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36篇
  免费   2023篇
  国内免费   1561篇
测绘学   227篇
大气科学   278篇
地球物理   3803篇
地质学   4808篇
海洋学   527篇
天文学   96篇
综合类   726篇
自然地理   45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341篇
  2020年   265篇
  2019年   425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336篇
  2016年   385篇
  2015年   378篇
  2014年   450篇
  2013年   502篇
  2012年   469篇
  2011年   444篇
  2010年   412篇
  2009年   523篇
  2008年   511篇
  2007年   476篇
  2006年   507篇
  2005年   412篇
  2004年   406篇
  2003年   353篇
  2002年   301篇
  2001年   311篇
  2000年   298篇
  1999年   199篇
  1998年   229篇
  1997年   198篇
  1996年   195篇
  1995年   180篇
  1994年   164篇
  1993年   142篇
  1992年   116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9篇
  1989年   49篇
  1988年   41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he evaluation of seismic site response in the urban area of Catania was tackled by selecting test areas having peculiar lithological and structural features, potentially favourable to large local amplifications of ground motion. The two selected areas are located in the historical downtown and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Catania where the presence of a fault is evident. Site response was evaluated using spectral ratio technique taking the horizontal- to-vertical component ratio of ambient noise. Inferences from microtremor measurements are compared with results from synthetic accelerograms and response spectra computed at all drillings available for this area. Such method is particularly suitable in urban areas where the nature of the outcropping geological units is masked by city growth and anthropic intervention on the surface geology. The microtremor H/V spectral ratios evaluated at soft sites located within the downtown profile tend to be smaller than that usually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for such soils. A tendency for amplifications to peaks near 2 Hz is observed only in some sites located on recent alluvial deposits. Evidences for amplifications of site effects (frequency range 4–8 Hz) were observed in the sampling sites located on the fault, with a rapid decrease of spectral amplitude just a few tenths of metres away from the discontinuity. Numerical simulations evidenced the importance of geolithological features at depth levels even greater than 20–30 m. Besides this, the results strongly confirm the importance of the subsurface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estimate of seismic hazard at urban scale.  相似文献   
102.
The solution of two-dimensional problem of an interface breaking long inclined dip-slip fault in two welded half-spaces is well known. The purpose of this note is to obtain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for a blind fault. The solution is valid for arbitrary values of the fault-depth and the dip angle. Graphs showing the variation of the displacement field wit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ault, for different values of fault depth and dip angle are presented. Contour maps showing the stress field around a long dip-slip fault are also obtained  相似文献   
103.
104.
105.
106.
107.
我国西部部分地区1∶5万地形图数据尚未完成,给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带来极大不便。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遥感技术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高分辨率影像获取能力的提高为大比例尺地物特征的提取提供了数据可能。本文采用SPOT5遥感影像,以1∶5万地形图图式标准为依据,进行青藏高原其香错地区地物判读,结果表明SPOT5能基本满足1∶5万地形图制图要求。为进一步提高判读结果,可采用多时相、多分辨率影像进行1∶5万地形图地物判读。  相似文献   
108.
ODP204航次天然气水合物的可能有利储层——浊积层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解岩性在天然气水合物分布中的作用, 利用岩矿鉴定、扫描电镜和能谱法对ODP204航次的 4个站位 10个钻孔共计 115个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 发现沉积物中矿物成分基本相近, 以粘土矿物为主, 含少量以石英为主的陆源碎屑。样品中含有丰富的硅藻和有孔虫等微体化石, 可形成硅藻粘土—硅藻土、有孔虫硅藻土或凝灰质硅质生物粘土。石英碎屑大多呈棱角状, 粒径小、含量少, 同时, 样品中可见透镜体、团块或旋涡状层状结构以及杂乱堆积的斑杂构造。上述特征表明沉积物为含有大量深海或半深海的浊流沉积物或其夹层。由于钻井岩心中有相当部分的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分布在上述沉积物中, 推断这些浊流沉积物很可能是ODP204航次天然气水合物的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109.
CCSD主孔100~2950m榴辉岩、退变榴辉岩类岩石叶理倾角明显较片麻岩类岩石叶理倾角陡,前者总体倾角55°左右,后者28°左右,局部可见片麻岩类叶理切割榴辉岩类叶理,因此两者叶理可能形成于不同时期;两类岩石之间现部分为韧性剪切带接触关系,韧性剪切带形成于苏鲁地体折返主期自SEE向NWW的韧性剪切作用。榴辉岩、退变榴辉岩类岩石叶理产状对发育于该类岩石内的微断层产状有一定控制作用,而片麻岩类岩石叶理产状对发育于该类岩石内的微断层产状控制作用相对较弱。孔区脆性变形主要反映白垩纪以来SEE-NWW向伸展构造应力场的变形特征,主孔100~1620m倾伏向以SEE向占绝对优势的微正滑断层擦痕即为该期变形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0.
青藏高原中部的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系统分析了1933~2003年间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发生的745个中、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研究了高原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大量正断层型地震集中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海拔4000m以上的地区,其中许多地震是纯正断层型地震。震源机制结果显示,该区正断层型地震的断层走向多为南北方向,断层位错矢量的水平分量均位于近东西方向,这表明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存在着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地震震源应力场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原中部高海拔地区,E-W向或WNW-ESE向的水平扩张作用控制着该区的地壳应力场。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近东西方向的扩张构造运动是该区引张应力场的作用结果,其动力学原因可能与持续隆升的高原自重增大引起的重力崩塌及其周边区域构造应力状况有关。而青藏高原周缘地区,除了东部边缘外,南部的喜马拉雅山前沿以及青藏高原的北部、西部边缘所发生的绝大部分地震都是逆断层型或走滑逆断层型地震。在青藏高原周缘地区,北东或者北北东方向水平挤压的构造应力场为优势应力场。在中国西部的大范围内,主压应力P轴水平分量位于NE-SW方向,形成了一个广域的NE-S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青藏高原及其周缘应力场特征表明,印度板块的北上运动以及它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碰撞所形成的挤压应力场是高原强烈隆起的直接原因。在青藏高原中南部形成了近东西向引张应力场为主的区域,并以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部分释放其应力积累。研究高原高海拔地区的引张应力场和近东西向扩张构造运动的特征,对于认识青藏高原强烈隆起的地球动力学过程与机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