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537篇 |
免费 | 7324篇 |
国内免费 | 1057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847篇 |
大气科学 | 8553篇 |
地球物理 | 7546篇 |
地质学 | 22264篇 |
海洋学 | 5492篇 |
天文学 | 3514篇 |
综合类 | 2796篇 |
自然地理 | 642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21篇 |
2023年 | 827篇 |
2022年 | 1606篇 |
2021年 | 1860篇 |
2020年 | 1755篇 |
2019年 | 2123篇 |
2018年 | 1575篇 |
2017年 | 1802篇 |
2016年 | 1862篇 |
2015年 | 2051篇 |
2014年 | 2572篇 |
2013年 | 2598篇 |
2012年 | 2709篇 |
2011年 | 2793篇 |
2010年 | 2396篇 |
2009年 | 2931篇 |
2008年 | 2787篇 |
2007年 | 3000篇 |
2006年 | 2798篇 |
2005年 | 2679篇 |
2004年 | 2289篇 |
2003年 | 2143篇 |
2002年 | 1856篇 |
2001年 | 1657篇 |
2000年 | 1625篇 |
1999年 | 1449篇 |
1998年 | 1271篇 |
1997年 | 900篇 |
1996年 | 749篇 |
1995年 | 673篇 |
1994年 | 636篇 |
1993年 | 555篇 |
1992年 | 371篇 |
1991年 | 325篇 |
1990年 | 220篇 |
1989年 | 180篇 |
1988年 | 151篇 |
1987年 | 82篇 |
1986年 | 47篇 |
1985年 | 46篇 |
1984年 | 27篇 |
1983年 | 21篇 |
1982年 | 19篇 |
1981年 | 17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5篇 |
1978年 | 17篇 |
1977年 | 6篇 |
1976年 | 5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风电场风资源测量与计算的精度控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多个复杂地形风电场观测操作实践和大量观测数据的计算分析,提出了对观测数据和计算质量精度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复杂地形测风站布设的5个原则,仪器的合理选型和设置;对由于测风仪固有的系统误差和缺测数据的插补订正可能引起的计算误差进行了定量估算,通过对大量实测数据的对比计算显示:①目前普遍采用的进口风速计的相对偏差在1.6%~5.25%之间,由此可导致轮毂高度附近的年平均风功率密度误差在5%以上,最大达13.8%;②在季风气候区、复杂地形和风的年变率较大的地区,进行缺测数据插补订正时,应选取同季或同一主导风向的数据作为插补订正的基础数据,否则可能导致其平均风功率密度相对误差达20%~50%. 相似文献
82.
利用1971—2016年辽宁省61个气象站气温、地表温度、积雪日数和积雪深度资料,分析了积雪的保温作用及其对地气温差的影响。结果表明:更换自动站前后地表温度观测方式的差异导致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地气温差的增大程度受所在区域积雪日数、积雪深度的影响显著。在积雪期较长、积雪较厚的地区,积雪引起反照率增大,使得雪面温度降低,导致雪气温差减小,而雪的保温作用使得地气温差显著增大。因此,更换自动站前地(雪)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负相关,而更换自动站后地气温差与积雪日数呈显著正相关。各台站之间地气温差随积雪深度的变化系数差异较大,为0.045~0.858 ℃?cm-1,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积雪的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而显著增大;在年平均积雪日数>40 d、年平均极端积雪深度>10 cm的区域,10 cm以下的积雪对土壤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显著,当积雪深度>10 cm后,其保温作用随积雪深度增大的幅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83.
84.
洞穴沉积铀含量及其同位素初始234U/238U[(234U/238U)0]变化均与过去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文章分别对石笋中U含量和(234U/238U)0的气候意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认为洞穴沉积U含量和(234U/238U)0可能指示土壤湿度和有效降水变化。然而,不管是对洞穴沉积的U含量还是(234U/238U)0,其气候环境意义解读还存在两种观点。但无论如何,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了洞穴沉积的U含量和(234U/238U)0是研究过去气候环境变化的重要替代指标。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土壤环境和过程,还应关注U来源的相对贡献变化和其他微量元素与U元素的关系。这一指标可能在对东亚地区的大气粉尘活动和冬季风演化、地表生物量的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5.
我国岩溶资源环境领域的创新问题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中国岩溶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不仅有助于解决和应对岩溶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将推动岩溶科学的发展,服务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今后的岩溶研究应当落实地球系统科学在岩溶学中的应用,发挥我国岩溶研究的地域优势,探索我国岩溶关键带的特征和重要过程;加强岩溶作用应对全球变化、岩溶碳汇速率和稳定性的研究,建立应对极端气候的长效机制;考虑古纬度和古气候对古岩溶形成的影响;深入探索微生物对深部碳酸盐岩岩溶形成的作用;系统梳理和总结我国第一期石漠化治理工程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指导下一步的治理工作;思考从南北方岩溶分界线的角度开展岩溶自然遗产地的申报工作;将现代大数据等技术运用到岩溶资源环境、水文地质研究中,做好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研究,服务国家需求。 相似文献
86.
黏土变形微观机理的研究过去多针对土体加载压缩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黏土卸载回弹变形的微观机理也逐步得到重视,但目前对此研究还很少。本文采用单向压缩及回弹试验、扫描电镜及压汞试验对上海黏土压缩及回弹变形过程中土体的微观特性及其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观结构参数的变化能反映黏土的宏观变形特征。在加载过程中,随固结压力增加,土体孔隙体积减小,孔隙数量先增加再减小,孔隙平均形状系数的增加先急后缓,孔隙形态分维数先急剧减小后缓慢减小。在卸载过程中,随固结压力减小,孔隙数量增加,平均形状系数略有减小,孔隙形状分维数略有增加。加载压缩过程中,固结压力较小时中、小孔隙体积所占比例变化不大,而当固结压力较大时小孔隙所占比例显著增加、中孔隙所占比例明显减小。在卸载回弹过程中,各级固结压力下小孔隙都占绝对优势,但固结压力较大时中孔隙所占比例较大,而固结压力较小时中孔隙所占比例较小,黏土卸载回弹变形主要是小孔隙体积的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87.
《China Geology》2021,4(4):541-552
The intersection of the Kyushu-Palau Ridge (KPR) and the Central Basin Rift (CBR) of the West Philippine Basin (WPB) is a relic of a trench-trench-rift (TTR) type triple-junction, which preserves some pivotal information on the cessation of the seafloor spreading of the WPB, the emplacement and disintegration of the proto-Izu-Bonin-Mariana (IBM) Arc, and the transition from initial rifting to steady-state spreading of the Parece Vela Basin (PVB). However, 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s triple-junction have not been thoroughly understood. In this paper, using the newly acquired multi-beam bathymetric, gravity, and magnetic data obtained by the Qingdao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y, China Geological Survey, the authors depict the topographic, gravity, and 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iple-junction and adjacent region. Calculations including the upward continuations and total horizontal derivatives of gravity anomaly are also performed to highlight the major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discontinuities. Based on these works, the morp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st episode amagmatic extension along the CBR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a deep rift valley, which extends eastward and incised the KPR. The morp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fabrics of the KPR near and to the south of the triple-junction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the western PVB, manifesting as a series of NNE-SSW- and N-S-trending ridges and troughs, which were produced by the extensional faults associated with the initial rifting of the PVB. The superposition of the above two reasons induced the prominent discontinuity of the KPR in deep and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s between 15°N–15°30′N and 13°30′N–14°N. Combined with previous authors’ results, we propose that the stress produced by the early spreading of the PVB transmitted westward and promoted the final stage amagmatic extension of the CBR. The eastward propagation of the CBR destroyed the KPR, of which the magmatism had decayed or ceased at that time. The destruction mechanism of the KPR associated with the rifting of the PVB varies along strike the KPR. Adjacent to the triple-junction, the KPR was destroyed mainly due to the oblique intersection of the PVB rifting center. Whereas south of the triple-junction, the KPR was destroyed by the E-W-directional extensional faulting on its whole width.©2021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88.
山东省泰安朱家庄自然硫矿床,赋存于鲁西断隆古近纪汶东陆相盆地。自然硫矿层在汶口组二段上亚段,泥质灰岩-含泥灰岩-含云灰岩-石膏岩韵律层中的白云岩-石膏岩层段发育。自然硫以胶态、晶态、土态3种形态产出,可划分为顺层型、准顺层型、斑杂型及不顺层型4大类10余种矿石类型。从矿区去膏化作用普遍、自然硫与石膏-硬石膏分别富集轻-重同位素的特征、油气显示明显及地下水主要径流方向自然硫矿化最强等各种证据,表明该矿属生物后生成因的矿床。 相似文献
89.
腰椎管侧隐窝分型及影响侧隐窝狭窄症诊断的几个因素(附120例CTM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120例因下腰痛手术治疗在术前进行过CTM检查的患者作了影像学及临床分析.按形态不同,侧隐窝可分为五种类型:(1)三角型,即整个椎管呈倒三角形,其侧隐窝完全开放;(2)猫耳型,因后关节和椎体后缘轻度增生,形成底宽顶尖的侧隐窝,整个椎管形如猫头,侧脸窝为猫耳,基本开放;(3)牛角型,因关节突向椎体方向过度增生使侧隐窝呈横向伸开的带状,中央椎管不窄,横断面形如牛头,侧阴窝为牛角,严重者侧隐窝可近于闭塞;(4)三叶草型,极度增生的关节突加上向后实入的椎体后缘使整个椎管呈三叶草状,侧隐窝和中央椎管均狭窄;(5)混合型,多为上述形状的混合或两侧侧隐窝发育不对称.前二型不易形成对神经的压迫,后三型易造成压迫.但即使最狭窄的侧隐窝也不一定产生症状,因为关键在于神经根和侧隐窝的宽度的相对关系.因此作者提出单纯依靠侧隐窝的宽度不能诊断侧隐窝狭窄症,而是要判断神经是否被侧隐窝压迫.因此CTM在侧隐窝狭窄症的诊断中有突出意义. 相似文献
90.
湖南宝山矿床花岗岩类硫-铅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山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是湖南重要的铅锌生产基地。矿床内矽卡岩型铜(钼)矿化受侏罗纪花岗闪长斑岩的控制,而主要的铅锌矿体则产于远离岩体的碳酸盐地层中,且缺乏可靠的矿化年龄限制。为了查明宝山铅锌矿体与花岗闪长斑岩之间的成因关系,文章对宝山花岗岩类中浸染状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和钾长石的铅同位素,以及铅锌矿石萤石脉石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测试和研究,并与前人报道的铅锌硫化物矿石的硫、铅同位素进行了对比,尝试为宝山铅锌矿化的物质来源及成因提供依据。研究表明,花岗闪长斑岩中浸染状黄铁矿的δ34S值为+1.5‰~+3.5‰,与铅锌矿石硫化物(方铅矿、闪锌矿及黄铁矿)相一致;同时,花岗岩类中钾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为18.4789~18.7668、15.6835~15.7220和38.7903~39.1035,具有壳源的特征,且与铅锌矿石硫化物的铅同位素分布范围相吻合。宝山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特征表明,花岗闪长斑岩应是铅锌矿化的主要硫源及金属来源。宝山矿床铅锌矿石萤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具有低温(130~150℃)、低盐度(8%)的特征,可能是岩浆热液演化到晚期的产物。结合已有的有关资料加以对比和分析,研究认为,宝山铅锌矿床的成矿物质应来源于花岗闪长岩的岩浆期后热液,在热液演化晚期迁移到远端地层中沉淀,形成了宝山的主要铅锌矿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