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00篇 |
免费 | 695篇 |
国内免费 | 5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3篇 |
大气科学 | 412篇 |
地球物理 | 417篇 |
地质学 | 1370篇 |
海洋学 | 640篇 |
天文学 | 124篇 |
综合类 | 187篇 |
自然地理 | 4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86篇 |
2022年 | 135篇 |
2021年 | 141篇 |
2020年 | 128篇 |
2019年 | 123篇 |
2018年 | 85篇 |
2017年 | 107篇 |
2016年 | 118篇 |
2015年 | 138篇 |
2014年 | 161篇 |
2013年 | 165篇 |
2012年 | 168篇 |
2011年 | 162篇 |
2010年 | 124篇 |
2009年 | 174篇 |
2008年 | 157篇 |
2007年 | 161篇 |
2006年 | 141篇 |
2005年 | 137篇 |
2004年 | 129篇 |
2003年 | 107篇 |
2002年 | 116篇 |
2001年 | 101篇 |
2000年 | 102篇 |
1999年 | 90篇 |
1998年 | 80篇 |
1997年 | 77篇 |
1996年 | 45篇 |
1995年 | 42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16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196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对于太阳活动22年周期的成因机制长期存在着争论.本文借助于行星会合指数以及开普勒第三定律,对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周期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存在22.1826年显著周期,这与太阳磁场变化的22.20年周期相吻合.并从太阳系角动量守恒的角度解释了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在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的准22年周期中,太阳系质心与太阳质心逐步接近而后逐步分离.当两个质心之间的距离接近零的时候,太阳轨道角动量与自转角动量叠加,会导致太阳自转角速度的加快;当两个质心之间的距离逐渐远离的时候,则导致太阳自转角速度的减慢.这可能是引发太阳活动和太阳磁场变化的原因.这一新认识为太阳活动准22年周期成因机制的解释提供了新的线索和依据. 相似文献
952.
针对GPS现代化的发展,采用L_1,L_2,L_5三种载波进行线性组合,进行周跳探测。实例表明:该组合具有较长的波长,可以降低测量噪声,其观测值模型对周跳非常敏感,可以探测出大于0.2周的周跳。 相似文献
953.
基于居民日常出行的生活空间单元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研究从行为地理学的视角,以空间稳定性假设为出发点,提出辨识生活空间单元的新方法。借鉴行为地理学关于微观个体的数据采集方法,在北京市清河永泰居住区随机选择了100 位居民为对象,对其日常活动空间的驻点信息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居住地和驻点联系的K-Means 空间聚类分析,对生活空间单元的范围进行了划分。分析表明:①属于相同生活空间单元的居民日常出行范围和频率比较接近;②小区建成年代、规划设计、房价等空间环境因素,对生活空间单元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③共用的商业设施和交通服务设施是影响生活空间划分的主要因素。利用这一方法得出的生活空间范围可应用到地区环境性能评价、城市空间管制等多个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54.
Paired organic and carbonate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s of Late Permian Wujiaping (吴家坪) and Dalong (大隆) formations at Shangsi (上寺), Northeast Sichuan (四川) were analyzed by MAT 251. An abrupt negative excursion in the two isotope records was observ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Dalong Forma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a drop in the carbon isotope difference of the two records and an increase of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content. The negative drop of the paired carbon isotope records issuggestive of the input of 12C-enriched CO2. The molecular ratios of pristane to phytane and dibenzothiophene to phenanthrene indicate the anoxic condition in this interval. The enhanced TOC content is indicative of the elevated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due to the anoxic condition. These isotopic and organic geochemical data probably infer the occurrence of the upwelUng in this interval. The additional contribution of volcanism activity observed in South China cannot be excluded to the input of 12C-enriched CO2 and the negative shifts in carb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bulk organic matter and carbonate. 相似文献
955.
对南海S08-57站柱样岩心的CaCO3、SiO2、Al2O3、TFe2O3、MgO、CaO、Na2O、K2O、TiO2、P2O5、MnO、Cu、Pb、Zn、Co、Ni、Ba、Sr、Rb、V、Cr、La、Ce和Ta的含量变化进行了分析;根据CaCO3含量变化建立了碳酸钙地层时标,提出了南海碳酸钙地层学的SB4.0事件,进一步完善了南海标准碳酸钙地层学时标;讨论了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古海洋学意义。结果表明,S08-57柱样岩心的SB3.33m事件附近存在一次强碳酸盐沉积,Al2O3、TiO2、Nb、SiO2、K2O、Ta、La、Rb、Ce、MgO、Zn、TFe2O3、Na2O、V、Pb和Cr的沉积曲线与CaCO3近似呈镜像关系。 相似文献
956.
Bayesian age-depth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for two Late Quaternary aged fossil-bearing sedimentary sequences from caves in south eastern South Australia. The deposits in Wet and Blanche Caves contain dense assemblages of vertebrate fossils, largely the result of owl pellet accumulation. While individually calibrated radiocarbon determinations from the fossil sequences have provided a chronology for their accumulation, there was limited capacity available with such data to (a) temporally constrain assemblage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depositional units and layers within the two sites, (b) interpret the chronological relationships among successive units and layers and (c) correlate sedimentary units and layers of similar age between the two deposits. Here, Bayesian age-depth models were constructed in OxCal for the Wet and Blanche Cave sequences, incorporating the available radiocarbon data and stratigraphic information collected during their excavation. Despite the low precision of the age-depth models for Wet and Blanche Caves which results in part from there being only single radiocarbon determinations available for a number of units and layers, the models enabled the relationships within and between the two sites to be established. Of particular utility for future faunal analyses is quantification of the 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rata from the two sites, where groups of individual layers from Blanche Cave were found to be temporally equivalent with the longer-duration units in Wet Cave. We suggest that the use of Phase modelling, as performed here, is useful for cave deposits that have complex depositional histories and even in such instances where, as is common for palaeontological sites, few radiocarbon data are collected relative to the time-spans of tens of millennia that are often represented by them. 相似文献
957.
土地利用对岩溶作用碳汇的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耦合水生光合作用的岩溶作用碳汇新模式的提出使得碳酸盐岩的风化过程成为寻找“陆地剩余碳汇”(residual land sink) 的新方向。传统意义上,碳酸盐岩风化在全球碳循环模型中被认为是未快速响应地表环境变化的地质过程,然而最新一系列研究表明人类土地利用显著改变了这一地质循环过程。文章总结了岩溶作用碳汇对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具体响应,并对其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影响岩溶作用碳循环过程主要源自土壤CO2浓度和径流量变化以及外源酸(硝酸和硫酸)的介入。证据显示在土地利用对岩溶作用碳汇的调控中土壤CO2浓度与径流量是复杂且相互制约的两个机制,人类活动产生的外源酸干扰在不同层面上的影响也不同。由于地表水生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内源有机碳(AOC)的巨大稳碳能力(水生碳泵效应)在以往的研究中并没有与碳酸盐岩风化过程相联系,因而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过程和机理是岩溶碳循环研究的最新方向。基于土地利用调控碳酸盐岩风化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综合考虑岩溶作用产生的DIC(溶解无机碳)与AOC在不同土地利用情况下的相互关系以及定量分析各环境因素的具体效应成为了合理制定人为土地利用调控策略的必要前提,也是岩溶作用碳汇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58.
辽宁西部地区中生代白垩纪存在两期火山旋回,时代分别属早白垩世早期和中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火山旋同即义县组,中白垩世火山旋回本文称为大兴庄火山岩,该期火山岩火山活动微弱,火山岩分柑局限,主要出露于阜新—义县盆地的东侧上齐台一带,以宁静的侵出和次火山岩侵入为主,是早白垩世阜新组沉积之后,中白垩世孙家湾组沉积之前的一次火山活动,它与孙家湾组共同组成一个火山喷发—沉积旋回。 相似文献
959.
Tlatov(2007)研究认为,太阳活动和太阳磁场变化的22年周期,可能与太阳自转速度的变化有关.可是关于太阳自转速度为什么呈现出22年的变化周期,尚未见到有说服力的解释.本文通过对行星会合指数、行星系质心绕太阳系质心的运动、太阳绕太阳系质心运动以及太阳自转角动量变化的分析,发现行星系统的会合与相互背离,导致了太阳系质心与太阳质心的背离和靠近,从而引发太阳绕太阳系质心旋转角动量与太阳自转角动量的分离与叠加.由此认为,这两种角动量间的转换是太阳自转角速度呈现22年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太阳自转速度极小值对应于行星会合指数极大值;而太阳自转速度极大值对应行星会合指数极小值.其中平均11年左右为太阳自转加速期,另外11年则为太阳自转减速期.这一发现,可能为太阳活动与太阳磁场变化22年周期的成因机制的解释提供一个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60.
中亚地区水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中亚地区地处内陆干旱区,水资源匮乏,是国际上水问题十分严重的地区。本文收集了自2000年以来近15年的相关文献,从文献数量、研究机构、研究方法和主要水问题等方面,综述国内外中亚地区水问题研究成果。通过对文献分析得出以下认识:① 中亚地区水问题是地理学研究热点之一,中国、德国和美国等国家的研究机构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水循环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流域水环境两个方面,中国在跨界河流管理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丰富;② 气温升高与降水增加是中亚地区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受气温升高影响,陆地水储量与河川径流减小趋势明显,水资源日趋短缺;③ 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加剧了土壤盐渍化和土地退化,加重了水环境污染,加大了流域水环境的压力;④ 复杂的地缘政治使中亚地区跨界河流管理成为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从已经获得的成果还可以看出,基础数据获取方法、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分析、气候—水文—社会—政治相互作用机制等将是未来中亚地区水问题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