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46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286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10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1.
Interest in using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technology in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has grown over the past decade. The high accuracy of LiDAR datasets and the efficiency by which they can be collected has led many transportation agencies to consider mobile LiDAR as an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tools when surveying roadway infrastructure. Nonetheless, extracting semantic information from LiDAR datasets can be extremely challenging. Although extracting roadway features from LiDAR has been considered in previous research, the extraction of some features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than others. In fact, for some roadway design elements, attempts to extract those elements from LiDAR have been extremely scarce. To document the research that has been done in this area, this paper conducts a thorough review of existing studies while also highlighting areas where more research is required. Unlike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includes a thorough review of the previous attempts at data extraction from LiDAR while summarizing the detailed steps of the extraction procedure proposed in each study. Moreover, the paper also identifies common tools and techniques used to extract information from LiDAR for transportation applications. The paper also highlights common limitations in existing algorithms that could be improved in fu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represent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interested in know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s of LiDAR in the field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while also understand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相似文献   
32.
论述了河北省高速公路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网络结构,以及主要的业务子系统,从总体上对这种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探讨,对于促进高速公路高效运行管理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33.
近20年来湖南公路网络优化与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兵  金凤君  于良 《地理研究》2007,26(4):712-722
基于最短路径模型,以经济权重可达性和经济潜力指数为主要指标,对近20年湖南公路网络演化和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84~2004年,湖南公路网络通达性呈现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同心圈层结构,呈现"中心-外围"向外递减,到2004年等值线密度趋于平缓,显示以长株潭为强极,外围湘北(岳阳)、湘南(郴州)为次极和湘西(怀化和吉首)为弱极的空间结构;20年来,湖南省内部可达性绝对差距逐步缩小,相对差距逐步加大,经济发展潜力以长株潭为核心沿主要交通轴线呈指状递减。可达性和经济结构相关分析表明,湖南空间结构由1980年代的低级无序状态变为2004年的多核不均衡集聚扩散状态,未来需要大力优化湘西地区可达性和加快经济的发展,促进空间格局向均衡有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4.
泛北极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合作示范区域,已有的重大线性工程及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均面临着与多年冻土相关的冻融灾害及工程病害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增强的背景下,泛北极多年冻土主要呈现地温升高、活动层厚度增加趋势,且低温多年冻土地温升高更加明显,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平均地温(MAGT)升温最高可达3℃;自北向...  相似文献   
35.
中原城市群公路网络建设与城市化水平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地区1994~2004年公路交通网络和城市化的发展及现状,寻求区域内公路网络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相关性,得出二者无论是在时间序列还是在空间系列上都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性.证明陈彦光提出的线性相关模型不仅可应用于铁路交通网络分析,而且还能适用于公路交通网络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通网络与城市化是同步发展、相互促进的,且相关性更强.  相似文献   
36.
结合渝湘高速公路白马浅埋隧道工程实践,利用SIR-20地质雷达对该高速公路隧道的围岩进行探测并进行稳定性扫描分析,指出了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和围岩的薄弱环节,简要地提出了改进和防治措施,保证施工的正常快速进行.  相似文献   
37.
天山山区公路山地灾害主要出现于海拔>3000米的现代冰缘区,遭山地灾害威胁较严重的是独山子—库车公路和乌鲁木齐—库尔勒公路。较突出的山地灾害是雪崩、风吹雪、自然积雪、泥石流与石冰川,其次是倒石堆、热融滑塌和热融掏蚀。该区公路山地灾害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此外应加强灾害预报。  相似文献   
38.
苏宝  吴立  魏军锋 《地下水》2007,29(2):118-120
通过对广东省某水电站公路两侧存在的地质灾害-滑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情况对该电站上坝公路、进厂房公路两侧存在的地质灾害现状进行了评估;最后,对评估区进行了分区,同时针对不同分区提出不同的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39.
刘长平  郭正言 《安徽地质》2007,17(2):124-127
结合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实例,介绍瞬态瑞雷面波勘探技术在公路工程地质勘察中的应用,解决沿线高边坡、深路堑、桥梁、隧道进出口的岩土分层,给出基岩风化分带等工程地质问题,省时、省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0.
银武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边坡面蚀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高速公路边坡面蚀,选择银武高速公路同心至固原段固原立交2.5 km范围作为研究区段,根据不同公路边坡类型和防治措施设置6个观测小区,采用插钎法测定坡面的面蚀量,同时由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降雨量。分别测定和计算了降雨量、降雨历时、平均降雨强度、前期降雨量4个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降雨对坡面面蚀的制约关系十分明显。影响面蚀量的主要降雨因子是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面蚀量与降雨量和平均降雨强度呈现极显著和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面蚀量与降雨因子中的前期降雨量呈现一定的负相关关系。采用强迫引入法,建立了面蚀量与降雨因子主成分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