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5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82篇
测绘学   91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353篇
海洋学   67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矿物学报》2012,32(2)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了谷氨酸插层镁铝水滑石(LDHs-Glu),并使用XRD表征技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其微观结构与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LDHs-Glu中水分子数量增加,层间距d003逐渐增大。XRD表征得到其层间距为1.328 nm,与理论模拟得到的当水分子数Nw=7时的水滑石层间距d003=1.323 nm相近。随着层间水分子数量增加,水合能逐渐增大,最终趋于流体水的特征值(-41.8 kJ/mol)。水合过程中,水滑石层板与阴离子间的氢键逐渐减少,而层板与水分子间的氢键逐渐增多,说明水分子与层板间的亲和力更强。实验表征与理论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有望成为插层复合材料微观结构研究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52.
采用焙烧还原法制备了牛磺酸/层状双氢氧化物插层复合物(TAU-LDH)和布洛芬/层状双氢氧化物插层复合物(IBU-LDH)。研究了插层复合物中TAU和IBU在模拟人体内肠道pH值(pH=7.4)的磷酸缓冲溶液(PBS)中的缓释性能。XRD和FT-IR分析表明,TAU和IBU阴离子成功进入到LDHs层间形成插层复合物,IBU-LDH插层复合物的结晶性能优于TAU-LDH。UV-Vis分析表明,存在于LDHs层间的TAU和IBU在缓冲溶液中具有明显的缓释特性。复合物中的TAU 40 min释放85%,180 min释放完全;IBU 40 min释放88%,180 min释放完全。IBU-LDH插层复合物的药物缓释特性优于TAU-LDH插层复合物。  相似文献   
853.
在模拟含Cu2+废水中加入Mg2+和Al3+,以NaOH为沉淀剂,研究金属盐水解即时合成层状双氢氧化物去除Cu2+的可行性,同时考察了体系终点pH值、配料中Mg/Cu摩尔比值及反应温度和时间对Cu2+去除率的影响,探讨了Cu2+去除机理及层状双氢氧化物形成过程。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体系终点pH值显著影响Cu2+去除率,在pH值8.0~11.0范围内去除效果较好,达99%以上。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即时合成法特点,废水中Cu2+主要是在晶核生成阶段以Cu/Mg/Al三元层状双氢氧化物形式被去除;三元层状双氢氧化物的形成由反应体系中Al3+、Cu2+、Mg2+分步水解导致,最适pH值约为9.0。  相似文献   
854.
福州市地铁一号线需穿越江心小岛,并在岛上设置盾构换刀区,换刀区域开挖面需稳定性加固。开挖面上部为中细砂层,透水性强,稳定性差。设计采用MJS工法,加固兼止水,成桩直径≥2200 mm,搭接700 mm。岛上5.6 m以浅为杂填土层,向下依次为淤泥、中砂、细砂层, MJS钻杆成孔难度大,抱钻杆及埋钻杆的风险极大。大功率顶驱钻机采用双管钻进轻松穿过回填层和砂层,在砂层中留置一定深度的外套管兼作护套管,可以起到一定的防塌孔功能,成功解决了复杂地层用MJS工法施工的引孔难题。  相似文献   
855.
高光谱遥感影像的稀疏分类是当前遥感信息处理的研究热点。本文提出一种光谱与空间双重稀疏表达的高光谱遥感影像分类方法(WSSRC)。首先利用小波字典对光谱维进行稀疏表示,将光谱维稀疏分类转化到小波域稀疏分类;其次,考虑空间邻域地物光谱的统一性和差异性,对邻域内像元分别进行稀疏编码,并对编码进行累加聚合;然后,利用聚合后的稀疏编码构造线性分类器对高光谱影像进行分类;最后,通过2幅标准的高光谱影像数据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影像的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856.
拖车钻机具有搬迁转场方便快捷、钻机调平起塔操作简单、可大幅缩短辅助时间等优点,在水井、盐井等施工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针对原有的拖车钻机存在的问题,研制了便捷式SPT-1500型拖车钻机。该钻机采用可伸缩钻塔解决了原有钻机两节式钻塔现场安装不方便、花费时间长的问题;可移动的天轮组解决了双卷扬提吊时的滑车对中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拖车钻机真正实现搬迁转场方便快捷,省时省力,可大幅缩短辅助时间。介绍了该钻机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重点阐述了其创新点。  相似文献   
857.
汤倩  闫玉茹  李梦颖 《江苏地质》2021,45(4):433-437
为治理河口拦门沙,实施了通过整治及疏浚的方式打通拦门沙的射阳港双导堤工程,导堤的功能定位为“导流、挡沙、减淤”。通过对江苏盐城射阳港海岸动力地貌等环境的调查,分析研究射阳港区不同时期的水下沉积物分布特征、不同历史时期的水下地形特征,同时研究不同时期的水质、底质沉积物、生态群落等指标数据,对射阳港双导堤建设的环境影响进行后评价。研究认为:双导堤工程完工后导堤口区域出现明显冲刷,导堤两侧出现淤积,颗粒变细,但对水质环境、底质沉积物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大,双导堤工程建设对环境影响的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858.
Characterization of humic substances is challenging due to their structural complexity and heterogeneity. Solid stat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best tools for elucidating structures of humic substances. The primary solid state NMR technique that has been used so far is the routine 13C cross polarization-magic angle spinning (CP-MAS) technique. Although this technique has markedly adva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humic substances, the full potential of NMR for characterizing humic substances has yet to be realized. Recent technical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advanced solid state NMR have revealed the promise to provide deeper insights into structures of humic substances.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and demonstrated the systematic solid state NMR protocol for characterization of humic substances using a humic acid as an example. This protocol included (1) identification of specific functional groups using spectral editing techniques, occasionally assisted by 1H13C two-dimensional heteronuclear correlation (2D HETCOR) NMR, (2) quantification of specific functional groups based on direct polarization-magic angle spinning (DP-MAS) and DP-MAS with recoupled dipolar dephasing, combined with spectral editing techniques, (3) determination of connectivities and proximities of specific functional groups by 1H13C 2D HETCOR or 2D HETCOR combined with spectral editing techniques, and (4) examination of domains and heterogeneities by 1H13C 2D HETCOR with 1H spin diffusion. We used a soil humic acid as an example to demonstrate how this protocol was applied to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humic substances step by step. Afterwards, based on typical 13C NMR spectra of humic substances we described how we could combine different NMR techniques to identify specific functional groups band by band from downfield to upfield. Finally, we briefly mentioned the potential new NMR techniques that could be developed to enrich the current systematic protocol. This systematic protocol is not only applicable to humic substances but also to other natural organic matter samples.  相似文献   
859.
搭建试验地网研究土壤中金属导体对接地电阻的影响.通过埋设不同形状金属导体,改变金属导体埋设深度、与试验地网相对距离,在不同点位测量试验地网接地电阻值.分析试验数据发现,埋地金属导体导致接地电阻测量值偏小,其中环形金属导体对接地电阻测量值影响最大,一形金属导体对接地电阻测量值影响最小;金属导体位于测试电压极外侧相比位于内...  相似文献   
860.
汶川Ms 8.0地震部分余震重新定位及地震构造初步分析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3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法对5月12日汶川MS8.0地震至6月26日四川地震台网整理形成观测报告的2741个余震进行了重新定位。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汶川地震的地震构造及其余震的破裂扩展。重新定位后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0~20km间的上地壳,25~40km的下地壳也有少量地震发生,与下地壳存在脆性变形的断裂活动相对应,在20~25km深度范围内的上下地壳之间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震层,推测其可能构成推覆构造的滑脱面。从震源分布与震源机制解在空间的变化上,地震破裂由南向北单侧破裂且存在明显的分段活动性,推测可能存在逆冲推覆与右旋走滑破裂相互转换的过程:逆冲推覆滑动主要发生在高川以南的段落上,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逆冲为主;地震破裂向北并未沿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北段扩展,而是斜切青川断裂,震源分布刻画的结构面陡直,震源机制解表现为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