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8篇 |
免费 | 343篇 |
国内免费 | 5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7篇 |
大气科学 | 978篇 |
地球物理 | 319篇 |
地质学 | 324篇 |
海洋学 | 125篇 |
天文学 | 21篇 |
综合类 | 80篇 |
自然地理 | 5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74篇 |
2020年 | 92篇 |
2019年 | 102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84篇 |
2016年 | 90篇 |
2015年 | 99篇 |
2014年 | 150篇 |
2013年 | 214篇 |
2012年 | 137篇 |
2011年 | 137篇 |
2010年 | 99篇 |
2009年 | 111篇 |
2008年 | 100篇 |
2007年 | 119篇 |
2006年 | 91篇 |
2005年 | 81篇 |
2004年 | 86篇 |
2003年 | 92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4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塔里木河荒漠植被光谱可分性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塔里木河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胡杨、芦苇叶片及柽柳冠层的可分性,并计算背景的影响。首先用ASD光谱仪测新鲜叶片光谱,找出光谱特征点;然后模拟EO-1高光谱数据和TM多光谱数据;最后植被与土壤光谱按比例混合,分析背景的影响。以上三步分别计算植被指数(VI)。结果显示:叶片光谱特征位置430 nm、670 nm、750 nm附近,黄边斜率和红外平台平均高度,1 080~1 280 nm、1 430~1 650 nm能够区分塔里木河流域3个主要植被类型。模拟的EO-1波谱保持了控制波形的10个特征,TM 只有绿反射峰和红吸收谷、近红外1个反射峰3个特征,大部分特征都消失了。植被指数显示(R680-R500)/R750、(R680-R550)/R705、R1430+\:+R1650、D712/D688能够区分3类,且指数值差异较大,为绿峰、红谷和近红外波峰的组合;模拟的EO-1数据(R680-R500)/R750、(R680-R550)/R705、R1430+\:+R1650能分别区分植被,TM多波谱数据不能有效区分植被。 相似文献
172.
This work presents a methodology to mak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and robust inferences on climate change from an ensemble of model simulations. This methodology is used to assess climate change projections of the Iberian daily-total precipitation for a near-future (2021–2050) and a distant-future (2069–2098) climates, relatively to a reference past climate (1961–1990).Climate changes of precipitation spatial patterns are estimated for annual and seasonal values of: (i) total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PRCTOT), (ii) maximum number of consecutive dry days (CDD), (iii) maximum of total amount of 5-consecutive wet days (Rx5day), and (iv) percentage of total precipitation occurred in days with precipitation above the 95th percentile of the reference climate (R95T). Daily-total data were obtained from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of fiftee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simulations provided by the European project ENSEMBLES. These regional models were driven by boundary conditions imposed by Global Climate Models that ran under the 20C3M conditions from 1961 to 2000, and under the A1B scenario, from 2001 to 2100, defined by the Special Report on Emission Scenarios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Non-parametric statistical methods are used for significant climate change detection: linear trends for the entire period (1961–2098) estimated by the Theil-Sen method with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given by the Mann-Kendall test, and climate-median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future climates and the past climate with a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given by the Mann-Whitney test. Significant inferences of climate change spatial patterns are made after these non-parametric statistics of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median, while the associated uncertainties are quantified by the spread of these statistics across the multi-model ensemble. Significant and robust climate change inferences of the spatial patterns are then obtained by building the climate change patterns using only the grid points where a significant climate change is found with a predefined low uncertainty.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pread across an ensemble of climate simulations when making inferences on climate change from the ensemble-mean or ensemble-median. This is specially true for climate projections of extreme indices such CDD and R95T. For PRCTOT, a decrease in annual precipitation over the entire peninsula is projected, specially in the north and northwest where it can decrease down to 400 mm by the middle of the 21st century. This decrease is expected to occur throughout the year except in winter. Annual CDD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till the middle of the 21st century overall the peninsula, reaching more than three weeks in the southwest. This increase is projected to occur in summer and spring. For Rx5day, a decrease is projected to occur during spring and autumn in the major part of the peninsula, and during summer in northern Iberia. Finally, R95T is projected to decrease around 20% in northern Iberia in summer, and around 15% in the south-southwest in autumn. 相似文献
173.
新疆洪旱灾害与大尺度气候强迫因子的联系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通过对新疆洪灾灾害历史资料和太阳黑子、ENSO事件年数据以及北大西洋涛动指数的分析,表明在太阳黑子极低值年或不活跃年,新疆易发生重大洪灾,而在太阳黑子低值年或相对不活跃年,新疆也易发生重大旱灾。近200a来,新疆重大洪旱灾害绝大部分都发生在太阳黑子的低谷时期。ENSO事件对新疆夏季降水的影响效应明显。因而该事件对新疆的洪旱灾害也产生了影响。对近50年来灾害统计资料分析显示,与拉尼娜年相比,在厄尔尼诺年新疆更易发生洪旱灾害。20世纪后半段新疆洪旱灾害指数与北大西洋涛动指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夏季NAO指数与新疆洪水灾害之间存在大致上的反相关系。而冬季NAO指数与新疆干旱灾害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反相关系。 相似文献
174.
基于TVDI的西藏地区旱情遥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大部分地区属干旱或重干旱区,干旱发生较为频繁,是影响农牧业生产最严重的灾害之一。文章利用拉萨接收站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资料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温度(ST),构建ST-IND-VI特征空间,依据该特征空间设计的温度植被旱情指数作为旱情指标,找出适合该地区的旱情判别模式,以2005~2008年6~7月同时段西藏地区卫星资料、气象旱情监测结果以及土壤相对湿度观测数据为例,进行旱情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利用温度植被旱情指数(TVDI)法对西藏地区进行夏季干旱动态监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5.
2001年全球重大气候事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气候仍持续偏暖。亚洲大部出现异常冷冬,许多地区遇到数十年未见的风雪严寒;美国冬季也连续遭受暴风雪袭击。东亚、南亚、中亚有西亚发生了大范围的持久干旱,南亚、东南亚夏季暴雨频繁,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欧洲、非洲及南美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导致不同程度的洪水,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洪水。北大西洋飓风较常年显著偏多,西北太平洋台风也给沿海地区带来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176.
利用2009—2010年河南省3次输电线路舞动过程的探空站资料和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分析了输电线路舞动的气象要素特征,得出输电线路舞动的气象要素指标:(1)700~850 hPa存在≥0℃的暖层,其下存在0℃的冷层。(2)700 hPa以下空气接近饱和,温度和露点温度的差值≤2℃。(3)地面温度-4~1℃,风速≥3 m·s~(-1),相对湿度≥70%。利用1998年至今的探空数据和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以及2015年11月至今的模式数据,对上述指标进行了检验。最后以2015年11月22—24日河南电网的舞动过程为例,采用上述指标绘制了舞动分布图,发现利用该指标预报的舞动格点涵盖了电网实际监测到的发生舞动的杆塔,该指标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77.
干旱是世界最严重的气象灾害, 是自然灾害中经济损失最重、影响范围最广的灾害。我国深受干旱灾害的影响, 近几十年干旱事件频繁发生, 给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和对人们生存环境的危害日趋严重。因此, 讨论全球干旱指数研究进展对于我国干旱研究及防旱抗旱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系统介绍全球特别是欧美等国气象干旱指数、农业干旱指数、水文干旱指数、遥感干旱指数以及综合干旱指数研究进展, 并与我国干旱指数研究情况对比。探讨我国在干旱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包括干旱指数适用性比较不足, 新的机理性干旱监测指数研究不足, 干旱预测预警研究不足。因此加强干旱机理机制研究、开展干旱监测准确性定量评估和加强数值模式在干旱预测预警中的应用是未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78.
基于统计降尺度模型的江淮流域极端气候的模拟与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江淮流域29个代表站点1961--2000年逐日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和逐日降水资料,以及NCEP逐日大尺度环流场资料,引入基于多元线性回归与随机天气发生器相结合的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statistical downscalingmodel),通过对每个站点建模,确立SDSM参数,并将该模型应用于SRESA2排放情景下HadCM3和cGcM3模式,得到了江淮流域各代表台站21世纪的逐日最高、最低温度和降水序列以及热浪、霜冻、强降水等极端气候指数。结果表明,当前气候下,统计降尺度方法模拟的极端温度指数与观测值有很好的一致性,能有效纠正耦合模式的“冷偏差”,如SDSM对江淮平均的冬季最高、最低温度的模拟偏差较CGCM3模式分别减少3℃和4.5℃。对于极端降水则能显著纠正耦合模式模拟的降水强度偏低的问题,如CGCM3对江淮流域夏季降水强度的模拟偏差为-60.6%,但降尺度后SDSM—CGCM3的偏差仅为-6%,说明降尺度模型SDSM的确有“增加值”的作用。21世纪末期在未来SRESA2情景下,对于极端温度,无论Had.CM3还是CGCM3模式驱动统计模型,江淮流域所有代表台站,各个季节的最高、最低温度都显著增加,且以夏季最为显著,增幅在2—4℃;与之相应霜冻天数将大幅减少,热浪天数大幅增多,各站点冬季霜冻天数减少幅度为5—25d,夏季热浪天数增加幅度为4~14d;对于极端降水指数,在两个不同耦合模式HadCM3和CGCM3驱动下的变化尤其是变化幅度的一致性比温度差,但大部分站点各个季节极端强降水事件将增多,强度增强,SDSM—HadCM3和SDSM-CGCM3预估的夏季极端降水贡献率将分别增加26%和27%。 相似文献
179.
2010年中国西南旱情的时空特征分析——基于MODIS数据归一化干旱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干旱灾害频繁发生,对区域内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为了快速准确地获取大面积地表土壤水分信息用以评估地表受旱程度,本文以2010年年初中国西南大旱为例,运用MODIS可见光-红外波段数据以及像元可信度综合生成了归一化干旱指数(NDDI).同时,结合研究区内地面气象站点实测的土壤湿度数据验证了NDDI对地表土壤湿度的敏感度.结果表明:相比于植被状态指数(VCI)干旱监测模型,NDDI能更加灵敏地对浅层地表干湿变化做出迅速响应.最后,本文利用NDDI分析了2010年年初中国西南大旱旱情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宏观上重现了此次旱情的发展历程,并使用该指数统计了不同时间节点、不同干旱等级下的贵州省土地受旱面积.结果显示:2010年1月- 2010年4月为贵州省旱情最为严重的4个月,平均受旱面积达103 352km2,最大受旱面积达132 257km2,占贵州省总面积的75%以上.同时,旱情等级为重旱的土地面积最大达到88 246km2,占贵州全境土地面积的50%以上. 相似文献
180.
基于辽宁省1114个国家级和区域级地面台站1961年以来的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利用距离平方反比法差值生成了1717个乡镇的气象资料序列,采用气象干旱综合监测指数统计分析了辽宁省2017年4—8月精细化到乡镇的气象干旱特征。结果表明:2017年辽宁省春夏季异常高温,同时降水异常偏少,致使气象干旱不断发展;干旱在4月5日前从中部和北部开始,4月末扩展到西部,5—6月再向东南发展,波及88%的乡镇,7月以来气象干旱程度开始减轻;气象干旱持续时间长的乡镇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北部,最长持续时间153d;受气温偏高和降水过程的影响,中度以上气象干旱面积呈阶段性变化,且极端干旱的发展伴随高温时段。由于气象干旱不同于农业干旱,在开展为农服务时要因地制宜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