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159篇
  国内免费   320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877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51.
位于西昆仑甜水海地块东段的大红柳滩赤铁矿是近几年发现的大型铁矿床,产于震旦纪甜水海岩群滨浅海相浅变质碎屑岩-碳酸盐岩中,赋矿岩性主要为含铁白云质大理岩、白云母石英片岩和硬绿泥石白云母石英片岩。通过矿体形态特征、矿物组合和矿石结构构造分析,认为该时期存在缺氧富铁洋盆或者深水盆地,矿床的形成经历了铁质沉积和变质改造两个阶段,属于新元古代沉积变质成因条带状硅铁建造矿床(BIF),找矿潜力巨大。该矿床是继塔什库尔干县一带发现了多个与火山岩建造密切相关的大型规模Algoma型BIF之后的重大找矿突破,也是西昆仑地区首次发现该类型矿床。深入开展该矿床的地质特征及勘探工作,能够指导西昆仑铁矿的下一步找矿方向,推进新疆地区条带状含铁建造(BIF)研究和西昆仑构造格局演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252.
本文对湛江湾湾内、湾口和湾外柱状沉积物n-alkanes和PAHs的空间分布、成分谱特征和排放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n-alkanes和PAHs的空间分布一致,浓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湾内、湾口、湾外,垂直变化不明显;(2)n-alkanes和PAHs的成分谱和L/H、CPI、Ant/(Ant+Phe)、Flu/(Flu+Pyr)、BaA/(BaA+Chry)、IP/(IP+BghiP)等特征参数比值以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C25~C35高碳数n-alkanes的高等植物贡献具有绝对优势,C14~C24中低碳数的n-alkanes和PAHs则有共同的石油、化石燃料燃烧和生物质燃烧等人为源;(3)C14~C24中低碳n-alkanes与PAHs的源解析结果相同,其线性相关系数在0.67以上,表明两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本研究表明n-alkanes和PAHs对人为源的指示具有一致性,两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建立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形成新的参数,提高人为源解析结果的准确性,深入反映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3.
华北板块北缘呼兰群~(40)Ar-~(39)Ar定年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刘志宏  王超  宋健  高翔  孙理难 《岩石学报》2016,32(9):2757-2764
呼兰群发育于华北板块北缘,主要为一系列长英质火山岩和沉积岩组成的受到低绿片岩相-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多期变形作用改造的变质岩系,分布于吉林中部红旗岭-呼兰镇一带。大部分地区的呼兰群地层层序被严重破坏,野外观察的"层理"实际上是构造置换作用形成的构造面理,绝大多数的岩性界面为构造接触。呼兰群由一系列相互叠置的构造岩片构成,具有构造混杂岩性质。呼兰群经历了两期韧性变形作用:早期受到NNE-SSW向挤压作用,呼兰群表现为由NNE向SSW逆冲的运动学特征;晚期可能受到NE-SW向伸展作用,主要表现为由SW向NE倾向滑移的运动学特征。本次分别对采自红旗岭地区强变形带的白云石英片岩、石榴白云片岩中的白云母进行40Ar-39Ar测年,分别获得220.23±2.15Ma、221.31±2.6Ma的坪年龄,认为~220Ma年龄应代表华北板块北缘碰撞造山带造山后伸展作用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254.
预报检验重点关注预报与观测间的综合统计特征用以探讨模式预报性能,而统计显著性检验方法是衡量评估结论的重要指标,是判断预报效果改进与否的有效手段.当前诸多重要检验指标如降水技巧评分等由于不满足正态分布特征均难以采用简单的计算方式获得置信区间以衡量检验指标的误差特征,因此难以正确判断通过统计检验所获得的评估差异是真实反映模式预报效果差异或是由检验样本的不确定性所造成.蒙特卡罗方法可通过样本重构获取正态分布的统计样本从而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采用2015年8月的T639模式及GRAPES全球预报模式24 h降水预报产品,使用中国区域2400站日降水资料作为实况,重点研究蒙特卡罗方法在统计显著性检验中的应用特征,分析不同蒙特卡罗重构次数对检验结果的收敛性.结果表明10 000次蒙特卡罗重构后统计指标可满足正态分布,而通过显著性检验分析后可明显区分预报系统间降水评分差异的统计特征.  相似文献   
255.
海洋科学中的数据同化方法--意义、结构与发展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卫星观测数据的同化技术已成为海洋动力学研究的一个有效手段。详细讨论了数据同化方法的意义、系统结构及其发展近况,并总结了海洋科学研宄中的应用及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56.
INTRODUCTIONDuringtheperiodofearly 1 980stomid 1 990s ,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explorationtotheseafloorhydrothermalactivities ,thesulfurisotopiccompositionofhydrothermasedimentsaroundtheworldhadbeencarriedouttosomeextent (ZierenbergandShanks ,1 988;BlumandPuchel…  相似文献   
257.
论冰川颤痕     
颤痕是冰川作用地区由冰川携带岩屑做周期性或间歇性运动在冰床基岩和冰碛石表面形成的新月形或弧形破裂形态,特征尺度一般不大于1 m。其主要形成机制类似Riedel构造模式中的(R)剪切破裂和(T)拉张破裂,且遵循脆性破裂原理。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和野外考察,从术语学角度将冰川颤痕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广义冰川颤痕,包括曲锥形擦口(狭义颤痕)、半月形裂口、新月形凿口、新月形裂纹和新月形断口5种。测量统计结果显示,23组新月形断口的排列间距,KS和JB检验均符合正态和伽玛分布(置信度95%),与岩石节理(破裂)的间距特征一致;25组新月形凿口和35组新月形裂纹的排列间距,KS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和伽玛分布,JB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置信度95%)。证明颤痕在空间分布上大体保持相等的破裂间距,基本符合饱和模式理论。颤痕的定向性、成组特征具有明确的环境意义,与擦痕、擦面的地貌组合是重要的冰川遗迹判别标志。缺少冰蚀地貌组合的孤立“颤痕”,不具有指示冰川作用的价值。近年报道的山东鲁山没有“颤痕”等冰川遗迹。  相似文献   
258.
岩浆绿帘石能够作为压力计反映岩体侵位深度,进而可估算地壳抬升剥蚀速率及地壳演化历史,因而引起了人们的研究关注。在长乐—南澳构造带泉港临头地段发现了片麻状英云闪长岩中的岩浆绿帘石。该地段是我国当前报道岩浆绿帘石的第5处产出地,但在东南沿海地区尚属首次发现。含岩浆绿帘石的片麻状英云闪长岩形成于早白垩世(K1),以钙性(C,Peacock碱钙指数)、中钾钙碱性系列(MKCA)、准铝质和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CA,Miyashiro SiO2-FeO*/MgO)为主,具镁安山岩系列(MA)性质,呈奥长花岗岩演化趋势(Tdj);轻稀土(LREE)较富集,铕负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呈现较大的钽(Ta)、磷(P)和钛(Ti)负异常,显示出造山带火山弧花岗岩的特征。片麻状英云闪长岩中绿帘石岩相学特征显示,黑云母和自形的绿帘石分布于斜长石的隙间,为典型的填间结构;绿帘石与黑云母相互接触、相互包裹,是一起从富水的晚期岩浆中结晶出来的原生矿物,不是交代斜长石的岩浆期后的次生矿物。绿帘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Ps值为24~29,TiO2含量均小于0.1%。综合绿帘石岩相学与化学特征知悉,泉港临头片麻状英云闪长岩中的绿帘石为岩浆绿帘石。岩浆绿帘石形成压力约870 MPa,深度为25~32 km,而现今东南沿海陆壳厚度约30 km,据此推测,早白垩世(K1)时东南沿海陆壳厚度为55~62 km;早白垩世(K1)之后,地壳可能经历了多次抬升。  相似文献   
259.
甄别生源要素参与的海洋沉积物矿化过程对探析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重要的作用,矿化作用包括有氧呼吸、硝酸盐还原、铁锰异化还原及硫酸盐还原等多个过程,但如何区分这些过程一直是海洋沉积物矿化研究的难点。本研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对热带西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 PLFA)的组成进行了解析,并分析不同矿化过程中的主要PLFA种类及其影响因素,探究PLFA对沉积物矿化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PLFA总量在有氧呼吸过程中最高,而在硝酸盐还原过程中最低;且14:0、i14:0、i15:0和i19:0是有氧呼吸过程中微生物PLFA的主要组成,当其含量明显降低时可以指示沉积物矿化从有氧呼吸转变为硝酸盐还原;而10:0、17:0、20:0和22:0含量之和显著增加时则指示了硫酸盐还原过程的发生。在热带西太平洋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总有机氮(TON)含量以及间隙水NO3-N含量是PLFA含量的重要影响因素,PLFA总量随着TOC和TON含量的减少而减少,并且TOC和TON的降解能够促进PLFA降解的发生,对PLFA组成有更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