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0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839篇
测绘学   110篇
大气科学   1137篇
地球物理   355篇
地质学   892篇
海洋学   356篇
天文学   27篇
综合类   176篇
自然地理   34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87篇
  2021年   93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3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46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62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20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99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5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91.
安徽长山地热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宁金野  徐洪苗 《安徽地质》2008,18(2):124-128
合肥盆地西界长山隆起,位于安徽省霍邱县西北。地壳减薄上地幔隆起是地热形成的地质背景,适当厚的高热阻盖层和高热导率的基底相配置是地热形成的基本原因。两条导水断裂是良好的导热通道,至使长山地热-400m地温达40℃以上,地温梯度达4.27℃/100m~5.46℃/100m,安徽长山地热是基底隆起聚热型,若科学合理勘探开发,将会给皖西地区带来十分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对省会经济圈建设和大别山地质公园旅游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92.
城市热岛效应对土的工程性质影响及灾害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斌  刘春  王宝军  赵理政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1):1167-1173
随着世界各国,尤其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密度越来越高,城市热岛效应(UHIE)及其带来的各类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于城市热岛效应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范围内的大气部分,对于它对城市赖于存在的地质环境的影响研究很少,而对土的工程性质的影响及其灾害效应常被忽视。从UHIE与城市地下土体工程性质间的关系出发,介绍了UHIE的成因和发展程度,剖析了城市环境中的土体与自然环境中土体的差别以及UHIE影响土体工程性质的方式,初步分析了UHIE对土的工程性质的影响及其引起的灾害效应。分析成果对于开展城市热岛效应环境中土的工程性质变化及其灾害效应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气候变暖成因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不确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任国玉 《地球科学进展》2008,23(10):1084-1091
简要回顾了关于气候变暖成因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重点评述了当前气候学界对全球和中国气候变暖原因的认识及其仍存在的不确定性。气候学者对气候变暖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关系的认识,目前比过去任何时候似乎都更加清晰,但他们眼前仍然弥漫着重重迷雾。引起观测到的气候变暖的因子十分复杂,相关问题的研究仍存在大量不确定性。未来气候变化科学的进步依赖于对这些尚存不确定性的认识水平和削减程度。  相似文献   
994.
天津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动态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津是我国开发利用地热资源较早的城市之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开始大规模的将地热资源应用于供暖、洗浴、养殖等方面。在收集和整理历年地热资源动态监测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天津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规模,分析了其水位、水质和水温在短期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并提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地热资源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995.
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山近地层温湿廓线与能量交换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兰州大学冰川与沙漠研究中心科学观测实验站2015—2016年获得的高大沙山微气象数据,分析了巴丹吉林沙漠温湿廓线结构、土壤分层温度、辐射通量等特征,利用组合法和一维热传导方程分别计算了湍流通量及土壤热通量。结果表明:(1)近地层大气自下而上呈现近似等温或逆温分布,冬季逆温层厚度大于夏季。(2)初次观测到逆湿现象,比湿夏季最大,冬季最小,秋季和春季次之,全年平均约为4.2 g·kg-1,高于塔克拉玛干沙漠。(3)土壤热通量在2月底至5月初振幅较大;感热通量具有显著的平均日变化特征,潜热通量平均日变化平稳,以0 W·m-2为中心上下波动。能量交换以感热通量为主,陆-气温度差异是沙山感热通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和控制因子。  相似文献   
996.
全球地表热流的产生与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球地表热流是反映地球内部热与动力学过程的一种主要能流.本文在三维球坐标框架下,就几个不同的粘度模型分别研究地幔内部密度异常(基于全球地震层析结果)以及板块运动激发的地幔流动的热效应及其对于观测地表热流产生和分布特征的贡献.由于地幔动力系统具有较高的Pe数,可以期望由板块运动激发的地幔流动将强烈地扰动地幔内部初始传导状态下的温度场以及地表热的热流分布.结果表明,与地幔内部密度异常产生的热效应相比,运动的板块及其激发的地幔流动在全球地表观测热流的产生和分布特征上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观测到的大洋中脊处的高热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板块激发的地幔流动的热效应.计算的平均温度剖面较好地揭示了岩石圈和D″层的温度特征,即温度随深度的剧烈变化,这与我们目前通过其他手段对岩石圈和D″层的温度结构了解是一致的.一个下地幔粘度比上地幔高出30倍的粘度结构(文中使用的粘度模型2)较之其余模型的拟合程度似乎更好.  相似文献   
997.
北京地区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对区域温度序列的影响   总被引:57,自引:2,他引:55  
初子莹  任国玉 《气象学报》2005,63(4):534-540
通过对北京地区20个台站1961~2000年月平均温度资料的对比分析,证实热岛效应对城市气象站记录的地表平均气温的绝对影响随时间显著增大,近20 a尤为突出,但其相对影响即热岛增温对全部增暖的贡献却呈下降趋势。近40 a来,北京地区的国家基本、基准站平均温度距平序列与被认为不受城市热岛影响的郊区站平均温度距平序列差异明显,由于热岛效应加强因素引起的国家基本、基准站平均年温度变化速率为0.16℃/(10 a),对整个时期全部增温的贡献达到71%;近20 a来热岛效应加强因素使北京地区国家基本、基准站年平均温度每10 a增暖0.33℃,对该时期全部增温的贡献达到49%。城市热岛效应加强因素对国家基本、基准站季节平均温度上升的贡献在夏、秋季高,冬季最小。本文的结果说明,目前根据国家基本、基准站资料建立的全国或较大区域平均温度序列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城市化的影响,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检验和订正。  相似文献   
998.
Almost half of the oceanic water columns exhibit double-diffusion. The importance of double-diffusion in global oceans‘ salt and heat fluxes, water-mass formation and mixing, and circulation is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However, such an important physical process in the ocean has not been well studied.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e difficulty of parameterizing and quantifying the processes. The paper presented here attempts to quantify the double-diffusive fluxes of salt and heat in the ocean. Previous qualitative analysis by applying the water-mass Turner angle, mTu, to the North Pacific Intermediate Water (NPIW) layer showed a favorable condition for salt-fingering in the upper NPIW due to the overlying warm/salty water above the cold/fresh NPIW core, and a doubly-stable condition in the lower NPIW where potential temperature decreases with depth while salinity increases, inducing double stratification with respect to both 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The present study gives a quantitative estimate of double-diffusive fluxes of salt and heat contributed by salt-fingering in the upper NPIW layer.  相似文献   
999.
To evaluate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snow and forest on turbulent fluxes between the forest surface and the atmosphere, the surface energy balance above a forest was measured by the eddy correlation method during the winter of 1995–1996. The forest was a young coniferous plantation comprised of spruce and fir. The study site, in Sapporo, northern Japan, had heavy and frequent snowfalls and the canopy was frequently covered with snow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 comparison of the observed energy balance above the forest for periods with and without a snow‐covered canopy and an analysis using a single‐source model gave the following results: during daytime when the canopy was covered with snow, the upward latent heat flux was large, about 80% of the net radiation, and the sensible heat flux was positive but small. On the other hand, during daytime when the canopy was dry and free from snow, the sensible heat flux was dominant and the latent heat flux was minor, about 10% of the net radiation. To explain this difference of energy partition between snow‐covered and snow‐free conditions, not only differences in temperature but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bulk transfer coefficients for latent heat flux were necessary in the model. Therefore, the high evaporation rate from the snow‐covered canopy can be attributed largely to the high moisture availability of the canopy surface. Evaporation from the forest during a 60‐day period in midwinter was estimated on a daily basis as net radiation minus sensible heat flux. The overall average evaporation during the 60‐day period was 0·6 mm day−1, which is larger than that from open snow fields. Copyright © 199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00.
通过热传导方程给出了一种像素级遥感图像融合模型和方法:1)给出了空间域内高分辨率图像与低分辨率图像之间的扩散关系,作为特例得到了Brovey变换(Brovey Transform,BT);2)给出了图像融合与增强的统一表达式并得到基于亮度平衡的融合方法;3)低分辨率多光谱图像的方差较小情形,指出基于方差的标准图像融合方法将会丢失高空间分辨率全色图像信息。实验表明,除了图像量化误差以外,所提议的方法不会丢失已知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波谱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