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38篇 |
免费 | 1219篇 |
国内免费 | 146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8篇 |
大气科学 | 748篇 |
地球物理 | 681篇 |
地质学 | 4849篇 |
海洋学 | 564篇 |
天文学 | 2315篇 |
综合类 | 430篇 |
自然地理 | 3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篇 |
2023年 | 99篇 |
2022年 | 178篇 |
2021年 | 206篇 |
2020年 | 197篇 |
2019年 | 242篇 |
2018年 | 191篇 |
2017年 | 264篇 |
2016年 | 261篇 |
2015年 | 286篇 |
2014年 | 389篇 |
2013年 | 326篇 |
2012年 | 413篇 |
2011年 | 408篇 |
2010年 | 364篇 |
2009年 | 597篇 |
2008年 | 480篇 |
2007年 | 617篇 |
2006年 | 579篇 |
2005年 | 543篇 |
2004年 | 482篇 |
2003年 | 469篇 |
2002年 | 409篇 |
2001年 | 351篇 |
2000年 | 316篇 |
1999年 | 280篇 |
1998年 | 267篇 |
1997年 | 176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122篇 |
1994年 | 121篇 |
1993年 | 97篇 |
1992年 | 98篇 |
1991年 | 53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54篇 |
1988年 | 25篇 |
1987年 | 14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苏皖运动的存在于否,对研究苏浙皖边界地区的地质发展史和正确认识长兴阶地层有重要意义。笔者论证了长兴组的厚度变化、界线粘土层的性质与成因、底砾岩的确认和地层接触关系、古生物群的突变等问题,认为:1)区内苏皖运动是存在的;2)砺山-江阴海堤不可否定;将安徽广德牛头山经江苏宜兴至江阴条带内的龙潭组上部地层作为长兴组的相变产物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胶东金矿金成色及其指示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影响金成色的因素较多,包括矿床成因类型、形成深度、变质程度、成矿时代、成矿温度和矿化阶段等,其中金矿床形成深度是最关键的因素。矿床形成深度大,成矿的物化参数变化慢,形成的金成色高;形成深度小,成矿的物化参数变化快,形成的金成色低。以胶东金矿为例,统计并定性分析了这种关系,证明胶东金矿区存在类似的规律,据此可以推广,以矿床金的成色来判断矿床的形成深度和矿体的延深情况。胶东金矿金成色较低,以550~750居多,反映了金矿成矿以中浅成为主。南张家金矿金成色最低,暗示其形成深度最浅(小于1.5km)。 相似文献
16.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深部碎屑岩储层次生孔隙垂向分布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东营凹陷下第三系埋深大于 30 0 0 m的深部碎屑岩储层普遍发育 2~ 4个次生孔隙带 ,Φ=10 %~ 30 % ,K=0 .1× 10 - 3μm2~ 30× 10 - 3μm2 ,为中孔低渗低孔低渗油气储层。综合有机质热演化过程、成岩作用和构造断裂等分析 ,认为东营凹陷埋深大于 30 0 0m碎屑岩地层中 ,第一、二个次生孔隙带埋深在 30 0 0 m~ 390 0 m之间 ,其形成主要与有机质成熟过程释放有机酸对长石等颗粒的溶解有密切关系 ,在深大断裂附近储层同时受到大气淡水的影响 ,而深陷带包裹于暗色泥岩中的浊积砂岩的次生孔隙发育情况还与泥质岩异常压力带有关 ;第三个次生孔隙带埋深一般为 390 0 m~ 430 0 m,主要成因于粘土矿物转化造成的还原环境 ,同时受到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这三个次生孔隙发育带对储集油气有效。第四个孔隙发育带埋深在 470 0 m以下 ,主要是构造成因的微裂缝 ,较难成为有效的油气储层。 相似文献
17.
在天陇铁路勘察设计工作中,发现上倪滑坡是新建天水至陇南铁路一处控制性不良地质体。本文在充分获取地质资料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角度出发,结合其地层岩性特征,分析了滑坡成因,认为上倪滑坡在北侧和南侧各存在一个软弱面,滑坡整体稳定性较差,尤其是滑坡北侧危险性较大。通过力学计算,显示该滑坡自然状态下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但在地震或暴雨天气下发生滑动的可能性极大,对线路工程具有严重影响。经过对三种线路方案的综合比选,建议以深埋隧道形式从后壁通过上倪滑坡,保证工程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从南北极环境样品中分离到7株产脂肪酶的细菌,经16SrDNA序列分析表明,这些细菌分别属于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和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采用p-NPP法对这7株细菌所产的脂肪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这些酶的最适作用温度在30~40cC、最适作用pH值在7—8之间,在低温下能保持较高的剩余活力,对热敏感,属于适冷脂肪酶.其中假交替单胞菌(Psychrobacter sp.7342)所产脂肪酶具有低温下酶的剩余活力高、有效作用温度和pH范围广、热稳定性较好及对多种金属离子抗性强等特点.该菌株能利用多种单一氮源和碳源产酶,最适产酶温度为25℃.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实验分析得到了该菌株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蛋白胨和淀粉含量各为1.33%,酵母膏含量为0.3%,温度为25℃.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