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47篇
海洋学   9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Based on the pentad mean ridgeline index of the 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WPSH), the authors identified the two northward jumps of the WPSH from 1979 to 2008 and revealed their associations with the tropical SST anomalies. The authors show that the northward jumps, especially the second jump, exhibited remarkabl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find that the two northward jumps were mutually independent and were influenced by the SST anomalies in the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tropical Pacific. The first jum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ST anomalies in the tropical central Pacific from the preceding winter to June. In contrast, the second jump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ENSO in the preceding winter, but this correlation tended to weaken with the decay of ENSO and disappeared in July. Inste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as found in the Indian Ocean. We therefore suggest that ENSO plays an indirect role in the second jump through the capacitor effect of the Indian Ocean.  相似文献   
22.
KIM M. COHEN 《Sedimentology》2011,58(6):1453-1485
This study presents a detail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palaeogeography of the Rhine valley (western Netherlands) during the Holocene transgression with systems tracts placed in a precise sea‐level context. This approach permits comparison of actual versus conceptual boundaries of the lowstand, transgressive and highstand systems tracts. The inland position of the highstand Rhine river mouth on a wide, low‐gradient continental shelf meant that base‐level changes were the dominant control on sedimentation for a relatively short period of the last glacial cycle. Systems in such inland positions predominantly record changes in the balance between river discharge and sediment load, and preserve excellent records of climatic changes or other catchment‐induced forcing. It is shown here that the 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part of the coastal prism formed in three stages: (i) the millennium before 8·45 ka bp , when the area was dominated by fluvial environments with extensive wetlands; (ii) the millennium after 8·45 ka, characterized by strong erosion, increasing tidal amplitudes and bay‐head delta development; and (iii) the period between 7·5 and 6·3 ka bp when the Rhine avulsed multiple times and the 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formed. The diachroneity of the transgressive surface is strongly suppressed because of a pulse of accelerated sea‐level rise at 8·45 ka bp . That event not only had a strong effect on preservation, but has circum‐oceanic stratigraphical relevance as it divides the early and middle Holocene parts of coastal successions worldwide. The palaeogeographical reconstruction offers a unique full spatial–temporal view on the coastal and fluvial dynamics of a major river mouth under brief rapid forced transgression. This reconstruction is of relevance for Holocene and ancient transgressive systems worldwide, and for next‐century natural coasts that are predicted to experience a 1 m sea‐level rise.  相似文献   
23.
全球变化背景下新疆地区气候跃变的可能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稚  李卫红  陈亚宁 《冰川冻土》2011,33(6):1302-1309
基于新疆过去50a气温和降水时间序列长期趋势的研究结果,结合对1986年及附近时段对全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的一系列事件(厄尔尼诺、火山爆发、核电站爆炸事故、温室气体增加等)的分析,探讨了1986年新疆气温和降水出现跳跃式变化的原因.具体表现为: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常常出现暖冬、早春,在该现象消退过程,往往降水有所增多;...  相似文献   
24.
三江平原气候突变分析   总被引:47,自引:13,他引:34  
闫敏华  邓伟  陈泮勤 《地理科学》2003,23(6):661-667
采用累积距平法、Jy参数法和Mann-Kendall法联合检测1955~2000年三江平原气候变化过程中的突变现象,讨论了引发三江平原气候突变的可能原因。分析发现,三江平原年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减少突变;而三江平原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连续两次经历的增温突变,使其气温变化与东北北部平原其它地区明显不同;年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的减少突变均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总体来看,三江平原气候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最明显。  相似文献   
25.
分别采用真空联合堆载和低强度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处理深厚软基,成功解决了桥头段软基处理中的桥头跳车问题。介绍了两种软基处理方法的地基承载力、沉降和分层沉降等现场测试成果,并对两种处理方法的加固效果和相关经济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6.
大面积开荒扰动下的三江平原近45年气候变化   总被引:83,自引:2,他引:83  
闫敏华  邓伟  马学慧 《地理学报》2001,56(2):159-170
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近45年来,经过大规模的开荒,农田已取代原来的沼泽和沼泽化湿地,成为现今三江平原的主要景观类型,其下垫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采用1955-1999年三江平原地区21个气象台站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和气压4个要素的资料,分析近45年来三江平原的气候变化和发展趋势:用Yamamoto法和Mann-Kendall法对5年滑动平均的区域季节和年时间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定量地认述了三江平原地区的气候变化事实,对于各气候要素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突变事实,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阶梯式的持续变暖事实,认为三江平原区域气候系统内部的变化可能是引起这些突变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7.
近55年中国大陆地区降水突变的区域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中国大陆1951~2003年160站较为完整的降水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小波分析方法,确定了中国大陆不同区域降水突变事件的大致时间,研究揭示了近55年中国大陆降水突变事件变化的区域特征。得出如下结论:(1)近55年来,中国大陆年平均降水量正在逐步减少。华北地区、四川盆地和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减少明显。年降水量增加的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另外,西北部分地区和青藏高原南部略有增加。(2)中南地区和青藏云地区年降水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出现突变,华北地区降水突变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东北地区突变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华南地区降水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突变。  相似文献   
28.
本文主要研究了面向估计性能的双通道带宽分配策略问题.为了减小网络化控制系统中时滞现象对信号传输的影响,将系统建模为Markov跳变时滞系统.采用双通道传输策略,提升数据到达率,减少数据包的丢失.考虑到信道容量的有限性不利于大量数据的高效传输,将有限的带宽灵活地分配于两个通道,使得信道容量得到充分利用.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面向估计性能的双通道带宽分配策略,设计了双通道量化传输方案以及状态估计器,推导出了时变估计误差系统满足H性能的充分条件,并得出估计器增益矩阵设计方法,最后给出实例验证了所设计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9.
本文通过对长春净月地震台TJ-ⅡC型体应变仪观测资料(从安装初期到正常工作及记录到大量应变地震波)的分析,针对台站观测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漂移、突跳、阶跃、地震异常及干扰),对各种现象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如何正确理解这些丰富的信息,是准确识别震前异常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将干扰因素与地震前兆异常进行区分,将其从观测资料中剔除,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台站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0.
赵纪生  陶夏新  师黎静 《岩土力学》2006,27(11):2037-2040
应用势能变分原理导出了位移间断条件,它仅与材料的强度有关。同时也建立了位移间断条件与控制方程解丧失唯一性之间的联系,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异同,明确了两者等效的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解的唯一性丧失是应用本构算子和声学张量来讨论材料刚度劣化造成的稳定问题,其条件应该等效于位移间断条件,但它没有用强度条件表示的位移间断直接,尤其是在材料的试验破坏强度明确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