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89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34篇
地球物理   67篇
地质学   272篇
海洋学   96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1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梅汛期南亚高压活动的谱特征分析——波能密度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是应用100hPa北半球高度场格点资料,选取2003-2005年6-7月南亚高压季节性东进、北移的15个过程,其中包括这3年中在入、出梅期间500 hPa副热带高压有响应的季节性北移个例.计算了40 °N的波谱物理量-1~7波的方差比和波能密度,分析其西风带长波-超长波的调整和南亚高压的东进、北移的相关,并从波能密度的演变特征来识别何种长波波动对南亚高压的季节性变化具有最大的贡献.从而得出100hPa 40 °N的超长波的调整是南亚高压季节性东进、北移的环流背景,而西风带4~6波的长波槽波能密度的激增是诱发南亚高压季节性演变的最大贡献者.  相似文献   
162.
江苏风能资源代表年选择的方法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路屹雄  王元  李艳 《气象科学》2009,29(4):524-526
代表年法是风能资源计算中的重要方法,而对区域风能资源代表年的选取方法不一.以江苏省为例,对区域多站点的风能资源代表年选取的两种方法--"站点最大频数法"和"区域平均法"的比较分析表明,两种方法选取的江苏省风能代表年是一致的.本文的结果可以推广到其它多站点区域的风能资源代表年的选取上,其中站点最大频数法简便易操作,适用于较少站点数条件下的代表年选取和业务性运用;区域平均法适用于稠密站点条件下的代表年选取;在样本足够大条件下,上述两种方法的计算精度能够满足风能利用的业务和研究需要,并具有足够的区域一致性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3.
辽宁省近50年霜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辑  严晓瑜  王颖 《气象》2010,36(11):38-45
主要使用辽宁省35个站点1957—2006年霜的地面观测资料以及相应时间的温度资料分析了该区霜的变化特征及其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得到如下结论:近50年辽宁省初霜日期推迟近10 d,终霜日期提前约17 d,无霜期日数增加约26 d;初、终霜日期和无霜期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生突变;从空间分布来看,初霜日期明显推后、终霜日期显著提前、无霜期增多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西部以及辽东半岛的部分地区;初霜日期与9月份各温度因子相关性较与其他各月高,终霜日期与4月份各温度因子相关性较强,无霜期主要受4—9月间各温度因子的影响;初霜期推迟、终霜期提前以及无霜期延长都主要是由温度的升高引起的,其中平均最低地面温度、平均最低气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伴随气候变暖,辽宁省初、终霜发生日期以及无霜期长度的空间分布都显示出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推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4.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和强度变化趋势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51—2006年西北太平洋 (含南海) 热带气旋资料, 研究了不同强度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超强台风 (近中心最大风速≥58m/s, 简称超强台风Ⅱ) 频数、强度和初、终旋日期的变化特征都不同于其他级别热带气旋;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总频数有长期减少趋势, 主要由热带低压和超强台风Ⅱ的长期减少趋势引起; 随着热带气旋强度增强, 出现月最大频数的月份逐渐推迟; 超强台风月频数最大值发生在秋季; 超强台风Ⅱ频数的年变化与除了超强台风Ⅰ(近中心最大风速为51~58m/s) 外的其他级别热带气旋反相关; 受超强台风Ⅱ减少影响, 热带气旋年平均最大风速有减小的长期趋势; 热带气旋的初、终旋日期没有显著的长期变化趋势, 但超强台风Ⅱ的初旋日期有推迟趋势, 终旋日期有提前趋势, 发生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65.
通过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多种测温方法测试结果的分析,确定该矿床主要的成矿温度为300±30℃,并进一步推算出其成矿压力为84.2×10  相似文献   
166.
本文用末次冰期北美大冰盖南缘的风尘堆积记录来重建末次盛冰期的亚极地环境变化.磁化率、有机碳含量和潜育化程度的资料表明,末次盛冰期的前期(约21000~15000aB P.)植被覆盖较差,而后期(15000~10000aB.P.)植被覆盖较好,15 000aB.P.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磁化率曲线显示了大约1000a的氧化-还原周期.这种大约1000a的环境变化周期很可能由低纬地区的海洋和大气的扰动所驱动,这种扰动的能量通过北美大冰盖及时地传递到北大西洋.  相似文献   
167.
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百年雨型的多时间尺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施能  杨永胜等 《气象科学》2001,21(3):316-325
本文用1900-1950年的我国实测的与内插的降水、气温资料,结合近代先进的统计方法对立了1900-1950年我国东部夏季降水雨型序列,并将其与已有的近48年(1951-1998年)的夏季雨型序列相衔接,进而研究了近百年我国夏季雨带的演变规律及其与ENSO的关系,此外,还研究了百年夏季雨型与大气活动中心在基本态时间尺度上的关系,研究了北太平洋涛动和我国夏季降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8.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means that the lakes are in the stage of their maximum areas. As the paleo lake shorelin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lake basin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lake areas during the “greatest lake period” may be inferred by the last highest lake shorelines. They are several, even tens times larger than that at prese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es of tens of lakes on the Plateau, most dating data fell into the range of 40-25 ka BP, some lasted to 20 ka BP. It was corresponded to the stage 3 of marine isotope and interstitial of last glaciation. The occurrence of maximum areas of lakes marked the very humid period on the Plateau and was also related to the stronger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at period.  相似文献   
169.
A 400-mm-long stalagmite from Tangshan Cave, Nanjing has been analyzed by a high-precision TIMS-U series dating method and also determined for oxygen and carbon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The results provided a high-resolution paleoclimate record for eastern China during a time interval (from 54 000 to 19 000 aBP) of the last glaciation. The continuous record of oxygen-18 variations in the stalagmite, indicating a precipitation history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shows not only signals of the Heinrich events, but also the Dansgaard-Oeschger cycles which are first found in the last glacial climate record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area. Although the stalagmite-based climatic signals match well with the GRIP ice core record,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records can be recognized: (1) The last glacial climate changes in eastern China exhibited a long-term remarkably cooling trend, superimposed on which were four successive Bond’s cycles illustrated by the δ18O curve. This strong cooling tendency may be an effect of the strong summer monsoon event during the MIS 3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2) There exist some phase differences of 1000–2000 years between the cooling events in the stalagmite-based climate signal and the GRIP ice core record. Such differences should be further verified by calibrations of multiple dating methods  相似文献   
170.
金学申  戴英华 《中国地震》1995,11(3):248-256
本文依据信息量的定量判定方法,从分析地震地质和前兆因子与强震发生的关系出发,对各种因子所能提供的长期或10年尺度强震危险的信息量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