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5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2篇
海洋学   13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61.
在10℃恒温培养条件下,从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获得的南极深海沉积物样品中分离筛选到产脂肪酶细菌3株,产脂肪酶真菌1株,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 arctica)、芽孢杆菌属(Bacillus pumilus)、Glaciecola sp.以及白冬孢酵母属(Leucosporidium sp.).通过测定各酶的最适反应温度,获得产低温脂肪酶芽孢杆菌XZ18,该菌所产脂肪酶最适反应温度为30℃,在0℃仍有部分活性.从NaCl浓度和pH值2个条件对产酶条件进行研究,最终确定了该菌最适产酶NaCl浓度5.0%、最适产酶pH值为6,最高产酶量为4.65 U/cm3.通过PCR扩增,获得了脂肪酶全长序列,对该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该脂肪酶基因处于较独立的分支.  相似文献   
62.
应用传统单颗粒方法对目标矿物进行定年具有较高要求(如U、Th等母体同位素均匀分布),需要耗时的酸溶过程,同时还需进行α粒子射出效应校正。原位U-Th/He同位素定年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定年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采用激光加热目标矿物,并通过与激光系统连接的稀有气体质谱(Alphachron)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分别完成 ~4He和U、Th等母体同位素分析,将 ~4He和U、Th分析结果代入年龄公式计算即可获得目标矿物的U-Th/He年龄。本文阐述了原位U-Th/He同位素定年技术的主要原理、实验测试流程、适用矿物等,重点对原位U-Th/He同位素定年的技术难点和低温矿床学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相对于传统单颗粒方法,原位测试方法解决了两个关键问题:1无需进行α粒子射出效应的校正,提高了定年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度;2能完成母体同位素分布不均匀样品的测试,扩展了U-Th/He同位素定年的应用范围。尽管原位U-Th/He同位素定年技术在侧向加热效应、剥蚀坑体积测定以及标准矿物等方面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已在硅酸盐、磷酸盐、钛铁氧化物等矿物的年代学研究方面展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随着原位U-Th/He同位素定年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硫化物的U-Th/He同位素定年的发展,将为解决低温矿床的年代学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3.
64.
黔西南地区是扬子地台西南缘重要且极有远景的低温成矿域,以发育金矿为主。其低温是因为该区岩浆岩露头极少,相对远离直接的岩浆作用。矿体均赋存于地层中,具多时代多层位赋矿特征,成矿温度低于300℃,矿体受深大断裂控制明显,矿床类型以卡林型金矿为主,次有凝灰岩型金矿。但是,两类矿床的原生矿石性质一致,而且成矿时代是基本一致的,二者只是赋矿层位不同而已。据此研究表明,该区不同层位、不同类型金矿是受深大断裂和深源流体统一制约,并伴随深源流体改造地壳岩石而发生多期多源叠加成矿的产物。  相似文献   
65.
东胜砂岩型铀矿床低温热液流体的证据及意义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东胜地区砂岩型铀矿床是近年来发现的大型砂岩型铀矿床。笔者首次发现了低温热液流体成矿作用的证据:矿体中有后生的钛铀矿和锐钛矿组合。矿石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8~176℃,平均114.9℃。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在中晚侏罗世-白垩纪发生过显著的构造热事件,造成砂岩型铀矿含矿层之下产生大量的微裂隙与裂隙带的出现,导致下部热液流体向上运移。低温热液流体的成矿作用是形成东胜铀矿床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6.
67.
徐宝龙  郑永飞 《地质学报》1997,71(4):340-349
在15—120℃的低温范围内分别应用氮化镁法、氯化镁法和氧化镁法3种化学合成方法,对水镁石-水体系氧同位素分馏系数进行了实验测定。所有合成样品的晶体结构均由XRD测定,其形貌特征则由SEM确定。应用3种不同合成方法得到了一致的水镁石—水体系氧同位素分馏系数,证明同位素平衡分馏已经达到。在实验温度范围内,水镁石—水体系氧同位素分馏系数主要决定于温度,而溶液的酸碱度、化学组分和陈化时间的影响不明显。由实验数据得到的氧同位素分馏曲线方程为:10~3Inα=1.59×10~6/T~2-14.10(r=0.9921)。结合前人对三水铝石—水体系和针铁矿—水体系氧同位素分馏系数的低温实验测定,可以得到氢氧化物中金属M—OH键的~(18)O富集顺序:Al~(3+)-OH>Fe~(3+)-OH>Mg~(2+)-OH。应用化学合成方法实验测定低温条件下水镁石—水体系氧同位素分馏系数,不仅克服了同位素交换反应实验的一些缺陷(如交换速率缓慢、仪器设备复杂昂贵等),而且可以应用不同的化学合成反应机理来检验同位素平衡是否达到,这为研究低温地球化学过程作用提供了有价值的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68.
69.
70.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a type of reaction of sulfur-acceptor carbon molecules with donor catenated forms of sulfur is presented. The reactions between conjugated ene carbonyls as sulfur-acceptors and polysulfide as a sulfur donor are described. The scope of this reaction is broadened by demonstrating that the room-temperature action of polysulfide on dienones produces thiophenes. Evidence is given for the structure of 2-benzoyl-5-phenylthiophene, resulting from 1,5-diphenyl-2,4-pentadien-1-one, and 2-acetyl-5-phenylthiophene, resulting from 6-phenyl-3,5-hexadien-2-one. Evidence is also presented for the structure of 2,4-dibenzoyl-3,5-diphenylthiolane, the product resulting from the action of polysulfide on the mixture of benzaldehyde and acetophenone. The same thiolane is shown to result as the minor thiolane component when chalcone reacts with polysulfide in 80% water/20% ethanol. The major component is a known rearranged thiolane identified by its physical properties. The reactiol of chalcone and polysulfide in ethanol at 0 or 25°C results in thiolane formation as evidenced by the isolation of 2,4-dibenzoyl-3,5-diphenylthiolane. However, the reaction of the same two compounds in boiling methanol (65°C) results in a competitive hydrogenation of chalcone giving dihydrochalcone in addition to the formation of thiolane. The demonstration of the low-temperature reaction of polysulfide with conjugated ene carbonyls in the present work adds an additional pathway for possible formation of S-heterocycles in the geosphe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