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1篇
  免费   296篇
  国内免费   59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50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2051篇
海洋学   36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79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81.
海洋风暴形成的一种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从观测统计学、瞬变涡动能量学和 MM5中尺度数值模拟角度 ,研究了海洋风暴 (爆发性气旋 )形成的气候特征及其可能的动力学机制 ,揭示了一幅爆发性发展的物理图像。结果表明 ,在冷季大气特别是日本以东洋面上大气特有的热力气候背景下 ,通过同海洋风暴过程相联系的涡动热通量 vθ的向极地输送 (- vθ· θm>0 ) ,将季节尺度的时间平均有效位能向瞬变涡旋时间尺度的涡动有效位能转换 ,是海洋风暴形成的主要动力机制。在该过程中转换来的具有最大贡献的涡动有效位能 ,连同具有次大贡献的积云加热制造的涡动有效位能(q3 )一起 ,通过暖异常区 (α >0 )暖湿空气上升运动 (-ω >0 )的斜压转换 (-ωα) ,促使涡动动能增长。同时 ,补充的涡动有效位能又加强了暖异常区的暖湿空气上升运动 ,进而产生积云对流活动及其潜热释放的正反馈过程 ,最终导致涡动动能急剧增长和海洋风暴的形成。海-气潜热输送的作用是在风暴形成初期提供后来积云尺度对流活动及潜热释放的水汽潜力。研究还表明 ,海洋风暴主要发生在冷季月份 1 3 0°E以东的中高纬洋面上 ,这种对特定季节和特定海域的依赖性是大气和海洋气候背景的动力 /热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2.
根据电子探针分析成果结合矿物光性特征,在洋源南部万全岩群中浅变质岩中新发现蓝闪石类矿物-镁钠闪石,它产于闽西北与闽西南两大构造单元交接部位之南平-宁化构造岩浆岩带上,它的出现与四堡期-晋宁期构造作用密切相关,镁钠闪石的发现对于探讨该地区用至福建大地构造演化,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83.
《Journal of Hydrology》2001,240(3-4):206-224
A new model of the early evolution of limestone karst aquifers in the dimensions of length and depth is presented. In its initial state the aquifer consists of a rock massive with evenly spaced fractures of about 50 μm aperture widths with an hydraulic conductivity of 10−7 ms−1. In addition to this a coarser network of prominent fractures with aperture widths of several 100 μm is also present. Boundary conditions of constant recharge 450 mm/year, or constant head from the input of allogenic streams are imposed. First the position of the water table in the aquifer is calculated, then dissolutional widening during a time step in all the fractures below the water table is found by use of the well-known nonlinear dissolution kinetics of limestone. This is iterated and the position of the water table as well as the fracture widths are found as a function of time. In the case of constant recharge to a karst plateau, the water table in any case drops to base level and conduits there propagate from the spring headwards. If constant head conditions are valid the position of the water table remains almost stable and conduits propagate along the water table from the input towards the spring. There is competition between conduit evolution along prominent fractures and along tight fissures close to the water table. In any case under constant head conditions one of these pathways wins, and early karst evolution is terminated by a breakthrough event with an explosive increase of the flow through the aquifer until constant head conditions break down. Depending on th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constant head or constant recharge or a combination of both it is possible to describe models of cave genesis, which have been derived from field evidence, such as the water table models of Swinnerton and Rhoades as well as the four-state model by Ford and Ewers (Can. J. Earth Sci., 15 (1978) 1783).  相似文献   
184.
海泡石用途广泛。在我国境内已有 13个省 (区 )发现这一矿产。赣、湘、苏、陕等地海泡石占全国已知海泡石储量的 80 %以上。海泡石矿床多产于地台沉积坳陷带边缘 ,成矿时代主要为二叠纪和第三纪 ,矿床分为沉积型 (陆相沉积、海相沉积、火山沉积 )和热液型两大类  相似文献   
185.
袁静  王乾泽 《矿物岩石》2001,21(1):43-47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埋深大于 30 0 0 m的深部碎屑岩储层普遍发育 2~ 4个次生孔隙带 ,Φ=10 %~ 30 % ,K=0 .1× 10 - 3μm2~ 30× 10 - 3μm2 ,为中孔低渗低孔低渗油气储层。综合有机质热演化过程、成岩作用和构造断裂等分析 ,认为东营凹陷埋深大于 30 0 0m碎屑岩地层中 ,第一、二个次生孔隙带埋深在 30 0 0 m~ 390 0 m之间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 ,在深大断裂附近储层同时受到大气淡水的影响 ,而深陷带包裹于暗色泥岩中的浊积砂岩的次生孔隙发育情况还与泥质岩异常压力带有关 ;第三个次生孔隙带埋深一般为 390 0 m~ 430 0 m,主要成因于粘土矿物转化造成的还原环境 ,同时受到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这三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储集油气有效。第四个孔隙发育带埋深在 470 0 m以下 ,主要是构造成因的微裂缝 ,较难成为有效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186.
1. Introductio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s a typical intercontinental orogenic belt in the world. From late Carboniferous to Permian, the old Tianshan formed during the tectonic amalgamation of the Tarim block, Tianshan block and Siberia craton (Carroll et al, 1990). Mid-Cenozoic basalt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both the Tuyon basin of southwest Tianshan and its western part of Tianshan in Jierjisi in late Cretaceous-Paleogene period, which indicates the activation of the old Tianshan.…  相似文献   
187.
应用碳、氦、氩同位素探讨济阳拗陷二氧化碳气成因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应用碳、氦、氩同位素和气体组分指标 ,以及流体包裹体测定等手段 ,结合济阳拗陷基本地质条件 ,提出二氧化碳气藏的二氧化碳气主要以幔源成因为主。  相似文献   
188.
浅成热液金矿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吴国学  刘连登 《世界地质》2001,20(3):262-266
厘定了浅成热液金矿的概念,阐述了其成矿地球动力学环境,矿床本质特征及矿床的分类,指出了浅成熟液金矿研究中存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89.
本文总结提出了碳酸盐岩风化壳成因证据及其演化特点,对风化壳红土成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0.
云南个旧南部地区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野外调研和大量样品采集分析的基础上, 运用数学地质中对应分析和因子分析两种方法对样品和变量进行分类划分和成因解释。首先,将样品和元素进行综合计算,按第一、二因子轴作出样品-元素因子平面图,在图上划分四个象限,按象限进行分类,探讨其样品-元素分类规律。其次,按象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分析各因子轴所代表的元素共生组成规律和成矿期次。根据上述研究认为第一因子轴(F1)所代表的Sn、Cu、Pb、Cu、Zn、Au、Ag等元素为主成矿元素组合和主成矿期次,而其它因子轴所代表的Mo、W、Bi、Be等元素为次成矿元素组合和次成矿期次。成矿作用是在区域构造应力驱动力的作用下,与花岗岩侵入有关。成矿溶液除来自深源以外,还与周围基性岩体(脉)和围岩密切相关,矿液实质是一种混合矿浆,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充填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和有利 的地层层位中形成矿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