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3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162篇
测绘学   309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116篇
地质学   291篇
海洋学   241篇
天文学   49篇
综合类   67篇
自然地理   80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61.
胶南七宝山位于胶东半岛东部地区,区域上属于胶南-威海造山带.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在此开展普查工作,并通过激电测深、土壤测量、钻孔取芯,以及化学和光谱等分析方法,得出铅矿矿体赋存于断裂构造中,属岩浆热液充填型.矿体主要呈脉状、凸镜状,宽1~3 m,长70~200 m,主要矿体走向近南北,多倾向东.矿石有用化学成分主要为Pb、Ag、CaF2、Cu,Pb含量一般为1.36%~3.96%(平均3.11%),矿体平均厚度3.13m.  相似文献   
62.
楚科奇海与加拿大海盆表层沉积物表观特征及其环境指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首次和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采集的表层沉积物的观察,根据沉积物的颜色和气味、砾石分布、底栖生物及贝壳分布特征的分析,探讨了该海区表层沉积物表观特征变化与有机质输入、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状态的关系、底栖生物分布范围、冰筏碎屑的分布区域及与海流的关系,指出在研究区软体动物生长的北界位于73.5°N,比浮游动物的北界约低2个纬度。冰筏碎屑的北界可作为融冰水的北界或永久冰区的南界,位置在77°24′N附近。通过对沉积物表观特征的综合分析,结合研究区的海流特征,指出研究区的海流分布对沉积物分布有重要影响,尤其是两股不同性质的海流相遇,对西南部与东部两个区域的沉积物组成及性质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63.
华贵栉孔扇贝两种壳色群体生长和消化酶活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华贵栉孔扇贝桔黄和紫褐壳色个体为亲本建立两个壳色群体,从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几方面进行生长比较,并对两个群体做了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比较。结果表明:桔黄壳色群体的平均壳长、平均壳高、平均壳宽和平均体重显著大于紫褐壳色群体(P<0.05)。在24℃、27℃、30℃和33℃条件下,桔黄壳色群体的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显著高于紫褐壳色群体(P<0.05);不同壳色群体生长与其淀粉酶和纤维素酶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64.
分析了国内外有关信息伪彩化应用的研究现状后认为:海洋水色遥感图像的伪彩化应该是基于任务的,也只有基于任务的伪彩化才能保证伪彩化结果的准确性。基于任务的伪彩化要求必须从伪彩化相关的3个对象(信息、色彩与用户)所具有的特点出发,确定有针对性的伪彩化实现方案。在综合考虑了伪彩化3个对象的特点后,提出海洋水色遥感图像的伪彩化可以分3种方案进行伪彩化设计,每种方案都有自己的针对性、使用范围及局限性。方案1是针对对海洋信息作定量分析而提出来的,主要用于揭示海洋信息中的高频快变成分,同时兼顾揭示信息中的低频成分,被分析信息的波动幅度不大。方案2是针对对海洋信息作定性分析而提出的,不强求对信息量的准确量化,更多关心的是海洋信息相互间的关系,因此要求色标具有很高的信息表现力。方案3是方案1及方案2的补充,方案1具有定量能力,但总色差较小,对信息的解析能力有限,方案2虽然有较大的总色差,具有较好的解析能力,但只有定性能力,方案3将在保持局部区域的定量特点外,扩大整体的总色差。在伪彩化或可视化设计中,主要是关心数据信息中最引人注意的部分也即突出最重要的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对数据信息的低端及高端更感兴趣,这也是方案3中双反色调色板设计及使用的基础。3种方案的针对性设计将方便伪彩化在水色遥感信息分析中的准确、快捷使用。文章最后通过例子证明,在对海洋水色遥感信息的分析和研究中,选择3个方案中的1种或几种作适当的调整,海洋水色遥感信息可以得到较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65.
使用Landsat-5 TM 2004年11月24日与2005年5月13日黄河口遥感影像,配合准同期外业实测资料,进行黄河口水体水色物质叶绿素a与悬浮泥沙的动态反演与河口岸线解译.研究表明由于秋末与春初黄河上游来水物质含量的差异,上述悬浮指标值存在显著的季相差异.根据样值与光谱特征建立的反演模型得出的反演值与实测值有平均在0.85以上的相关关系,具有很好的反演效果.岸线解译成果表明,黄河口岸线演变迅速,在河流平枯水量时期仍然具有较强的变化,岸线推进尤以新河口附近显著.这表明,使用遥感手段是进行河口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的有效手段,是进行岸线动态变化研究的一种基本技术支撑手段.  相似文献   
66.
产于玄武岩中的蓝宝石颜色通常较深 ,山东昌乐蓝宝石的颜色因其晶体巨大更显得深暗。这类蓝宝石曾多次进行过改色试验 ,但成效都不大。通过对电子探针及紫外—可见光—近红外吸收光谱图测试结果的分析 ,并对山东昌乐蓝宝石的颜色与化学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昌乐蓝宝石的主要致色元素为Fe,Ti,Cr,Ni等 ,Fe2 O3 FeO含量高及TiO2含量少 ,以及成对Fe3 的大量存在是其颜色偏深的重要原因 ;TiO2 含量对蓝宝石颜色纯度影响很大 ,也是蓝宝石改色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7.
基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本世纪初发生在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的诱发因素,认为美国根据其地缘战略格局对“颜色革命”发生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主观选择性,国家内部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的矛盾也同样作为发生背景。在中亚地缘格局动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亚五国形势,从时间和空间双重维度对中亚地区未来发生“颜色革命”的可能性进行识别与评判,得出1) 整体来看,中亚近期内爆发“颜色革命”可能性较小,但从长远来看不能掉以轻心。2)土、乌未来稳定可期,塔、吉、哈需谨防“颜色革命”卷土重来。  相似文献   
68.
本文以圆紫菜的绿色突变体(LT)和红色突变体(HT)进行杂交实验,证实了圆紫菜减数分裂发生的时期,并观察了圆紫菜的早期发育和形态建成过程。杂交F1叶状体中,出现了2种亲本色和2种重组色,它们分别为绿色(G,母本色)、红色(R,父本色)、野生色(W)和黄褐色(Y)。4种颜色在F1叶状体中形成了大量由2—4个色块组成的颜色嵌合体,色块出现了分离并呈线性排列。F1叶状体中嵌合体所占比例为82.9%,其中两嵌合最多,三嵌合次之,四嵌合最少。4种颜色在嵌合体的分离比为1G:0.97R:0.88W:0.69Y。上述结果证实圆紫菜的减数分裂发生在壳孢子萌发初期。减数分裂产生的四分子呈线形排列,随后继续发育成叶状体,叶状体发育至7—9个细胞时进行第一次纵向分裂,叶状体形态变宽。随后,圆紫菜梢部开始大量形成和放散单孢子,最终导致圆紫菜的形状为圆形或肾脏形。  相似文献   
69.
LED光色对欧洲舌齿鲈幼鱼抗氧化能力和消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利用循环水养殖实验系统,研究了红、绿、白、黄、蓝5种光色对欧洲舌齿鲈(Dicentrarchus labrax)幼鱼抗氧化能力和消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光组的欧洲舌齿鲈幼鱼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光色组(P0.05),而绿、白、黄和蓝光色组的SOD活力没有显著性差异;红光组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光色组(P0.05),绿、白光组与黄、蓝光组的GSH含量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红光组过氧化氢酶(CAT)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光色组(P0.05),白光组的CAT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光色组(P0.05)。黄光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红、绿、白光组(P0.05),绿光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其他光色组(P0.05);红、绿、蓝光组的淀粉酶活力要显著高于白、黄光组(P0.05),红、绿、蓝光组的淀粉酶活力没有显著性差异,黄、白光组的淀粉酶活力没有显著性差异;白光组纤维素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光色组(P0.05),绿光组的纤维素酶活力显著高于红、蓝光组(P0.05),黄光组的纤维素酶活力和绿、红、蓝光组没有显著性差异。因此,欧洲舌齿鲈在红光下养殖,其体内的抗氧化能力强,能有效应对氧化应激,而在黄光或红光下养殖其消化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70.
陈相堂  赵斌  李成林  韩莎  胡炜 《海洋科学》2019,43(6):95-101
本研究对紫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观测,比较分析了其幼体早期生长情况与体色形成过程。结果表明:(1)在水温21.0±0.2℃条件下,紫刺参受精卵在受精10~15min后释放第一极体,5h 30min~6h 30min进入囊胚期, 18~20h发育成原肠胚; 30~34h进入耳状幼体阶段, 8~10d变态发育为樽形幼体, 12~14d发育成稚参;紫刺参胚胎和幼体发育时序与普通刺参无显著差异。(2)紫刺参早期发育中的樽形幼体发生率和附着变态率分别为58.4±4.7%和45.1±2.7%,高于普通刺参。(3)紫刺参浮游阶段后期随日龄增长表现出较普通刺参发育更快的优势,在日龄6~7d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4)紫刺参稚参在日龄35d前后自背部开始着色,50d~60d腹部开始着色,110d体表紫色转变近乎成参体色,完成变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