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1篇
  免费   331篇
  国内免费   403篇
测绘学   55篇
大气科学   350篇
地球物理   310篇
地质学   786篇
海洋学   118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7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98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71.
青藏高原新生代形成演化的整合模型——来自火成岩的约束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28  
深部过程是青藏高原演化的主导因素,其他地质过程都可以看作是对深部过程的响应。因此,一个构造旋回(阶段)的地球动力学事件链可以概括为深部地质过程—幔源岩浆活动—壳源岩浆活动—陆壳增厚—地表隆升—表层剥蚀与沉积,其中幔源岩浆活动的研究成为追索青藏高原演化历史的关键环节。据此,青藏高原演化的关键性时间坐标为80、45、27、17、9和4Ma。青藏高原新生代火成岩具有三种展布形式:与雅鲁藏布缝合带平行的岩浆带、沿深大断裂展布的岩浆带和藏北离散性岩浆分布区,它们分别受控于大陆碰撞、大规模走滑和岩石圈拆沉构造体制,且都受控于印度—亚洲软流圈汇聚过程。据此,文中提出了一个描述青藏高原演化的整合模型:南北向地幔对流汇聚控制了岩石圈块体的相对运动,并最终导致印度—亚洲大陆的碰撞和沿碰撞带的大规模岩浆活动;碰撞之初(白垩纪末期),大陆岩石圈块体的刚性属性有利于应力的远程传递和块体旋转,沿块体边界分布的大型走滑断裂控制了岩浆活动的发生;随着挤压过程的持续进行,岩石圈块体的受热和变形,高原岩石圈的重力不稳定性增加,最终导致拆沉作用和软流圈物质的大规模上涌以及藏北高原的离散性岩浆活动。在高原演化中,岩石圈拆沉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地质事件的发生都与此有关。同时,软流圈的汇聚还导致软流圈物质的向东挤出,并因此造成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向东挤出和晚新生代的伸展构造。  相似文献   
72.
对中国海相石炭—二叠系界线典型剖面陕西镇安西口剖面进行了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事件地层多学科综合研究。在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建立了4个牙形石生物带,自下而上依次为Streptogna-thoduselegantulus带,S·elongatus带,S·gracilis带和S·isolatus带。将研究区石炭—二叠系界线置于S·isolatus带的底界,较以带Pseudofusulinakrotowisphaeroidea-Dunbarinella(PD)带的底界为标志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层位低3·3m。在西口剖面上石炭统逍遥阶至下二叠统隆林阶,以初始海泛面作为层序界面,识别出12个四级层序(大体相当于副层序组),构成5个Ⅱ型三级层序。这5个三级层序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与贵州独山、罗甸纳水、紫云扁平剖面同期地层中三级层序及海平面变化旋回之间显示出较好的对应关系。除下杨家河阶外,其余各阶的底界,包括逍遥阶、上杨家河阶、范家河阶、垭口阶及隆林阶的底界,基本上都位于沉积相转换点或其附近,即层序地层及海平面变化旋回的关键界面或其附近。表明这5个三级层序的关键界面与年代地层界线的关系相当密切。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与碳酸盐岩微相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显示相对海平面变化是控制碳酸盐岩磁化率大小的重要因素。另外,在重要地层界线附近常出现磁化率异常高值,说明碳酸盐岩磁化率可能作为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依据。西口地区晚石炭世逍遥期至早二叠世隆林期地层中可识别出两次明显的类辐射事件。第一次类辐射事件发生在Occidentoschwagerinaalpina-O·postgallowayi(OS)组合带底部,即下杨家河阶的底部。第二次辐射事件发生在Mccloudiaregularis-Par-aschwagerinafragosa-Robustoschwagerinaxiaodushanica(MPR)组合带底部,即范家河阶的底部。具有三级和三级以上隔壁的四射珊瑚动物群突然大量繁盛,代表四射珊瑚演化进程中一次重大变革。在陕西镇安石炭—二叠系界线附近,这个生物事件首现层位相当于类Pseudofusulinaurdalensi(PU)带下部,高于该带底界不到12m,以Xikouphyllum-Shaannanophyllum-Szechuanophyllum-Wentzellophyllum组合带为代表。在这个层位牙形石也发生了重要变化。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出现的层位关系密切。在垭口阶底界各类地质事件记录吻合最好,隆林阶底界次之,然后是范家河阶底界。与上述3条界线相比,在镇安西口剖面上,以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isolatus的首现位置确定的石炭—二叠系界线事件地层特征不明显,既不是一个生物辐射演化面,碳酸盐岩磁化率变化也不太明显,在实际工作中不易使用。  相似文献   
73.
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地震事件波形的管理与服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地震事件波形数据的管理和服务系统的基本功能及使用方法,该系统利用GMT,SAC作为后台处理软件,通过perl,Unix Shell程序实现首都圈地震事件波形数据的网络发布。  相似文献   
74.
王爱军  叶翔  陈坚 《海洋学报》2009,31(6):77-86
通过对"凤凰"台风的现场观测和沉积物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影响下潮水淹没时间增长,增水达1.1 m;台风期间互花米草盐沼内流速变化较复杂,而且盐沼内部流速大于盐沼边缘的;台风期间盐沼边缘潮周期平均悬沙含量是台风前2 d的7倍;台风期间十分之一波高最大为1.54 m。滩面重复测量结果显示,台风登陆期间整个光滩滩面都发生了侵蚀,盐沼内部有部分地区发生侵蚀,侵蚀深度为4.5~5.5 cm,盐沼边缘的侵蚀深度仅为0.7 cm,侵蚀原因主要是植被在风浪作用下从根部折断,从而带走了滩面的沉积物;随着台风强度的减弱,整个滩面均接受悬沙沉降;台风带来的强降雨是影响滩面沉积物活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5.
GIS描述的现实世界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但传统GIS却只能以静态的方式表现[1],随着GIS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应用领域,需要GIS来管理空间信息的动态变化。为更有效地定义和描述空间变化,并实现其动态模拟,本研究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对空间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建模,对传统的空间数据模型进行扩展,引入动态图形对象模型、时空事件模型、事件处理引擎等概念,基于SuperMap GIS组件平台进行模型验证;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高效时空索引和动态缓存机制来提高空间变化过程动态可视化的效率。本研究针对通用的空间过程进行底层建模,实现事件驱动的空间过程模拟机制。这不仅简化了上层应用开发的工作量,而且优化了基础模型层的结构,同时引入了事件驱动引擎、事件索引、动态地图缓存等机制,较好地提升空间过程模拟的效果。  相似文献   
76.
代潭龙  洪洁莉  李莹  刘远  王国复  翟建青 《气象》2024,50(3):370-376
2023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高出约1.45℃(±0.12℃),是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全球海平面继续上升,且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了有卫星记录(1993年至今)以来的最高水平,反映了持续的海洋变暖以及冰川和冰盖的融化。北极海冰面积仍远低于常年值,南极海冰面积创下历史新低。巴基斯坦、中国京津冀地区、意大利、巴西圣保罗州北部沿海地区、新西兰北岛等地遭受暴雨洪涝灾害,非洲西北部、中国云南、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发生严重干旱,南欧、北美、南美、东亚和南亚等地遭遇创纪录高温热浪,欧洲和北美等地遭遇寒流和暴风雪侵袭,强对流天气频繁袭击世界各处,全球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77.
Extreme Late Quaternary climatic events, sometimes of considerable continental extent, are being proposed as major contributors to ancestral human behaviour, particularly migration, in Africa. Most recently, a catastrophic drought in the Afro‐Asian monsoon region has been proposed for 16 000–17 000 years ago, driven by global impacts of the Heinrich event 1 (H1), with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consequences for Palaeolithic cultures. We provide a new analysis of the assertion and find, on examination of a wide set of palaeoenvironmental records, that the scale and extent of the proposed drought is not supported. While some parts of the African tropics, close to the equator, do appear dry at this time, data for the tropics as a whole suggest markedly variable terrestrial conditions, with some environmental systems experiencing very positive hydrological excursions during H1. We contend that in the quest for evidence of climate drivers of ancestral human behaviour, the variability associated with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complex climatic conditions is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itself.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8.
从P∈—∈,P—T等地层界线上的特征岩石、古生物大规模灭绝和Ir及ξ~(13)C的异常等研究表明,与K—R界线一样,在这些界线上也可能存在有地外灾变事件。同时文中提出了界线灾变事件、界线灾变期、界线灾变环境、界线层、界线粘土层、梅树村地质事件等与研究事件地层学有关的一系列新概念。  相似文献   
79.
研究表明,苏鲁地体是扬子与华北陆-陆碰撞造山带的一部分(东段)。其主要变质岩系——胶南群,是扬子陆块北缘俯冲陆壳的基底。在已有的文献中,人们均将胶南群划为早、中元古代地体。组成胶南群的主要岩石是长英质片麻岩,在其中间包含有少量斜长角闪岩、大理岩、超镁铁岩和榴辉岩。大量的Sm-Nd 及 40Ar/39Ar 同位素定年已证明了,胶南群在三叠纪时,经历了与华北和扬子陆块碰撞有关的高压或超高压变质作用,原岩的时代缺乏可靠的年龄测定,被认为是早、中元古代岩石。然而最近我们对青岛附近仰口的退变质榴辉岩及胶南群片麻岩的  相似文献   
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