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56篇 |
免费 | 768篇 |
国内免费 | 153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1篇 |
大气科学 | 1381篇 |
地球物理 | 768篇 |
地质学 | 2318篇 |
海洋学 | 684篇 |
天文学 | 512篇 |
综合类 | 299篇 |
自然地理 | 64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82篇 |
2022年 | 164篇 |
2021年 | 220篇 |
2020年 | 222篇 |
2019年 | 242篇 |
2018年 | 196篇 |
2017年 | 199篇 |
2016年 | 250篇 |
2015年 | 255篇 |
2014年 | 283篇 |
2013年 | 286篇 |
2012年 | 302篇 |
2011年 | 338篇 |
2010年 | 260篇 |
2009年 | 343篇 |
2008年 | 301篇 |
2007年 | 328篇 |
2006年 | 310篇 |
2005年 | 285篇 |
2004年 | 278篇 |
2003年 | 262篇 |
2002年 | 216篇 |
2001年 | 199篇 |
2000年 | 148篇 |
1999年 | 134篇 |
1998年 | 136篇 |
1997年 | 94篇 |
1996年 | 99篇 |
1995年 | 83篇 |
1994年 | 82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28篇 |
1988年 | 3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0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9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81.
临沂市地处鲁西隆起南部,地热资源丰富。该文介绍了临沂市的地层、岩浆岩、构造、地热背景、主要控热断裂及20余眼温泉(井)的情况和分布。通过分析汤头温泉、白塔地热井、汤坊崖地热井、铜井地热井、松山地热井、新村地热井、西高都地热井等主要温泉(井)的控热断裂、成热机制,认为该区地热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与NW向深大断裂交会处,地下水补给多沿NW—SE断裂,热源以深大断裂沟通深部热源,水温、水量较好地热井均处在沂沭断裂带沂水-汤头断裂以西的、控热断裂为张性断裂或的张扭性断裂凹陷区内。结合临沂市区域地质构造特点,认为蒙山断裂与鄌郚-葛沟断裂深部交会处,尼山断裂、峄城断裂与鄌郚-葛沟断裂交会处为地热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82.
针对年尺度热异常数据提取工业热源的方法存在数量和空间精细化程度不足的问题,使用VIIRS Active Fire数据,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特征模板的BP神经网络工业热源提取方法。该方法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试验区,首先,根据工业热源空间聚集性特征,使用OPTICS算法划分热源对象;其次,根据热源的热辐射特征,构建工业热源与非工业热源温度特征模板;最后,以温度特征模板、热源统计特征等作为参数,使用BP神经网络提取工业热源对象。结果表明:① 本文提出的基于温度特征模板的BP神经网络算法的工业热源提取精度达到了96.31%,与时间滤波、逻辑回归方法相比较,工业热源提取精度分别提高了8.45%、7.53%;② 2015—2020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6省市工业热源数量整体减少了27.46%;河北省工业热源对象数量和热异常点数量年均减少了8.06%和7.44%,相对于其他省市减少幅度最大;山东、天津的工业热源集中度分别提高了25.72%、86.64%,说明两地工业转型升级政策取得较显著成效;③ 唐山、邯郸、吕梁和长治4个城市工业热源对象数量占试验区全部的31.37%,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热源主要分布城市;临汾、太原等7个城市工业热源聚集程度和能源消耗程度高于其他城市;北京、周口等11个城市工业热源聚集程度和能源消耗程度低于其他城市;④ 2020年1—5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热异常点数量相对于2019、2021年同期保持不变或增加,新冠疫情对试验区工业热源无显著影响;2020年1、2月武汉工业热异常点数量与2019、2021年同期相比数量减少了66.67%以上,2020年3—5月工业热异常点数量低于2019年同期,2020年1—5月新冠疫情对武汉市工业热源影响显著。该研究反映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热源发展的现状及趋势,能够为降低能耗和提高第二产业集中度等相关政策的制定与调整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3.
在Qt平台上,基于QSSP软件,利用C++进行地震破裂过程反演方法研究。采用按阶段反演的方法,第1阶段反演采用热浴算法进行全局搜索,先按断层区域的构造背景等初始条件对参数范围进行划取,在该范围内随机给定一组初始值开始迭代,使波形初步拟合避开局部最优解;第2阶段反演使用拟牛顿法进行快速收敛,提高波形拟合程度,迭代至目标函数小于误差条件时停止,输出满足误差条件的待解模型参数。为避免模型参数出现病态问题,使用拉普拉斯方程建立平滑矩阵并引入平滑因子对断层模型进行平滑约束。使用棋盘模型验证该方法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后,将全国13个台站的重力数据积分后对2013-04-20芦山7.0级地震的破裂过程进行反演,并与其他研究结论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4.
针对目前地基GNSS台站在全球分布不均匀,导致南半球海洋和中高纬地区出现与实际不符的VTEC为负值的问题,利用IGS前1 d的最终GIM作为虚拟观测值对TEC可能为负值的地区进行约束,结合GNSS数据建立全球电离层模型(称为SGG模型),并用2014年200多个IGS台站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各台站VTEC的RMS优于3 TECu(赤道异常区域RMS在5~7 TECu)。同时SGG能有效消除南半球海洋(40°~90°S)VTEC为负的情况,且对原有非负VTEC几乎没有影响(其变化小于2 TECu)。SGG的卫星DCB与CODE 相比,RMS和MEAN分别优于0.2 ns和0.04 ns,不同纬度带SGG与CODE的接收机DCB估值变化基本一致,两者之差基本在1 ns以内。 相似文献
85.
86.
地表变形、活动断裂和地球物理的综合分析表明,菲律宾洋壳向欧亚大陆的俯冲导致的地幔对流是控制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作用的主导因素,是长江口地区地面沉降的主要深部动力学机制。由于地幔对流和青藏高原挤压共同作用导致的地壳热流值的差异则是长江口地区西部隆升、东部沉降且向东沉降速率增大的直接驱动力。预测未来长江口地区的基岩沉降范围将以>10cm/a的速率向西扩大,沉降速率将呈明显加速趋势,40000a之内上海市可能被海水淹没,但板块构造演化的“渐变”特征决定其对当地未来的人类活动不会造成显著影响。根据“地壳均衡理论”,建议在长江口南西部(浙江省北东部)的丘陵山区加大重力载荷如加快城市化进程或人工造山以减小和控制上海地区的沉降。 相似文献
87.
S. Boissier A. Boselli N. Prantzos G. Gavazzi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2001,321(4):733-742
We study the star formation history of normal spirals by using a large and homogeneous data sample of local galaxies. For our analysis we utilize detailed models of chemical and spectrophotometric galactic evolution, calibrated on the Milky Way disc. We find that star formation efficiency is independent of galactic mass, while massive discs have, on average, lower gas fractions and are redder than their low-mass counterparts; put together, these findings convincingly suggest that massive spirals are older than low-mass ones. We evaluate the effective ages of the galaxies of our sample and we find that massive spirals must be several Gyr older than low-mass ones. We also show that these galaxies (having rotational velocities in the 80–400 km s−1 range) cannot have suffered extensive mass losses, i.e. they cannot have lost during their lifetime an amount of mass much larger than their current content of gas+stars. 相似文献
88.
Itziar Aretxaga Elena Terlevich † Roberto J. Terlevich ‡ Garret Cotter Ángeles I. Díaz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2001,325(2):636-648
We present optical spectra of the nuclei of seven luminous ( P 178 MHz ≳1025 W Hz−1 Sr−1 ) nearby ( z <0.08) radio galaxies, which mostly correspond to the FR II class. In two cases, Hydra A and 3C 285, the Balmer and λ 4000-Å break indices constrain the spectral types and luminosity classes of the stars involved, revealing that the blue spectra are dominated by blue supergiant and/or giant stars. The ages derived for the last burst of star formation in Hydra A are between 7 and 40 Myr, and in 3C 285 about 10 Myr. The rest of the narrow-line radio galaxies (four) have a λ 4000-Å break and metallic indices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elliptical galaxies. The only broad-line radio galaxy in our sample, 3C 382, has a strong featureless blue continuum and broad emission lines that dilute the underlying blue stellar spectra. We are able to detect the Ca ii triplet in absorption in the seven objects, with good quality data for only four of them. The strengths of the absorptions are similar to those found in normal elliptical galaxies, but these values are consistent both with stellar populations of roughly similar ages (as derived from the Balmer absorption and break strengths) and with mixed young+ol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