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1篇 |
免费 | 562篇 |
国内免费 | 4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8篇 |
大气科学 | 330篇 |
地球物理 | 333篇 |
地质学 | 1097篇 |
海洋学 | 498篇 |
天文学 | 100篇 |
综合类 | 147篇 |
自然地理 | 3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43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114篇 |
2021年 | 120篇 |
2020年 | 102篇 |
2019年 | 96篇 |
2018年 | 67篇 |
2017年 | 96篇 |
2016年 | 89篇 |
2015年 | 105篇 |
2014年 | 127篇 |
2013年 | 130篇 |
2012年 | 146篇 |
2011年 | 129篇 |
2010年 | 102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128篇 |
2007年 | 128篇 |
2006年 | 115篇 |
2005年 | 110篇 |
2004年 | 97篇 |
2003年 | 89篇 |
2002年 | 88篇 |
2001年 | 81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71篇 |
1998年 | 64篇 |
1997年 | 67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37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中国土壤有机碳库及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53,自引:7,他引:146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碳库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陆地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实测 2 4 73个典型土壤剖面的理化性质 ,以及土壤各类型分布面积 ,估算中国土壤有机碳库的储量约为 92 4 .1 8× 1 0 8t,平均碳密度为 1 0 .53kg/m2 ,表明中国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其空间分布总体规律上表现为 :东部地区大致是随纬度的增加而递增 ,北部地区呈现随经度减小而递减的趋势 ,西部地区则呈现随纬度减小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972.
海洋等工程结构物在服役过程中的受载历程是一个随机过程。研究裂纹在谱载荷作用下的扩展规律对可靠预报平台等结构物的疲劳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提出了一个由应力比和裂纹尖端约束及塑性区尺寸为主要参数计算裂纹张开比,来考查载荷相互作用下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的计算模型。用该模型对几种谱载荷作用下疲劳实验结果进行了预测,将预测结果与不考虑裂纹闭合的线性损伤模型及疲劳计算程序FASTRAN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表明本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谱载荷作用下的疲劳裂纹扩展。 相似文献
973.
974.
Based on the updated results of experimental petrology and phase equilibria modelling and combined with the available thermal structure models of subduction zone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overview on the dehydration and melting of basic,sedimentary and ultrabasic rocks that occur in the different stages during oceanic subduction processes and their influences on magmatism above subduction zones. During the subduction at the forearc depth of <90–100 km, the basic and ultrabasic rocks from most oceanic slabs can release very small amounts of water, and significant dehydration may occur in the slab superficial sediments. Strong dehydration occurs in both basic and ultrabasic rocks during subduction at the subarc depth of 90–200 km. For example, more than 90% water in basic rocks is released by the successive dehydration of chlorite, glaucophane, talc and lawsonite in the subarc depths. This is diversely in contrast to the previous results from synthetic experiments. Ultrabasic rocks may undergo strong dehydration through antigorite, chlorite and phase 10 ? at the subarc depth of 120–220 km. However,sediments can contribute minor fluids at the subarc depth, one main hydrous mineral in which is phengite(muscovite). It can stabilize to ~300 km depth and transform into K-hollandite. After phengite breaks down, there will be no significant fluid release from oceanic slab until it is subducted to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In a few hot subduction zones, partial melting(especially flux melting) can occur in both sediments and basic rocks, generating hydrous granitic melts or supercritical fluids, and in carbonates-bearing sediments potassic carbonatite melts can be generated. In a few cold subduction zones, phase A occurs in ultrabasic rocks, which can bring water deep into the transition zone. The subducted rocks, especially the sediments, contain large quantities of incompatible minor and trace elements carried through fluids to greatly influence the geo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magma in subduction zones. As the geothermal gradients of subduction zones cannot cross the solidi of carbonated eclogite and peridotite during the subarc subduction stage, the carbonate minerals in them can be carried into the deep mantle.Carbonated eclogite can melt to generate alkali-rich carbonatite melts at >400 km depth, while carbonated peridotite will not melt in the mantle transition zone below a subduction zone. 相似文献
975.
ATOVS 不同卫星资料在台风模拟中的同化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开发的中尺度模式WRF(ARW)V3.2 及其三维变分同化系统WRF-3DVAR,以1011 号超强台风“ 凡亚比” 为个例,采用连续循环同化的方法对ATOVS 卫星资料进行同化试验,探讨了同化ATOVS 不同卫星资料对“ 凡亚比” 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度影响方面:同化ATOVS不同资料均可有效改善台风强度,台风中心海平面气压平均偏差从42 hPa 下降到18 hPa,但不同资料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平均在6 hPa 以内,这表明仅同化ATOVS 资料对台风强度的改善相对有限。路径影响方面:(1)不同卫星的同一种传感器资料效果略有不同,同化NOAA-18 和NOAA-15 的AMSU-A 资料效果较好,NOAA-16 的AMSU-A 效果较差;同化NOAA-15 和NOAA-16 的AMSU-B 资料效果相当,且均优于AMSU-A 资料。(2) 同一颗卫星不同传感器资料的差异较大,同化AMSU-B 资料的改善较为明显,HIRS-3 次之,AMSU-A较差,而同时同化不同资料并没有带来更为明显的改善。(3) 同时同化多颗卫星ATOVS 资料的试验表明,将多种资料引入到同化系统的同时,也带来相应的累积误差,因而仅同化一颗卫星可能比同时同化两颗或三颗卫星ATOVS 资料的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976.
977.
地球宜居环境的形成和演变与挥发分循环密切相关。宜居性受地球表层系统中挥发分组成和变化的直接影响,但其本质上受控于地球深部系统的挥发分释放和循环过程。本文简要介绍了地球挥发分的起源、大气圈和海洋的形成与演化、深部挥发分释放及对气候环境的影响、俯冲带挥发分循环等几个方面的研究概况。期望本文能使读者更好的理解本专辑稿件的内容,激发起同行对挥发分研究的兴趣,促进我国挥发分相关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978.
地球大气中的碳含量控制着地球长期(百万年尺度)和短期气候。最近的一些工作表明,地质历史中温室气候的时期和高强度的岩浆作用之间可能存在时间上的重合。从而提出假设,即火山和侵入岩与地壳碳酸盐岩之间相互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可能在调节外生系统的长期碳收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Pangea超大陆裂解的过程中,特提斯体系大陆弧与白垩纪环太平洋弧的活动时间上重合。这些剧烈的大陆弧活动导致的接触变质作用释放的CO_(2)可能有助于形成白垩纪的温暖气候。除了这些宏观假设之外,接触变质作用产生的碳通量仍有待岩石学研究来解决。岩浆的加热和流体的渗透会促使围岩发生脱碳反应。富含H_(2)O的流体渗透会显著降低CO_(2)或其它含碳组分的活度,并有效地从系统中移除反应产物,从而促使通过发生更多的脱碳反应来恢复化学平衡。因此,渗透流体的通量和模式,无论是岩浆还是天水来源,对研究碳通量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回顾了岩浆侵入周围的热量和流体传输以及碳酸盐岩和碳质变泥质岩组合的脱碳反应。对现代火山弧的观察表明,如果岩浆与上覆板块的碳酸盐岩地层相互作用,则会产生大量的碳通量。白垩纪大陆弧中丰富的矽卡岩和钙硅酸盐地体为量化从露头到造山尺度的碳通量提供了多样的野外研究机会。最后,本文概述了未来研究将要探索或解决的技术问题,包括流体来源和流动模式、含盐流体的相平衡以及脱碳的时间尺度等。 相似文献
979.
干湿循环条件下固化污泥的物理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采用水泥和膨润土为固化材料处理的污水厂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湿循环试验测量了在水分强烈变化下固化体的质量、体积、含水率及强度等参数的变化情况,进而评价固化污泥的干湿耐久性。结果表明,水泥的掺入是提高固化体干湿耐久性的主要因素,但要达到一定的掺入量才能发挥作用。膨润土对固化体的干湿耐久性影响呈现两面性,适当地掺入膨润土有利于干湿耐久性的形成,而过多地掺入膨润土反而不利于干湿耐久性的形成。在水泥掺入质量比小于或等于0.4时,干湿循环后固化体相对控制样强度明显提高,但体积显著减小,而水泥掺入质量比大于0.4时,干湿循环后固化体相对控制样强度有所下降而体积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980.
基于不同干湿循环作用下砂岩单轴压缩试验结果,分析了干湿循环效应对砂岩变形、强度、破坏特征等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认为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弹性模量及峰值强度均有降低的趋势,降低幅度先大后小,而且会以某一具体值为临界值发展变化,就本次试验而言为干湿循环20次时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值;砂岩的破坏特征亦会受到干湿循环试验次数的影响,干湿次数越少,脆性破坏越明显,反之则延性特征增强,即砂岩会呈现一种从脆性到延性转化的破坏规律。以应变和干湿试验次数为输入层,应力为输出层,构建了2-12-1的三层神经网络本构模型。通过样本的学习与检验,证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干湿循环作用下砂岩的力学性能,验证了利用神经网络方法建立岩石本构模型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基于预测结果,建立了完整的考虑干湿循环效应的砂岩力学特性变化规律的数学函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