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7篇
  免费   448篇
  国内免费   923篇
测绘学   848篇
大气科学   1926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78篇
天文学   63篇
综合类   141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119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79篇
  2019年   180篇
  2018年   98篇
  2017年   183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75篇
  2014年   204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192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84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51.
The Global Atmospheric Electrical Circuit and Climate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Evidence is emerging for physical links among clouds, global temperatures, the global atmospheric electrical circuit and cosmic ray ionisation. The global circuit extends throughout the atmosphere from the planetary surface to the lower layers of the ionosphere. Cosmic rays are the principal source of atmospheric ions away from the continental boundary layer: the ions formed permit a vertical conduction current to flow in the fair weather part of the global circuit. Through the (inverse) solar modulation of cosmic rays, the resulting columnar ionisation changes may allow the global circuit to convey a solar influence to meteorological phenomena of the lower atmosphere. Electrical effects on non-thunderstorm clouds have been proposed to occur via the ion-assisted formation of ultra-fine aerosol, which can grow to sizes able to act as cloud condensation nuclei, or through the increased ice nucleation capability of charged aerosols. Even small atmospheric electrical modulations on the aerosol size distribution can affect cloud properties and modify the radiative balance of the atmosphere, through changes communicated globally by the atmospheric electrical circuit. Despite a long history of work in related areas of geophysics, the direct and inver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global circuit and global climate remain largely quantitatively unexplored. From reviewing atmospheric electrical measurements made over two centuries and possible paleoclimate proxies, global atmospheric electrical circuit variability should be expected on many timescales.  相似文献   
952.
中国西北地区云时空分布特征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2,自引:1,他引:4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宜树华  刘洪利  李维亮  刘煜 《气象》2003,29(1):7-11
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P)获取的1983年7月-1993年12月的月平均云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云的分布特片和季节变化,发现西北地区的云量与地形有很好的一致性;塔里木盆地是云量最少的地区,而且以云层较薄的积云和高云为主,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一带,存在着云量的极大值区,其中云层较厚,水汽含量较高的层云,雨层云,深对流云占了很大的比例,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云的这种时空分布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稳定性,有利于开展人工增雨工作。  相似文献   
953.
云室中两种检测冰晶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酆大雄 《气象》2003,29(1):17-19
通过实验比较了在云室中检测冰晶的两种方法-糖盘法和玻片法,结果表明玻璃片测到的冰晶数比糖盘高数倍,讨论了两种方法检测的上下限,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954.
新疆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陈洪武  马禹  王旭  杨新林 《气象》2003,29(11):25-28
根据1961~1999年新疆90个气象观测站的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新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并以分钟为单位给出冰雹的日变化和持续时间。新疆冰雹主要出现在西部和中部山区,集中出现在4~10月。降雹一般出现在下午,傍晚是高峰期,有60%的冰雹持续时间在6分钟以内。进一步普查39年冰雹天气资料,得到76次系统性冰雹天气过程和1279次局地冰雹天气过程,局地冰雹天气过程的发生远远多于系统性冰雹天气过程。冰雹天气过程与地形密切相关,主要发生在山区。冰雹天气过程以1天为主,多发生于夏季,系统性冰雹天气过程均由中尺度高压造成。  相似文献   
955.
"99.6"梅雨锋暴雨云和降水物理过程的中尺度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1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MM5(V2)中尺度非静力数值模式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锋降水的云和降水进行模拟研究。对于可分辨尺度的降水,采用Reisner霸显式方案;对云内微物理过程特别是对各种水成物的源汇项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深入了解梅雨锋云系内部的云物理过程。  相似文献   
956.
使用红外云图、多普勒雷达回波的强度场、速度场及VAD产品,对2002年7月24日夜间至25日凌晨的中天山及其北部地区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诊断,得出对降水过程不同时段临近预报有指导意义的结论和指标。  相似文献   
957.
CAMS三维对流云催化模式的改进及个例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对CAMS原有的三维对流云模式(2000版)进行了改进,引入雪晶的比水量和数浓度作为预报变量,加进与雪晶有关的11种微物理过程,从而使模式的微物理过程更加完善,使其能更好的模拟对流云降水过程.通过对1996年北京雹云个例模拟,发现模式模拟云的多单体结构、回波顶高、强中心位置与雷达观测比较一致,并能很好的解释地面雹块结构的形成原因.对改进前后的模式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改进前后动力场变化不大,主要是微物理过程产生的影响,同时该文还对改进后的模式进行了AgI催化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958.
中国地区云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52,自引:2,他引:52  
文中对比分析了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ISCC)的D2资料和地面测站云资料,发现二者总云量的整体分布和气候变化都比较一致,但定量上略有差别,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差别较大。ISCCP资料比较齐全,尤其在站点稀少的高原、荒漠地区比其他云资料更有优势。文中分析了中国云的气候特征,发现在华北地区和南海北部的总云量有减少的趋势;四川盆地、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存在低云量异常减少的现象;而在天山、帕米尔高原、柴达木盆地、横断山脉等地区存在低云量增加的趋势。文中特别指出西北山区常年维持着的相对稳定的多云带,云层深厚、含水量大,有利于进行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相似文献   
959.
人工防雹作业中关键是雹云判别和适时作业。雹云判别用4因子组合表征雹云特征,还能判别雹落区;在cb云路径上确定查强区进行雹云判别,以决定适时作业的时间。  相似文献   
960.
This is Part Ⅱ of this series.It introduces the technique for recognizing MαCS phased properties and its precipitation center or centers by means of dynamic digitalized cloud maps and presents the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odel proposed in Part Ⅰ as to its fitting and forecasting accura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