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4篇 |
免费 | 297篇 |
国内免费 | 52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34篇 |
大气科学 | 407篇 |
地球物理 | 245篇 |
地质学 | 790篇 |
海洋学 | 166篇 |
天文学 | 161篇 |
综合类 | 64篇 |
自然地理 | 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52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55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58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77篇 |
2015年 | 92篇 |
2014年 | 75篇 |
2013年 | 96篇 |
2012年 | 76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86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91篇 |
2007年 | 90篇 |
2006年 | 97篇 |
2005年 | 78篇 |
2004年 | 79篇 |
2003年 | 59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37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青藏高原西北缘盆山过渡带陡坡地貌的形成时代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均海拔大于4500 m的青藏高原,是通过高原边缘的陡坡地貌与海拔低于1500 m的周缘盆地或平原相连接的,这些围绕高原的陡坡地貌是何时、如何形成的呢?本文通过对西昆仑山中段北缘主逆冲断层上盘陡坡地貌区9件磷灰石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与长度分析表明:在海拔3900~4635 m的陡坡地貌中的裂变径迹样品年龄为6.2±1.4 Ma~0.9±0.3 Ma,呈现“上新下老”的反序分布特征; 而通过热历史模拟显示约5 Ma,约3~2 Ma,约2~1 Ma 和约1 Ma该地区出现多阶段的隆升与剥露。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的观察认为,现今青藏高原西北缘陡坡地貌的形成是中新世晚期以来高原边界叠瓦状断裂系经历了约8 Ma、约5 Ma、约3~2 Ma、约2~1 Ma和约1 Ma多阶段后展式逆冲运动的结果,这为青藏高原周缘陡坡地貌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时代与型式提供了关键的热年代学约束。 相似文献
72.
利用1979~2013年NCEP再分析数据,通过经验正交分解对比了前冬时期北大西洋风暴轴的高低空分布,并用涡动动能(Eddy Kinetic Energy,EKE)方程对风暴轴高低空分布型差异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上层和下层第一空间分布型差异巨大,对流层下层风暴轴中心偏北,靠近极地,而上层风暴轴中心偏西南,靠近北美沿岸。EKE方程诊断结果表明:正压转换项在高低空符号相反,导致了EKE在上、下层分布出现显著差异,即上层正压转换项为负,在扰动发展中起能量耗散作用,而下层正压转换项为正,且极大值区域对应下层EKE极大值区域,为风暴轴下层向极区域增强的主要原因。而斜压转换和非地转位势通量散度在上层均为正,且远大于下层,为风暴轴上层涡动能量维持的原因,也从涡动能量收支上解释了风暴轴的主体出现在上层。 相似文献
73.
74.
阿尔金山北段晚新生代山体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对阿尔金山北段阿克塞 当金山口剖面的裂变径迹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晚新生代 8Ma左右曾发生较快速抬升。抬升年龄的展布与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晚期活动在该区所呈现的正花状构造相吻合。 相似文献
75.
《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2012,54(9):941-954
The Kuruktag uplift is located directly northeast of the Tarim craton in northwestern China. Neoarchaean-to-Neoproterozoic metamorphic rocks and intrusive rocks crop out widely in the uplift; thus, it is especially suited for a mor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the Tarim craton. Apatite fission-track (AFT) method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xhumation history and cooling of these Precambrian crystalline rocks. Nine apatite-bearing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both sides of the Xingdi fault transecting the Kuruktag uplift. Pooled ages range from 146.0 ± 13.4 to 67.6 ± 6.7 Ma, with mean track lengths between 11.79 ± 0.14 and 12.48 ± 0.10 μm. These sampl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based on age and structural position. Group A consists of five samples with AFT apparent ages of about 100–110 Ma and is generally associated with undeformed areas. Group B comprises three specimens with AFT apparent ages lower than 80 Ma and is mostly associated with hanging wall environments close to faults. Group C is a single apatite sample with the oldest relative apparent age, 146.0 ± 13.4 Ma. The modelled thermal history indicates four periods of exhumation in the Kuruktag uplift: late-Early Jurassic (180 Ma);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144–118 Ma); early-Late Cretaceous (94–82 Ma); and late Cenozoic (about 10 Ma). These cooling events, identified by AFT data, are assumed to reflect far-field effects from multi-stage collisions and accretions of terranes along the south Asian continental margin. 相似文献
76.
苏州澄湖湖底硬粘土粒度特征及成因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澄湖是太湖平原上的一个浅水湖泊,湖底十分平坦,主要由硬粘土组成,同时发育有NW—SE横穿澄湖的古河道和泥沼洼地。在接近湖泊中心部位的古河道中打钻获得了4 m长的岩芯,并进行了详细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该岩芯下部的硬粘土主要由细粉砂、中粉砂和粘土组成,分别占26.7%~38.1%,26.9%~34.3%和19.7%~26.2%,可命名为粘土质粉砂;众数粒径为10~50 μm,平均占57.9%;平均粒径为6.3~6.9。将其与上部的湖泊沉积、镇江下蜀黄土和中国北方各地黄土的粒度比较表明,苏州澄湖湖底的硬粘土原本也是风尘沉积。 相似文献
77.
积云参数化和微物理方案不同组合应用对台风路径模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和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联合研发的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WRF),研究了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微物理过程方案对0514号台风彩蝶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台风路径影响较大,KF方案比BM方案能更好地模拟出台风路径;使用KF方案时,选择微物理方案比不选微物理方案对于台风路径有更好的模拟结果,其中,Ferrier、WSM6和Lin非常接近于实况;KF方案较好地模拟出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的西伸和东退的变化以及台风环流的风场分布和强度. 相似文献
78.
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区域每年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之一。本文分别采用传统的Monte-Carlo模拟方法以及较为先进的经验路径模拟方法预测中国东南沿海区域台风的极值风速(10 m高度处10 min平均值),并对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本文将东南海岸线向内陆扩展约200 km的区域划分为0.25°×0.25°的网格,以每个网格点作为研究点。首先采用Monte-Carlo模拟方法产生每个研究点1 000年间的虚拟台风事件。然后采用经验路径模型方法构建了西北太平洋1 000年的热带气旋事件集,采用模拟圆方法从中提取对各个研究站点有影响的台风事件。接着采用Yan Meng风场模型计算每个研究点台风的最大风速,构成极值风速序列。最后采用极值分布模型预测每个研究点不同重现期的极值风速,并对两种不同方法预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在研究区域的内陆侧经验路径方法预测的风速略高于Monte-Carlo模拟方法预测的结果,而在海岸沿线一带经验路径方法预测的结果略低,这主要是由两种方法构造的虚拟台风的中心压强存在差异以及模型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防灾减灾系统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9.
M. C. Kim 《Journal of Geodesy》1997,71(12):749-767
The fundamental geometry of satellite ground tracks and their crossover problem are investigated. For idealized nominal ground
tracks, the geometry is governed by a few constant parameters whose variations lead to qualitative changes in the crossover
solutions. On the basis that the theory to locate crossovers has not been studied in sufficient detail, such changes are described
in regard to the number of crossover solution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ir bifurcations. Employing the spinor algebra as a tool
for establishing the ground-track crossing condition, numerical methodologies to locate crossovers appearing in general dual-satellite
ground-track configurations are also presented. The methodologies are applied to precisely determined orbital ephemerides
of the GEOSAT, ERS-1, and TOPEX/POSEIDON altimeter satellites.
Received: 19 November 1996 / Accepted: 12 May 1997 相似文献
80.
台风路径可视为二维平面上的一段曲线,根据两条台风路径曲线的相似离度可以判断其数值相似和形态相似的程度。由于直接应用台风基本资料进行相似离度计算有一定的难度和局限性,需要研究利用相似离度原理判断两条台风路径曲线相似程度的计算方法。按照设计的算法处理台风基本资料,可以确定两条台风路径曲线上的对应控制点,得到两条曲线对应控制点之间的距离和距离偏差的方向,最终只需在一个方向计算相似离度就能直接分析两条曲线的相似性。对相似台风进行检索的实例表明,该算法是可行的,能够从台风基本资料库中检索出与当前台风路径最相似的台风个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