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59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24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赵帅豪  王坚 《北京测绘》2020,(3):333-337
随着全球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的增多,老年人的健康监护已经成为了重要的社会问题。因身体机能的下降,老年人发生跌倒的概率非常高,而老年人一天中大约90%的时间是处于室内,针对老年人室内意外跌倒的医护救治,设计了一款基于蓝牙定位的老年人室内跌倒监护系统。该系统通过集成的传感器采集加速度、角速度、室内位置、人体生理信息等数据,并通过计算分析实现了跌倒监测报警功能。  相似文献   
12.
2006年4月17日北京特大降尘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4月17日北京遭遇了近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降尘天气。分析了降尘的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并与洛川马兰黄土和几次北京降尘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本次北京降尘与洛川马兰黄土具有相似的元素分布模式,表明与黄土具有相似的物质组成,并在搬运过程中经历了充分的混合,同时,北京降尘与黄土相比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表现为北京降尘中Mg、Na相时富集,Ca明显亏损并含有较高的烧失量,降尘CIA值较低,表明降尘源区化学风化程度较弱,处于化学风化的初始阶段,降尘∑REE显著高于黄土,同时轻、重稀土分馏程度也较黄土高,4次北京降尘间稀土元素分布模式对比表明,粒度是影响重稀土元素间分馏程度不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末次冰期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与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藻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树荫种"硅藻在次表层水体中的勃发成席,并迅速埋藏成为硅藻席沉积,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次表层生产在整个生产力及输出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介绍了首次在低纬度西太平洋区域发现的硅藻席沉积的分布特征,硅藻席发现站位呈带状分布,大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大部分散布在17.5°~20°N之间。采集到硅藻席沉积物的站位其水深在碳酸钙补偿深度(CCD)以下4837~6150m的深水区,多分布在较平坦的海底,且受风力和陆源物质输入影响相对较强的区域。该区域硅藻席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末次冰期时该海区有大洋锋面的形成所致。该区域的成席硅藻Ethmodiscus rex(Wallich)Hendey为典型的"树荫种"硅藻,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浮力的作用,在水体相对稳定的贫氧大洋中生存并勃发成席。末次冰期低纬度西太平洋硅藻席沉积的发生,可能使该区成为CO2的汇。  相似文献   
14.
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遥感手段,结合MapGis,研究了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情况,发现本区发育的主要地质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冰湖以及堰塞湖。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斜坡地质灾害是本区最重要的地质灾害类型,占到总灾害数量的95.3%。在此基础上对喜马拉雅山东南地区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初步研究,发现本区地质灾害的发育在空间上的分布并非均匀,而是具有丛集性的特点。滑坡灾害主要发育在隆子和朗县。泥石流灾害比较严重的有米林、隆子和洛扎3县,而崩塌则主要集中在隆子县。研究发现,本区滑坡发育与地层、地形坡度以及土地类型关系密切,其中修康群、日当组和念青唐古拉群是本区的易滑地层。涅如组由于面积大,其中发育的滑坡较多,但是滑坡的发育率只略高于本区的平均水平。统计表明,16~30的坡度范围是滑坡最容易发生的。大于45以上的坡段很少发生滑坡。灌木林和天然草地这两种土地类型滑坡发育率最高。对于泥石流,研究表明,涅如组中泥石流发育面积最大,发育率也最高。泥石流发育的最适宜坡度也是16~30这样一个坡度范围。冰川和永久积雪区则最易发生泥石流。崩塌发育与地层类型、坡度的关系较为密切,崩塌主要发育在涅如组中,并且集中在坡度大于60以上的陡坡段中。这些初步成果的取得,是以后进行该区地质灾害空间预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A comparison is carried out between historical records of the flow measured in Kinneret watershed during and prior to the time of cloud seeding for rainfall enhancement. Precipitation series for the control area of the meteorological experimentatio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comparison. The fluctuations of the flow, which would have occurred unless the effect of the seeding, are estimated by a linear regression on the precipitation as the control. The regression parameters are calibrated separately for the unseeded and for the seeded time series. The model with the parameters calibrated for the unseeded series is applied on the rainfall recorded during the seeded time, and vice versa.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the computed data is attributed to the effect of cloud seeding. Similar comparisons are carried out with respect to rainfall series recorded at the target area and at the edge of the enhanced area.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low from the affected sector of the watershed has been enhanced, with respect to the control, by 31×106 m 3/year, at a significance level of 31. This enhancement is 5% of the volume which is generated in that area. The rates found with respect to the rainfall at the edge are higher than those found with respect to the control, while those with respect to the rainfall at the center of the target area are lower.  相似文献   
16.
通过1990年,1991年连续两年的分期播种试验,分析了旱直播水稻的光温特性及其与空秕率的关系,并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提出旱直播水稻的最佳及安全播种期和抽穗期。  相似文献   
17.
西藏易贡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地质地貌与运动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4月9日19时59分18.2秒,在西藏自治区波密县境内易贡乡发生了特大崩塌—滑坡—泥石流。构造上它发生在印度板块阿萨姆楔入角复合地带的西侧,也是高原腹地向东侧山地下降的过渡带,重力作用明显。根据便携式GPS定位仪实地测定和滑坡前后的卫星影像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堆积物形成了一座长约5.7km、宽约1.5km的“天然大坝”,完全堵塞了易贡藏布河干流,崩塌滑坡体总方量超过3.8×10~8m~3。根据区域地震台网的记录,其振动持续的时间为6min,其中最大振幅的持续时间为2min。震相分析表明有3组较为明显的震相,对应着3次较大的地表振动。计算获得崩塌滚落的平均速度约为48m/s,伴随崩塌滚落的同时,滑坡泥石流的平均滑动速度也达到了16 m/s,比一般泥石流流动速度要大一倍。  相似文献   
18.
The monitoring of the stability of old mines constitutes an important research objective for our institution, BRGM. The study reported here shows the contribution of high-frequency (>30 kHz) acoustic emissions to the detection of the damage within a rock mass, during an experiment within a pilot site of an old flooded iron mine. The experiment consisted of recording all the hydroacoustic events in a broad frequency band (between 30 Hz and 180 kHz), during 18 months. The monitoring network has been calibrated by a triggered block fall that made it possible to highlight a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high-frequency/low-frequency hydroacoustic emissions and rock falls. The events recorded have been associated with the micro-failure of the rock mass near the roof, prior to the detachment of the blocks. This monitoring showed important high-frequency hydroacoustic activity, 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mechanical instabilities generated by the evolution of water pressure during the experiment. In conclusion, the high-frequency hydroacoustic activity appears to be a good indicator of instability and, therefore, this new technique constitutes a promising tool for monitoring abandoned underground cavities.  相似文献   
19.
大气中对称不稳定机制的动力学分析及暴雨的分析与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丽  陆汉城 《气象》2002,28(6):23-27
用气块法从力学角度对对称不稳定机制及在对称不稳定条件下产生的环流进行分析,更全面地定义了对称不稳定及它的产生机制和中尺度环流形成的过程。对暴雨个例诊断分析表明,有些强降水区在降水前和降水过程中存在着不对称不稳定,说明对称不稳定条件下形成的环流对暴雨有引发和加强作用。在以往研究原基础上,总结出了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分析对称不是否存在,及其能量大小的方法,用它来预报是否降水及降水的强度,从而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贵州高原喀斯特景观及其旅游形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兴中 《贵州地质》2002,19(2):103-108
本文通过贵州喀斯特旅游景观类型、特点及优势分析,提出高原、峡谷、峰林、峰丛、瀑布、溶洞是贵州最有代表性的喀斯特景观,它们在空间结上层次丰富的组合,即构成贵州高原绚丽多姿的喀斯特旅游形象,从而展示出贵州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