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19篇
  免费   809篇
  国内免费   634篇
测绘学   714篇
大气科学   570篇
地球物理   1529篇
地质学   1100篇
海洋学   573篇
天文学   414篇
综合类   428篇
自然地理   7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144篇
  2019年   209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84篇
  2016年   176篇
  2015年   190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57篇
  2012年   275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25篇
  2009年   302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329篇
  2005年   264篇
  2004年   240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78篇
  2000年   145篇
  1999年   146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90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98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54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50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31.
432.
通过对交通枢纽的介绍强调了公路枢纽的重要性,具体介绍了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重点介绍了隶属函数的概念以及常见的模糊分布,然后对公路枢纽的重要性进行了模糊综合评判,最后用东北地区几个城市的数据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于评判交通枢纽的重要性起着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3.
利用VB在GeoStar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大庆油田采油一厂水泡子地理信息系统的3维数据查询与维护。介绍了系统的模块组成和功能,以及实现各项功能的关键技术。该系统灵活实用、功能较全,通过实际生产应用,反映出在地面水域地理信息数据计算与管理、直观显示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4.
基于一个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数值模拟结果,对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年际尺度的气-海-冰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在所使用的全球气-海-冰耦合模式中,大气环流模式和陆面过程模式来自国家气候中心,海洋环流模式和海冰模式来自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用一种逐日通量距平耦合方案实现次网格尺度海冰非均匀条件下大气环流模式和海洋环流模式在高纬地区的耦合。只对50 a模拟结果中的后30 a结果进行了分析。在分析中,首先对滤波后的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平面气压、表面大气温度、海表面温度、海冰密集度及海表面感热通量的标准化距平做联合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取第一模进行重建,然后讨论了在一个循环周期(约4 a)中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气-海-冰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1)当北大西洋涛动处于正位相时,格陵兰海出现南风异常,使表面大气温度升高,海洋失去感热通量减少,海洋表面温度升高,海冰密集度减小;当北大西洋涛动处于负位相时,格陵兰海出现北风异常,使表面大气温度降低,海洋失去感热通量增多,海洋表面温度降低,海冰密集度增加。巴伦支海变化特点与格陵兰海相似,但在时间上并不完全一致。(2)多年平均而言,北冰洋内部靠近极点区域为冷中心。当北冰洋内部为低压异常时,因异常中心偏向太平洋一侧,使北冰洋内部靠近太平洋部分为暖平流异常,靠近大西洋一侧为冷平流异常。伴随着暖、冷平流异常,这两侧分别出现暖异常和冷异常,海表面给大气的感热通量分别偏少和偏多,上述海区海表面温度分别偏高和偏低,海冰密集度分别偏小和偏大。当北冰洋内部为高压异常时特点正好与上述相反。由上述分析结果可知,在海洋、大气年际循环中,大尺度大气环流变率起主导作用,海洋表面温度和海冰密集度变化主要是对大气环流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435.
对河南省40个代表站1961-2005年夏季≥35℃高温日数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OF)展开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典型场基本能反映河南夏季高温日数分布的主要特征,前3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5%。据此,得出河南夏季≥35℃高温日数的时空分布类型为全省一致型、西北至东南差异型和西南至东北差异型。第一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最大,第二模态对应的时间系数序列的变化幅度比前一个时间序列要小。第一模态的时间系数演变显示,河南夏季高温日数平均呈减少趋势,且存在2~4 a、8~14 a的周期变化,目前河南夏季高温日数正处于偏多状态中。应用逐日20时500 hPa ECMWF北半球格点资料,对1991-2005年河南典型的大面积持续高温下的环流形势进行普查、分类,分别求各种类型下的环流平均场,从而得到河南省高温的两种环流型,即贝加尔湖高压型和副热带高压型。  相似文献   
436.
中尺度大气波动的波谱和谱函数——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张铭  安洁 《大气科学》2007,31(4):666-674
作者得到了准二维Boussinesq方程组,并用其研究了中尺度大气波动的波谱和谱函数。在一定条件下对该方程组线性化并取标准模后,可将其初边值问题转化为矩阵的广义特征值问题来进行数值求解,这样就可知原问题波谱和谱函数的性质。当无基本流且取地转参数、层结参数为常数时,可求得其波谱和谱函数的解析解。此时该模式中仅包含有一对重力惯性内波模态,且各模态均是简谐波;模态越高,垂直波数越大则波动传播得越慢,所有的模态均为离散谱,并存在聚点。对此作者用数值解作了验算,结果表明,该数值求解方案合理可行,对不太高的模态其精度也令人满意。在无基本流然而考虑层结的垂直变化后,则一般无法求取解析解,为此进行了数值求解。这时该模式仍仅包含有一对重力惯性内波的离散谱模态,不过由于层结参数的变化,各模态结构与简谐波出现了偏差。  相似文献   
437.
李家  张烜  周丽丽  刘颖 《现代测绘》2007,30(1):13-15
本文介绍了在AutoCAD环境中,对椭圆和样条曲线以面积为逼近指标调整偏移距离,用B样条函数处理偏移后样条曲线的控制数据,生成多段线逼近原椭圆或样条曲线的方法.解决了房产测量和建筑设计中将椭圆和椭圆弧精确地转化为多段线的问题.  相似文献   
438.
调制传递函数是反映卫星光学相机成像性能的重要参数,针对调制传递函数多种在轨检测方法,本文在分析了可利用地面景物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卫星光学相机分辨率不断提高的现状,着重从原理和方法上介绍了利用不同亮度地块接壤的地面靶标进行检验的刃边法,同时依据实验研究成果,介绍了对原始刃边数据拟合和调制传递函数的频谱增密技术,这些技术对提高调制传递函数获取精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39.
We describe a semi-analytical averaging method aimed at the computation of the motion of an artificial satellite of the Moon.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of the two part study, we expand the disturbing func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small parameters. In particular, a semi-analytic theory of the motion of the Moon around the Earth and the libration of the lunar equatorial plane using different reference frames are introduced. The second part of this article shows that the choice of the canonical Poincaré variables lead to equations in closed form without singularities in e = 0 or I = 0. We introduce new expressions that are sufficiently compact to be used for the study of any artificial satellit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440.
It has frequently been suggested in the literature that the stellar IMF in galaxies was top-heavy at early times. This would be plausible physically if the IMF depended on a mass-scale such as the Jeans mass that was higher at earlier times because of the generally higher temperatures that were present then. In this paper it is suggested, on the basis of current evidence and theory, that the IMF has a universal Salpeter-like form at the upper end, but flattens below a characteristic stellar mass that may vary with time. Much of the evidence that has been attributed to a top-heavy early IMF, including the ubiquitous G-dwarf problem, the high abundance of heavy elements in clusters of galaxies, and the high rate of formation of massive stars in high-redshift galaxies, can be accounted for with such an IMF if the characteristic stellar mass was several times higher during the early stages of galaxy evolution. However,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the mass-to-light ratios of galaxies and large amounts of dark matter in stellar remnants are not as easily explained in this way, because they require more extreme and less plausible assumptions about the form and variability of the IMF. Metal-free 'population III' stars are predicted to have an IMF that consists exclusively of massive stars, and they could help to account for some of the evidence that has been attributed to a top-heavy early IMF, as well as contributing importantly to the energetics and chemical enrichment of the early Univer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