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52篇 |
免费 | 150篇 |
国内免费 | 13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9篇 |
大气科学 | 23篇 |
地球物理 | 216篇 |
地质学 | 594篇 |
海洋学 | 88篇 |
综合类 | 58篇 |
自然地理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30篇 |
2021年 | 36篇 |
2020年 | 40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30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58篇 |
2013年 | 48篇 |
2012年 | 64篇 |
2011年 | 92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70篇 |
2008年 | 69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61篇 |
2004年 | 41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应用人工爆破地震波层析成像方法勘探地下速度结构。在海域、山地多种地质条件下进行了地震波层析成像方法定量勘探研究。依勘探目标体而异,通过设计震源频率、震源和观测仪器布局,提高观测分辨率,实现定量高精度速度结构勘探研究。勘探最大深度可达Moho界面;山地最高分辨率可达3 m。结果显示了该方法在近海区域和山区不同地质条件的适用性及不同勘探深度与勘探精度的实用性。在日本九州近海地域勘测中,同时使用了反射与折射2种走时资料,可以同时改善水平及垂向的分辨率。成像图显示了地下结构详细特征,如任意斜向的凹凸形状,或高角度逆冲错断构造,分辨率达到10 m。同时显示出这些复杂几何体的埋藏深度。结果表明,诸如地下断层形状,资源矿藏储舱结构异常体的复杂几何形状,都可期望在层析成像技术的勘探分辨能力之内。它对于地下结构研究,矿产资源勘探,工程环境地质研究都有重要意义。结果也显示了成像方法的运算收敛速度和计算稳定性在结构勘探中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962.
静力触探作为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辅助手段,它能很好地表征与再现地层结构及物理力学性状在剖面上的变化和差异特性。静力触探曲线的形态特征、分布相对位置、特征参数(?)(?)及(?)的数值等与土质的种类、物理力学性状指标有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归纳分析和研究大量现有福州地区的静力触探资料及与其相关的地质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静力触探成果资料划分与命名福州地区常见土层的综合标准,并给出了定量推算评价各相关土层的物理及力学特性指标的相关经验方程式。 相似文献
963.
攀西地区山高谷深,地形切割强烈,历来是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和易发区。为摸清地质灾害家底,查明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排查出可能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支撑灾害现场核查与工程防治,利用高分辨率遥感技术(简称高分遥感技术)对四川攀西米易地区开展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现场验证,共确定有明显威胁对象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06处,主要以崩塌、滑坡为主,其次为泥石流。结合调查结果,开展隐患点成灾规律分析,结果表明: 地质灾害主要发育于安宁河及其支流沿岸一线,沿省道S214线及米普路、麻楠路、二滩库区环湖路段呈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断层两侧500 m范围内,达到51处,占遥感调查隐患点总数的35.8%; 2019年5—9月共发生地质灾害104处,占全年发生地质灾害总数的98.11%; 区域西北部和中北部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相对较低。应用结果表明,利用高分遥感技术能够有效查明地质灾害隐患分布与成灾规律,对服务基层防灾减灾工作,减轻灾害损失,提升地质灾害科技水平和防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4.
在某地面塌陷区探测中,为准确判定塌陷回填区内是否存在空洞,根据地质条件和现场状况,选用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CSAMT)和瞬变电磁法进行综合探测。对典型断面图上低阻异常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探测方法结果一致,但各有特点:CSAMT法探测深度大,对异常区的判断较为准确,但分辨率相对较低;瞬变电磁法分辨率优于CSAMT,但探测深度较浅,受目标深度内介质的物性影响较大,且浅部有盲区。异常区钻孔验证结果显示,探测结果准确可靠,表明综合物探方法应用于塌陷回填区的探测是准确、有效的。 相似文献
965.
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y and progress of research on active tectonics in China and overseas.By giving a brief introduction on the history of active tectonic research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the paper sums up the process and development of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active tectonics since the 1980s.The focus is on the main efforts and progress made in China on certain aspects of research,such as basic surveys and applied investigation of active tectonics,the study of theories related to regional active tectonics and their kinematics and geodynamics,surveys on coupling relations between deep and shallow structures,active fault surveys and prospecting and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in urban areas,as well as the efforts made using Quaternary geochronology.Furthermore,the paper looks back on Chinese quantitative investigation of active tectonics in China and sums up cognitions derived from studies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several basic and measurable parameters of active tectonics.These parameters include the length of fault and fault segmentation,coseismic slip and cumulative slip,fault slip rate,the sequence of paleoearthquake events and the time elapsed since the most recent event.At the same time,efforts and progress made in China on assessing the long-term seismic potential for active faults and evaluating the risk from potential active fault movement have been reviewed by summarizing research on developing theories,models,method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ime-dependent seismic potential to probabilistic assessment,magnitude estimation for potential earthquakes on active faults,and the forecast of potential risk caused by active fault movement.Finally,in consideration of the realities and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active tectonics in China,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for issues worthy of more attention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966.
967.
结合中铁世界博览城会展及配套项目岩土工程详细勘察钻孔实践,针对地层复杂,钻孔过程中发生的泥浆严重漏失、卡钻、埋钻等现象,采取了优质泥浆护壁、注浆、下套管、优化钻进参数等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成本,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968.
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讫今为止 ,中国已组织了 2 0次南极考察和 3次北极考察 ,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 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科学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有关极地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取得了新的进展。南极地区大气温度、臭氧和海冰的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样的。南极地区的增暖主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地区 ,在南极大陆主体并不明显 ,近 10余年来还有降温趋势。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还揭示了南极半岛西侧和罗斯海外围的海冰变化具有“翘翘板”特征 ,由此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可用来讨论南极海冰状况和海冰关键区的活动 ;用实地考察资料研究了极地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物理和海 -冰 -气相互作用特征 ,给出了边界层特征参数 ;讨论了极地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利用 相似文献
969.
山西河津.级地震现场工作队 《山西地震》2010,(1):1-6
2010年1月24日10时36分,在山西省河津发生4.8级地震。地震后,由山西省地震局、运城市地震局和河津市、万荣县地震局联合组成地震现场工作队进行了震情监测、科学考察、地震灾害评估等工作,经调查,宏观震中位于万荣县张家院村一带,与中国地震台网测定的微观震中相距约12km,与运城地震台网测定的微观震中相距约2km。 相似文献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