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36篇
  免费   993篇
  国内免费   1593篇
测绘学   191篇
大气科学   1259篇
地球物理   1049篇
地质学   3283篇
海洋学   1172篇
天文学   197篇
综合类   391篇
自然地理   1680篇
  2024年   61篇
  2023年   186篇
  2022年   323篇
  2021年   325篇
  2020年   296篇
  2019年   334篇
  2018年   303篇
  2017年   322篇
  2016年   344篇
  2015年   339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493篇
  2012年   459篇
  2011年   476篇
  2010年   321篇
  2009年   415篇
  2008年   404篇
  2007年   395篇
  2006年   395篇
  2005年   362篇
  2004年   294篇
  2003年   248篇
  2002年   239篇
  2001年   227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90篇
  1998年   180篇
  1997年   131篇
  1996年   85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56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31.
Investiga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DOC)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at 12 stations in Yantal Sishili Bay in May, August, and November of 1997 and March and May of 1998 showed that DOC concentrations varied from 1.14 mg/L to 5.35 mg/L; that the average values at all staticrLs ineach entise varied from 1.52 mg/L to 2.12 mg/L; that POC concentrafions varied from 0.049 mg/L to 1.411mg/L; and averaged 0.159 mg/L to 0.631 mg/L in each cruis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of DOC was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continental input, organism activity, temperature, aquieulture environment, etc. The higher POC concentration occurred along the coast.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OC and POC changed obviously in spring and summer, but not obviously in autumn and winter. DOC concentration was highest in summer and POC in spring; both were lowest in winter. The seasonal change of DOC was con-sistent with primary productivity seasonal variation, and that of POC was consistent with ehlorophyll-a sea-sanal variation. The seasonal change trend of the C/N ratio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was obvious, but the C/N ratio of particulate organic matter had no such trend.  相似文献   
32.
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通过选取1994年至2009年欧盟27国的人口、经济和能源数据,利用碳排放动力学模型对欧盟关于2050年前削减温室气体排放80-95%的承诺进行预测,并对欧盟目标下的减排情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以当前的技术进步速率下,沿最优平稳经济增长路线,到2050年欧盟的碳排放量将为775.608MtC,达不到预定的减排要求;(2)在最优经济增长速度得出总能源消费量的基础上,采用调整能源结构与碳捕捉技术,预期可以达到设定减排80%的任务。其每一期的煤炭占比、石油占比、天然气占比应分别有4%、2.26%、1.23%转移至非碳能源占比,非碳能源的上升速率应达到2.21%/年;(3)若以历史的能源结构转移趋势预测未来的能源结构占比,即使考虑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捕捉技术的预期目标,欧盟仍然达不到在2050年的减排目标;(4)考虑欧盟提出的四种减排路径上下限组合,可预计出到2050年欧盟的减排范围在80.51%-87.16%;(5)若欧盟重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即使考虑欧盟制定的减排路径,仍存在着达不到减排预期的可能。  相似文献   
33.
湿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碳汇”,其碳储量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温室效应有重要的影响.选择地理位置独特的黑龙江兴凯湖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区,根据保护区内不同土壤类型采集表层(0~20 cm)土壤样品,利用遥感解译的保护区土地利用图、土壤储碳量和植物固碳量计算公式,核算兴凯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固碳服务总量,同时借鉴瑞典碳税法和中国造林成本法,估算兴凯湖保护区固碳服务功能价值为4.9亿元.结果显示,兴凯湖自然保护区湿地固碳服务功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高于同纬度同属东北平原的莫莫格湿地,为保护区今后的保护管理策略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关键带处于岩石、水、土壤、大气、生物五圈交汇地带。正确认识岩溶关键带的结构、特点及其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是当前地球关键带与岩溶水科学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剖析了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内涵、岩溶关键带水动力垂向分带、岩溶关键带框架下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 探寻变化环境下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演变的规律与驱动机制。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目前工作仅停留在传统岩溶地下水科学工作范畴,未从岩溶关键带框架体系的角度考虑植物冠层至岩溶含水层之间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及其耦合关系,未考虑新污染物持续输入、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深入实施、全球碳排放路径逐渐改变等时代因素对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潜在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基于岩溶关键带框架体系的新污染物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基于大数据框架体系的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双碳战略”下的岩溶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驱动的物质转化与能量迁移过程及其耦合以及高分辨率监测、评估与模拟手段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35.
在山东省泰安市周家庄地区金矿勘探中进行电磁测量方法试验, 获得了高分辨率的电性剖面和较可靠的地质解释资料, 经钻探验证发现了隐伏金矿体。测量结果表明, 在岩层深部高电阻率背景下的低值电阻率异常带是寻找金矿化带的有利部位, 低阻异常带的空间展布范围揭示了金矿化带的延伸趋势。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云南寻甸仙人洞XR1石笋进行TIMS-U系测年、氧碳同位素、有机碳含量分析,重建了寻甸地区中全新世季风气候演化模式:(1)8.0~6.0kaB.P.为温暖湿润期;(2)6.0~5.1kaB.P.为气候突变期,气候由温湿变为冷干;(3)5.1~2.1kaB.P.为凉干期。通过石笋有机碳含量与石笋δ18O记录对比,认为石笋有机碳可以反映气候变化,但是存在滞后效应。最后,利用XR1石笋δ18O记录与北半球33°N太阳辐射量,本文初步分析了云南寻甸地区中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寻甸地区中全新世气候的整体变化趋势受33°N太阳辐射量控制,同时受中全新世火山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7.
为探寻南海深海平原区的有机质组成特征、来源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环境演化信息, 对南海东北部深水区的ZSQD289沉积柱状样品进行了正构烷烃组成及其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的相关分析, 结合孢粉鉴定结果, 重点探讨该沉积区末次冰期以来陆源输入变化、源区的古植被演化及其气候响应因素。结果表明:30ka以来, 南海东北部深海陆坡坡底的沉积有机质以洋/陆混源为特征, 且以海洋自生生产力贡献为主, 其生源贡献存在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 冰期时陆源有机质输入明显高于全新世间冰期; 其陆源有机质应该主要由台湾南部河流输入, 在低海平面时通过海底峡谷搬运至此, 其过程中可能受到西太平洋底流和黑潮的影响。该沉积源区植被演化经历了C3/C4植物互为消长的变化过程, 但30ka以来主要还是以C3植物占优势, 由此推测末次冰期以来源区(台湾岛南部)不存在明显的干旱化, 冰期虽然温度较低但气候比较湿润。  相似文献   
38.
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分析我国海洋经济的劳动生产率的区域差异与演变对发展我国海洋经济具有积极意义。在分析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特点基础上,文章运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计算我国沿海地区1997—2014年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区域差异,并进行σ-收敛性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差异呈现倒V字形走势,1997—2005年呈现σ-发散,2005—2014年呈现σ-收敛。采用泰尔指数分解方法测度表明,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地区内差异占总体差异的比重达80%以上,而地区间差异比重较小,环渤海经济区地区内差异最大。分阶段对我国各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劳动生产率进行排名并观察演变过程。提出提高我国海洋经济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建议:一是努力提高海洋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二是促进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努力提高传统海洋产业劳动生产率;三是统筹区域海洋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9.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浅层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井壁稳定、井眼清洁、润滑减阻和储层保护的技术难题,通过分析储层的地质特征,在该区原用聚合物钻井液基础上,选择性加入MC-VIS、ABSN、纳米乳液和复合屏蔽暂堵剂,形成纳米乳液封堵钻井液体系,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岩心渗透率恢复提高至8350%。通过七平1井的应用表明,纳米乳液封堵钻井液体系能够满足低渗透油层大位移水平井的钻井施工需求,为高效开发鄂尔多斯盆地浅层油气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0.
Roo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uptake of water and nutrients by plants and have the plasticity to dynamically respond to different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However, most land surface models currently prescribe rooting profiles as a function only of vegetation type, with no consideration of the surroundings. In this study, a dynamic rooting scheme, which describes root growth as a compromise between water and nitrogen availability, was incorporated into CLM4.5 with carbon–nitrogen(CN) interactions(CLM4.5-CN)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a dynamic root distribution on eco-hydrological modeling. Two paired numerical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for the Tapajos National Forest km83(BRSa3) site and the Amazon, one using CLM4.5-CN without the dynamic rooting scheme and the other including the proposed scheme. Simulations for the BRSa3 site showed that inclusion of the dynamic rooting scheme increased the amplitudes and peak values of diurnal gross primary production(GPP) and latent heat flux(LE) for the dry season, and improved the carbon(C) and water cycle modeling by reducing the RMSE of GPP by 0.4 g C m~(-2)d~(-1), net ecosystem exchange by 1.96 g C m~(-2)d~(-1), LE by 5.0 W m~(-2), and soil moisture by 0.03 m~3m~(-3), at the seasonal scale, compared with eddy flux measurements, while having little impact during the wet season. For the Amazon, regional analysis also revealed that vegetation responses(including GPP and LE) to seasonal drought and the severe drought of 2005 were better captured with the dynamic rooting scheme incorpora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