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843篇 |
免费 | 1902篇 |
国内免费 | 211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56篇 |
大气科学 | 1709篇 |
地球物理 | 1606篇 |
地质学 | 3834篇 |
海洋学 | 3997篇 |
天文学 | 45篇 |
综合类 | 534篇 |
自然地理 | 67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6篇 |
2023年 | 188篇 |
2022年 | 352篇 |
2021年 | 386篇 |
2020年 | 423篇 |
2019年 | 478篇 |
2018年 | 350篇 |
2017年 | 404篇 |
2016年 | 407篇 |
2015年 | 407篇 |
2014年 | 523篇 |
2013年 | 561篇 |
2012年 | 516篇 |
2011年 | 522篇 |
2010年 | 461篇 |
2009年 | 605篇 |
2008年 | 535篇 |
2007年 | 622篇 |
2006年 | 548篇 |
2005年 | 559篇 |
2004年 | 481篇 |
2003年 | 424篇 |
2002年 | 416篇 |
2001年 | 313篇 |
2000年 | 343篇 |
1999年 | 297篇 |
1998年 | 236篇 |
1997年 | 230篇 |
1996年 | 229篇 |
1995年 | 153篇 |
1994年 | 175篇 |
1993年 | 132篇 |
1992年 | 123篇 |
1991年 | 105篇 |
1990年 | 68篇 |
1989年 | 43篇 |
1988年 | 51篇 |
1987年 | 30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5篇 |
1977年 | 1篇 |
1971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172.
173.
遗迹化石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济阳坳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和塔里木盆地志留系为例,探讨了遗迹化石与层序地层学的关系,表现在3个方面:1)层序界面的识别层序界面位置发育有特征性的受基底控制的遗迹相,且界面上下遗迹组合类型发生变化;2)准层序界面的识别较深水环境中,界面上下生物扰动强度明显差异,界面之下扰动强度较大,扰动指数可达到3,而界面之上几乎没有生物扰动,且在同一准层序内部,由下至上,扰动强度逐渐增大;3)旋回层序的识别:在潮控滨线环境中,单个准层序内部,由下至上,高能环境的Skolithos遗迹组合逐渐变为中低能环境的Planolites-Palaeophycus遗迹组合和低能环境的Cochlichnus-Planolites遗迹组合,由下至上呈现旋回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4.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的源区、路径及其时间尺度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基于NCEP/NCAR分析资料和拉格朗日轨迹输送模式FLEXPART, 通过气块轨迹计算, 对2005年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向平流层输送 (Troposphere to Stratosphere Transport, 简称TST) 的近地层源区、 输送路径及其时间尺度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探讨。结果表明: (1) 夏季亚洲季风区TST两个主要的边界层源区, 一个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 另一个是青藏高原南部、 孟加拉湾以及印度半岛中北部等地区, 上述两个区域与夏季强对流的分布相一致。在对流层顶高度附近 (约16 km高度), 两个近地层源区的垂直输送贡献相当。但进一步分析发现, 穿越对流层顶高度的质量输送只有约10%能够进入20~22 km高度的平流层中, 且主要源于以青藏高原南侧为代表的南亚季风区 (约贡献75%), 这进一步强调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在全球TST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 轨迹分析显示, 夏季亚洲季风区对流层进入平流层的 “入口区” 主要在 (25°N~35°N, 90°E~110°E) 区域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区域。TST路径受对流层上层南亚高压闭合环流、 北半球副热带西风急流和赤道东风急流的共同控制。 (3) 亚洲季风区TST两个主要的过程, 一个是和夏季湿对流抬升直接联系的快速输送过程, 它可以使近地层大气在1~2天内输送到平流层中, 贡献了整个TST的10%~30%; 另一个是大气辐射加热所致的大尺度垂直输送, 该输送是一个相对的慢过程, 时间尺度一般为5~30天。此结果意味着, 源于地表的短生命周期的大气污染物可通过光化学反应过程对该区域平流层臭氧及其他大气痕量成分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5.
Counting chronology and climate records with about 1000 annual layers of a Holocene stalagmite from the Water Cave in Liaoning Province, China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One active stalagmite from the Water Cave in Liaoning Province contains growth layers of three sizes. Based on thermal ionization mass spectrometry 230Th dating, we found that middle size layers are annual layers, with each middle layer consisting of one narrow dark layer and a wide bright layer. The small layers within middle layers are sub-annual layers and the large layers are multi-year layers. Based on the layer-counting method, we established a high-resolution time scale for layer thickness. Our results reveal two dramatic century-scale climate cycles over the past 1000 year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76.
Theconcentrationanddistributionofdimethylsulfideinthemarineatmosphericboundarylayerneartheequator¥LiXingsheng;LiZhe;F.Parungo... 相似文献
177.
Numerical weather prediction models are increasingly employed for providing meteorological data for urban air quality applications.
Model resolution, physiographic parameters and surface-layer parameterisations need to be adapte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urban boundary layer. The Lokalmodell of the German Weather Service was triple-nested down to a horizontal grid resolution
of 1.1 km, urbanised physiographic parameters were implemented, and an additional anthropogenic heat source was introduced.
Results of a sensitivity study for a spring dust episode in Helsinki show a clear urbanisation effect of these measures on
temperature, humidity and the partitioning of surface fluxes, leading to an increased Bowen ratio and heat storage and an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相似文献
178.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在有关国家专项的支持下,中国先后研制了分别取自黄海、东海和南海的共9个大陆架沉积物地球化学标准物质,基本构成了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海及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系列,为中国海洋国土及专属经济区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本文简介了这些标准的研制背景、概况,着重评介了这些标准物质的特点,特别说明了该标准物质系列在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中应用及在地质分析技术发展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9.
为了探索复杂滑坡轨迹结构演化及其稳定性定量分析计算的新途径,本文利用分形分维理论,分析三峡库区巴东县城附近滑坡边界轨迹的几何分形结构,并采用盒维数法分别求得巴东县城附近11个滑坡边界轨迹的分维值,计算结果表明:每个滑坡的轨迹结构具有其特征性的分维值,轨迹结构越复杂,结构层次越清楚,分维值越高;其中,榨房坪滑坡和黄腊石滑坡的分维值最高,分别为1.50和1.483,西壤口和谭家湾滑坡的分维值最低,分别为0.925和0.732;而黄土坡和赵树岭滑坡的分维值介于二者之间,分别为1.111和1.091。结合典型滑坡边界轨迹结构演化与滑坡稳定性关系的定性分析及前期滑坡稳定性定量计算和模拟分析,初步揭示:滑坡边界轨迹结构与稳定性是密切相关的,滑坡边界轨迹宏观扩展增值越明显,轨迹结构越复杂,分维值越高,其稳定性条件也越差,因此,分数维可作为衡量滑坡轨迹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标志;滑坡边界轨迹宏观扩展变形存在一个极限,超过这个极限滑坡的局部失稳就转化为整体滑动;而滑坡边界轨迹则记录了滑坡变形扩展现象和信息,因此,相对应地滑坡轨迹分形结构的分维值也应存在一个极值,在极值点滑坡体处于临滑状态;滑坡边界轨迹结构的极限分维值大致为1.4~1.5,此时滑坡接近于整体极限失稳状态,而分维值在1.1~1.3之间则表示滑坡处于整体稳定,局部存在潜在失稳状态,分维值小于1则表示滑坡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80.
探讨了海洋多源环境信息网格分析平台框架及其关键技术,同时以南海海区为试验区,选取三种代表性海洋环境信息,搭建了海洋多源环境信息网格分析平台示范性原型系统。实践证明了相关技术路线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