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89篇
  免费   1034篇
  国内免费   2236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3218篇
地球物理   956篇
地质学   1808篇
海洋学   520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218篇
自然地理   553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187篇
  2021年   235篇
  2020年   217篇
  2019年   276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258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501篇
  2012年   357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294篇
  2009年   337篇
  2008年   360篇
  2007年   427篇
  2006年   430篇
  2005年   343篇
  2004年   252篇
  2003年   226篇
  2002年   152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73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It is widely recognized that rainfall over the Yangtze River valley (YRV) strengthens considerably during the decaying summer of El Niño, as demonstrated by the catastrophic flooding suffered in the summer of 1998. Nevertheless, the rainfall over the YRV in the summer of 2016 was much weaker than that in 1998, despite the intensity of the 2016 El Niño having been as strong as that in 1998. A thorough comparison of the YRV summer rainfall anomaly between 2016 and 1998 suggests that the difference was caused by the sub-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YRV rainfall anomaly between these two years, principally in August.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y was negative in August 2016——different to the positive anomaly of 1998. Further analysis suggests that the weaker YRV rainfall in August 2016 could be attributable to the distinct circulation anomalies over the midlatitudes. The intensified "Silk Road Pattern" and upper-tropospheric geopotential height over the Urals region, both at their strongest since 1980, resulted in an anti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over midlatitude East Asia with anomalous easterly flow over the middle-to-lower reaches of the YRV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is easterly flow reduced the climatological wind, weakened the water vapor transport, and induced the weaker YRV rainfall in August 2016, as compared to that in 1998. Given the unique sub-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YRV rainfall in summer 2016, 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midlatitude circulation——besides the signal in the tropics——to further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edictability and variation of YRV summer rainfall.  相似文献   
992.
From the time series of rainfall in summer (June, July and August) in South and North Koreas for recent 28 years (1981–2008), rainfall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South Korea while it h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North Korea since 1996. In particular, the decreasing trend of summer rainfall in North Korea was more conspicuous during the second Changma (late August – mid-September). This characteristic was also found in the south-north dipolar pattern based on 1996 by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analysis using summer rainfall observed in all weather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South and North Korea.The decreasing rainfall trend in North Korea was found to be associated with the weakening of convection by anomalous northeasterlies from anomalous anticyclone centered on around Baikal Lake during summer.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creasing rainfall trend of South Korea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strengthened anomalous cyclone in the southern region of China, which in turn strengthened anomalous southwesterlies.  相似文献   
993.
选取4次伊犁河谷、天山北坡暴雨天气过程,利用地面逐时降水、常规、NCEP/NCAR 1°×1°再分析及地基GPS遥感的大气水汽总量资料(GPS-PWV),通过合成分析方法得到暴雨期间大气环流的基本配置,阐明了伊犁河谷、天山北坡地区强降水期间环流形势及水汽输送的异同,结果表明:(1)强降水过程中暴雨区上空200 h Pa强辐散气流、500 h Pa槽前正涡度平流、西南气流利于垂直运动的发展,低层偏西、偏东和偏北气流为暴雨区提供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合地形辐合抬升,上升运动进一步增强,造成强降水发生;(2)深厚的西西伯利亚低涡低槽系统移速缓慢,停滞时间长,造成强降水前暴雨站增湿时间更长,比较发现强降水发生前暴雨站GPS-PWV均存在1~3 d的增湿过程,暴雨期间测站GPS出现明显跃变,峰值可达到气候平均值的2倍左右;(3)GPS大气可降水量的演变与大尺度的水汽输送、聚集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GPS高值区并不代表降水大值区,还应和动力热力等条件综合判断降水的强弱。  相似文献   
994.
四川省持续性暴雨定义及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1961—2014年四川省158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定义了四川省单站和区域持续性暴雨的标准,分析了近54年四川省持续性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盆地单站持续性暴雨多发生在9月,主要出现在盆地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一般持续3天,一次持续性暴雨事件降水量一般可达150~200mm。而攀西地区单站持续性暴雨发生的次数一般为1~3次,6月发生范围最大,最长持续时间为4天,主要发生在攀西地区东部。区域持续性暴雨多发生在7月,降水中心主要分布在盆地西部沿山一带及盆地东北部,这与单站持续性暴雨频次高值区的分布基本一致。区域持续性暴雨在2001年后发生频次较前期频繁,特别是持续3天的持续性暴雨事件发生频率较高,但是强度略有减弱。  相似文献   
995.
利用2011—2015年安徽省高速公路自动气象观测站观测的能见度资料,分析了安徽省低能见度年、日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受降雨影响,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部分站点低能见度出现频率最高时段在汛期(5—9月),其他地区主要出现在10月和11月。低能见度出现时间存在明显日变化,夜间出现频率高于白天,19:00以后开始逐渐增多,日出前后达到最大,之后迅速减少。7—8月的13:00—17:00出现与降水相关的低能见度频率较高。不同季节里,各站低能见度出现最多的时间和频率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和秋季最低能见度主要出现在日出前后,冬季主要出现在夜间到日出之前,夏季江淮之间北部和淮北地区主要出现在日出前后,江淮之间南部到江南在一天各时间段内出现频率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996.
双雷达反演闽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三维风场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汛期暴雨是华南地区最常见且预测难度较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而造成暴雨最直接的系统是中尺度对流系统。利用区域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厦门、泉州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基数据,采用地球坐标系下的双雷达三维风场反演技术,分析了2015年5月20日闽南地区一次暴雨过程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三维风场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是由低层的冷暖空气在闽南沿海地区交汇形成的切变线引起的,风场反演方法能够清晰地再现低层切变线的移动过程、处于不同生命阶段对流单体的三维风场结构。强回波区跟随切变线向南移动并分布于其两侧。当切变线过境、风向较为一致时,不利于强回波的进一步发展,降水开始减弱。如果对流单体中存在一致的上升气流,低层有明显的辐合,表明此单体仍处于发展状态,回波将会继续增强;若已经出现了一致的下沉运动且没有明显的入流,则回波处于消散阶段。相比于传统方法,"基于动态地球坐标系的双雷达反演风场方法"实现了对雷达径向数据的定量化应用,能够更直观地揭示中尺度对流系统的三维风场结构,并通过对垂直速度的计算及显示,可以快速判断回波未来的演变趋势,对快速预测回波的强度变化有非常好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97.
为探讨地表温度初始场在台风暴雨模拟中的重要性,以2015年第13号台风"苏迪罗"为例,分别用FY-2G卫星反演的陆表温度、海表温度产品替换NCEP资料初始场,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对模拟结果进行分量级降水TS评分和预报正确率检验,并对比分析了各试验方案2 m温度场、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场、900 h Pa流场和850 h Pa垂直速度场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使用FY-2G卫星反演的陆、海表温度产品作模式初始场均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降水模拟效果,但改善程度随时间降低,24 h后其改善作用已较小;陆表温度试验对小雨和中雨量级的预报质量均有提高,而海表温度试验仅提高了小雨量级的预报质量。进一步分析表明,陆表温度试验主要通过改善陆表温度初始场影响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的分布,进而减小台风东北部低层温度正异常,使该区域气旋性环流减弱、垂直速度减小,有效抑制了虚假对流出现,最终达到改善降水预报质量的效果;海表温度试验原理与陆表温度试验类似,但对降水预报质量改善不明显,仅在广东南部沿海地区降水模拟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8.
王海芝 《城市地质》2008,3(1):18-21
通过对北京山区历史泥石流降雨资料的分析,根据有雨量站和无雨量站的泥石流易发区的资料情况,分别建立了不同前期雨量的预报模型,并根据预报模型初步建立了不同前期雨量前提条件下的黄,橙,红三色预报模式。  相似文献   
999.
本文基于一个水平分辨率为50 km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4(Regional Climate Model,version 4.0)的模拟与预估结果,对我国汛期江淮暴雨低涡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统计特征与合成结构进行分析,进一步对两种温室排放情景下未来中国汛期的江淮暴雨低涡特征进行预估。结果表明:RegCM4模式对环境要素及低涡都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低涡的伸展高度、生命期及暴雨位置模拟结果与观测较为接近,但模拟的低涡个数、最大暖区高度以及温、湿要素分布均比实际略偏低,而风速和低涡的强度模拟则偏强;在未来两种温室排放情景预估方面, RCP4.5(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s,简称RCP)典型浓度排放情景下,暴雨低涡数量比例减少,强度减弱,但低涡发展高度仍以850 hPa为主,生命期多为2 d以内,低涡雨区分布及最大暖区高度均与历史时段相近;RCP8.5情景下,暴雨低涡比例明显大于RCP4.5情景,低涡发展高度以700 hPa为主,生命期达3 d的增多,强度增强,最大暖区厚度范围显著伸展。两种情景下均有低涡中温度锋区减弱,而湿度锋区增强,但RCP8.5情景减弱与增强更显著,显示更高的温室气体排放将导致未来出现更强的暴雨低涡,造成伴随暴雨的低涡灾害性天气的增加,因此应进一步深化对低涡暴雨灾害性天气发展趋势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El Ni?o对东亚夏季风和夏季降水季节内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1979~2012年候平均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了El Ni?o对东亚夏季风和夏季降水季节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l Ni?o衰减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明显偏强,位置偏向西南。副高的这种异常特征随夏季的季节进程有明显变化,初夏异常较弱,盛夏期间异常达到最强。此外,根据东亚夏季风降水呈现阶段式北进的特征,将夏季分为华南前汛期、江淮梅雨期、华北和东北雨期以及华南后汛期来分析东亚夏季风和降水的季节内变化。在上述各个时期,大气对流层低层表现为一致的环流异常型,副高及其以南区域为异常反气旋,其北部为异常气旋。这种异常环流型加强了副高南部偏东风及其北部偏北风,增强了热带水汽输送和高纬度地区冷空气的入侵,二者结合造成主汛期地区降水增加。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环流异常型随东亚夏季风逐步向北推移,导致东亚各地区的主汛期降水增加,非主汛期降水减少,降水分布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