. 7.945 μmolCO2 · m-2 · s-1. Compared with other grassland ecosystems, the α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lpine meadow ecosystem was much lower. 相似文献
7.
8.
9.
作为深海采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海集矿机的技术研究和开发一直是许多国家的难题。为了提高深海集矿机在稀软沉积物上的牵引性能,基于水牛蹄的曲面结构特征和特殊几何结构,设计了一款仿水牛蹄蹄型履齿。以该款履齿的结构参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朗肯被动土压力理论的优化,得到了仿水牛蹄蹄型履齿的牵引力解析解,建立了对应的履齿仿生参数对履齿牵引力的影响公式。结合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了不同形式履齿在沉积物上运动的单、多履齿剪切试验,将仿水牛蹄蹄型履齿与直型履齿、仿水牛蹄轮廓履齿(另一种仿生履齿)进行对比试验,并通过模型车试验验证了该款履齿的可行性。结果表明:3种履齿中,仿水牛蹄蹄型履齿提供的最大牵引力最高。研究可为进一步优化仿水牛蹄蹄型履齿结构参数和提高深海稀软底质机械的牵引性能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Water is a dominant component of volcanic clouds and has fundamental control on very fine particle deposition. Particle size characteristics of distal tephra-fall (100s km from source volcano) have a higher proportion of very fine particles compared to predictions based on single particle settling rates. In this study, sedimentological analyses of fallout from for the 18 August and 16–17 September 1992 eruptions of Crater Peak, Alaska, are combined with satellite observations, and cloud trajectory and microphysics modeling to investigate meteorological influences on particle sedimentation. Total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of tephra fallout were reconstructed for both Crater Peak eruptions and indicate a predominance of fine particles < 125 μm. Polymodal analysis of the deposits has identified a particle subpopulation with mode ~ 15–18 μm involved in particle aggregation. Accounting for the magmatic water source only, calculated ice water content of the 3.7 hour old September 1992 Spurr cloud was ~ 4.5 × 10− 2 g m− 3 (based on an estimated cloud thickness of ~ 1000 m from trajectory modeling). Hydrometeor formation on particles in the volcanic cloud and subsequent sublimation may induce a cloud base instability that leads to rapid bulk (en masse) sedimentation of very fine particles through a mammatus-like mechanis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