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0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165篇
大气科学   132篇
地球物理   135篇
地质学   407篇
海洋学   59篇
天文学   917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14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97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87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主要介绍卫星天线控制系统中天线旋转定位控制的软硬件设计和实现。该部分的主要功能是:接收红外遥控器的信号;检测前面板上的按键信号;检测传感器反馈的信号;根据所得信号作出相应的动作。  相似文献   
32.
The source IRAS 03134 + 5958 identified by Iyengar & Verma (1984) on the Palomar Observatory Sky Survey (POSS) prints with a nonstellar optical object with [P – R]≃ 5.3 ± 1.5 is near the edge of Lynds dark cloud No. 1384 and is either embedded in or behind the cloud. The galactic latitude of this source (b II = 2‡.3), its positionvis-a-vis the Lynds dark cloud, its nonstellar appearance, high [P – R] colour and its far-infrared spectrum, all suggest the possibility of its being a Herbig-Haro (HH) object. To test this possibility we undertook measurements of its proper motion and variability (two of the characteristic properties of HH objects). These yield μa = (3.6 ± 2.3) arcsec/century and μδ= (−1.2 ± 2.0) arcsec/century for its proper motion. The source reveals large variation in brightness between 1950 and 1954. Optical line studies of the source are required to confirm its classification as an HH object.  相似文献   
33.
结合北方某重力式深水 ( -1 6.0 m)码头沉箱后壁 1 4.5 m范围的回填风化砂经深层振密处理这一工程实例 ,介绍了回填砂振密的技术要求、施工工艺和方法及振密效果的检测。同时对施工与检测中的某些技术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4.
35.
利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技术,对乌达矿区低温氧化和新鲜煤样进行了红外光谱测试,通过两类煤样的特征官能团吸光度的对比分析.揭示了煤在氧化前后特征官能团的变化规律:氧化后的煤样中脂肪族和芳烃CH减少,酸酐C=O从无到有,芳烃骨架C=C基本不变,进而研究了其对煤自燃倾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脂肪族和羟基含量越高,煤自燃倾向性越大。  相似文献   
36.
We have obtained infrared colors and limiting magnitudes from 1.25–4.8µm for a sample of 26 of the cm continuum radio sources located in the core of the Oph molecular cloud. Their colors demonstrate that the majority of the sources appear to be heavily reddened objects surrounded by circumstellar accretion disks. In these cases the radio emission most likely diagnoses accretion driven energetic outflow phenomena: either ionized winds or possibly synchrotron emission from shocked gas associated with stellar jets.  相似文献   
37.
Observations of the vertical profile of hydrogen fluoride (HF) vapor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of the vertical column amounts of HF above certain altitudes were made using a variety of spectroscopic instruments in the 1982 and 1983 Balloon Intercomparison Campaigns. Both emission instruments working in the far infrared spectral region and absorption instruments using solar occultation in the 2.5m region were employed. No systematic differences were seen in results from the two spectral regions. A mean profile from 20–45 km is presented, with uncertainties ranging from 20% to 50%. Total columns measured from ground and from 12 km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ofile if the mixing ratio for HF is small in the tropophere and low stratosphere.  相似文献   
38.
大别山及苏鲁地区微粒金刚石分类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2年发现大别山首例微粒金刚石之后,又于2003年和2004年在大别山和苏鲁地区的榴辉岩薄片中和榴辉岩的人工重砂中发现了微粒金刚石。本文报道其中尚未发表的7颗,并对2颗较大的薄片中的微粒金刚石和2颗自由晶体金刚石进行拉曼光谱和红外光谱测试。研究结果表明,本区所有微粒金刚石都为IaA和IaB型金刚石的混合体。缺少Ib型金刚石,表明没有人造金刚石的混入。薄片中的金刚石大部分为石榴子石的包裹体,少数产出于颗粒之间,直径为30-180μm。自由颗粒微粒金刚石直径为400-700μm。在大别山北部,不但又一次找到了微粒金刚石,还在石榴子石中发现有单斜辉石、磷灰石和金红石的出溶。这表明北大剐不但是超高压地质体,而且可能是本区俯冲最深的地质体。  相似文献   
39.
该系统提供了航空红外遥感资料的袢时采集和传输,为及时开展地震野外调查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手段。该系统由红外传感器系统、机载站图像和数据实时处理系统、机载站通信系统、转发站通信系统、地面站接收系统、地面站图像和数据实时处理系统组成。  相似文献   
40.
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研究的进展与回顾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遥感作为大气科学中的重要基础与技术支柱,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发展的一门年轻学科.中国大气科学工作者在这方面也紧密结合国家需求与国际学术前沿,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理论研究,技术发展与实验研究,以及在气象、环境和国防应用等多方面开展了活跃的研究与发展工作.作者主要对中国科学界在大气遥感与卫星气象学发展方面作简要回顾,并着重介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大气遥感的基础与方法研究方面的一些进展,以及对大气遥感发展中的作用.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大气遥感的简要发展过程、卫星气象的早期发展、卫星红外遥感的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