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5篇
  免费   2023篇
  国内免费   1563篇
测绘学   227篇
大气科学   278篇
地球物理   3803篇
地质学   4809篇
海洋学   527篇
天文学   96篇
综合类   726篇
自然地理   455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341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336篇
  2016年   385篇
  2015年   378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502篇
  2012年   469篇
  2011年   444篇
  2010年   412篇
  2009年   523篇
  2008年   511篇
  2007年   476篇
  2006年   507篇
  2005年   412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353篇
  2002年   301篇
  2001年   311篇
  2000年   298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198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80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已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无法对年、月、旬等现今时间尺度上的断层活动变化进行有效预测。运用基于地震活动定量指数运算程序的地理信息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种方法被应用于贝加尔裂谷系(BRS)及邻区的研究当中。研究发现,断层活动变化发生在以几年为周期的时间尺度上,这无法用区域应力场的变化进行合理解释。沿着穿越贝加尔裂谷系的剖面编制了活动断层图以及地震活动定量指数曲线。提出的这种方法可以根据地震活动定量指数对活动断层进行仔细的分类,从而为解决地震中期预报相关问题开辟了重要途径。这种方法还被用来研究断层现今活动的时空变化和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在实时尺度上断层活动具有高频发生的特征,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脆性岩石圈板内和块体内部运动产生的慢变形波的干扰导致的。利用变形波的通过速度可以对活动断层进行分组,各组具有不同的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参数,同时还可以对变形波波前的方向以及某一区域内主要断层在实时间隔内(地质上的瞬间)的活动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2.
任楼矿井72煤层断层构造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分形理论,对安徽皖北任搂煤矿72煤层断层分形特征进行了研究,计算了不同构造分区的维数。研究发现构造复杂性不同及断裂性质的不同其分形维数也有所不同,构造简单,断层分维数小,而构造复杂区,断层分为数相对较大;剪切断裂带具有较低的分维值,张扭性断裂带分维值较高。  相似文献   
73.
汶川特大地震后成都盆地内隐伏断层活动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成都盆地内主要有3条隐伏的活动断裂带,包括大邑断裂带、蒲江-新津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带,它们在第四纪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活动性."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笔者实地考察的结果表明,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成都盆地中的隐伏断裂没有产生新的活动性,目前成都盆地不存在发生特大地震的危险性,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4.
浑河断裂带(抚顺段)近期活动性与地质灾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浑河断裂带(抚顺段)的地质调查、人工地震勘查、断裂绝对年龄测定、跨断裂形变测量等资料的综合分析与研究,讨论了断裂构造的近期活动特征,并据此认为浑河断裂自晚更新世以来若非人类工程活动扰动是没有活动的,现今的断裂活化效应是由于大量的人类采煤活动造成的。由于断裂的活化效应破坏了抚顺煤田及其周围区域原始构造应力场的平衡状态,为达到新的平衡必然导致应力的重新集中与释放,在此过程中伴随产生了抚顺煤田广泛发育的滑坡、地面沉陷、矿震、地裂缝等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75.
Vertical displacements on the SW–NE Têt fault (Eastern Pyrenees Axial Zone, France), which separates the Variscan Canigou-Carança and Mont-Louis massifs, were constrained using a thermochronologic multi-method approach. 40Ar/39Ar data from the granitic Mont-Louis massif record its Variscan cooling history and reveal no ages younger than Early Cretaceous, while the Canigou-Carança gneiss massif records systematically younger 40Ar/39Ar ages. These younger 40Ar/39Ar ages in the Canigou-Carança gneiss massif are the result of partial to total rejuvenation of argon isotopic systems related to a thermal flow coeval with the Cretaceous HT-BP metamorphism in the North Pyrenean Zone. Only the deepest rocks from the Canigou-Carança suffered this extensive Mid-Cretaceous thermal overprint probably due to differential burial around 4 km at that time. The post Mid-Cretaceous vertical displacements along the Têt fault are recorded by “low” temperature thermochronology using K-feldspar 40Ar/39Ar, zircon and apatite fission track and (U–Th)/He datings. The Mont-Louis granite samples experienced a long period of protracted cooling reflecting a lack of thermo-tectonic activity in this area from Late Palaeozoic to Early Cenozoic, followed by cooling from 55–60 Ma to Late Eocene at a mean rate of 15–20°C/Ma in the final stage. This cooling stage corresponds to Têt fault reactivation with a reversed component, promoting exhumation of the Mont-Louis roof zone contemporaneously with the south-vergent Pyrenean thrusting. In the Canigou-Carança massif, the main cooling event occurred from 32 to 18 Ma at a maximum rate of 30°C/Ma during Early Oligocene followed by a more moderate rate of 3°C/Ma from Late Oligocene to Early Burdigalian, coeval with the normal reactivation of the Têt fault in brittle conditions that accommodated the final exhumation of the massif during the opening of the Gulf of Lion.  相似文献   
76.
Thirty-three new measurements on the seaward slope and outer rise of the Japan Trench along a parallel of 38°45′N revealed the existence of high heat flow anomalies on the subducting Pacific plate, where the seafloor age is about 135 m.y.. The most prominent anomaly with the highest value of 114 mW/m2 is associated with a small mound on the outer rise, which was reported to be a kind of mud volcano. On the seaward slope of the trench, heat flow is variable: high (70–90 mW/m2) at some locations and normal for the seafloor age (about 50 mW/m2) at others.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heat flow may be related to development of normal faults and horst/graben structures due to bending of the Pacific plate before subduction, with fluid flow along the fault zones enhancing the vertical heat transfer. Possible heat sources of the high heat flow anomalies are intra-plate volcanism in the last several million years like that discovered recently on the Pacific plate east of the Japan Trench.  相似文献   
77.
黄骅坳陷埕北断坡不整合特征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骅坳陷埕北断坡处于歧口凹陷向埕宁隆起过渡的斜坡带上,发育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对该区的油气成藏起重要作用。利用地震资料,在剖面上将不整合划分为5种类型:褶皱不整合、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其中平行不整合分布在凹陷区,褶皱不整合分布在基底,断褶不整合分布在大断裂下降盘,削截不整合分布在大断裂上升盘,而超覆不整合多分布在隆起斜坡区;利用测井资料,在纵向上将不整合划分为3层结构:不整合面之上岩石、风化粘土层及半风化岩石,由于每层结构的岩性与厚度不同,形成ACE型、ADE型、BCE型和BDF型4种岩性配置模式。不整合构成埕北断坡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同时在其之上形成超覆不整合油气藏,在其之下依靠风化粘土层遮挡形成削截不整合与褶皱不整合油气藏。勘探证实,研究区众多油气显示或油气藏均位于不整合面上、下50 m范围内。开展不整合与油气成藏关系研究,将拓宽黄骅坳陷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空间,对我国东部油气资源挖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8.
郯庐断裂带位于辽北地区的部分为区域上郯庐断裂北延分支依兰-伊通断裂带的一段,在1:5万区调中发现有北东向展布的三叠纪左行韧性剪切带,此韧性剪切带控制一系列三叠纪侵入岩的分布并对古生代地质体的展布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79.
应用探地雷达探测活动断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浅覆盖区采用探地雷达探测地震活动断层。通过实验确定出最佳的采集参数和数据处理流程,在雷达剖面上,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断层上部的形态特征、上断点埋深和岩土分层。结合钻孔资料,利用雷达剖面上对第四系覆盖的分层结果和上断点所在的层位可以分析和评价断层的活动性。  相似文献   
80.
从区域构造入手,对单侯井田构造进行分析,认为井田内断层发育以走向NW—NE、落差≤5m的小型正断层为主,且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构造的两侧.特别是在其弧形转折带附近往往形成“羽”状雁列的小断层密集带。断层垂向上多分布于4—7号煤层之间的厚煤层发育区,其严重破坏了煤层的连续及完整性,是影响煤层开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井田褶皱构造相对不发育,以短轴小型背、向斜为主,均属缓波状褶曲,对煤层的开采无影响或影响较小。根据井田地质构造发育程度,对其进行预测及分区评价:井田东部为强烈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W-近EW—NE向的大型逆掩断层为特点,构造最复杂;井田西北部是相对较轻微的构造挤压带,以发育走向NE向的逆断层为特征,构造较复杂;井田南部以发育近SN或NNW向正断层为主,构造相对简单。评价结果对矿井设计及采区与工作面布置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