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53篇 |
免费 | 710篇 |
国内免费 | 147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4篇 |
大气科学 | 2317篇 |
地球物理 | 332篇 |
地质学 | 612篇 |
海洋学 | 654篇 |
天文学 | 27篇 |
综合类 | 137篇 |
自然地理 | 22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55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107篇 |
2020年 | 121篇 |
2019年 | 135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142篇 |
2016年 | 142篇 |
2015年 | 148篇 |
2014年 | 176篇 |
2013年 | 226篇 |
2012年 | 185篇 |
2011年 | 171篇 |
2010年 | 145篇 |
2009年 | 208篇 |
2008年 | 198篇 |
2007年 | 208篇 |
2006年 | 179篇 |
2005年 | 195篇 |
2004年 | 172篇 |
2003年 | 141篇 |
2002年 | 145篇 |
2001年 | 124篇 |
2000年 | 111篇 |
1999年 | 87篇 |
1998年 | 102篇 |
1997年 | 93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35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登陆热带风暴Bilis(2006)暴雨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NCEP/NCAR 1°×1°格点再分析资料、FY-2C TBB(black bright temperature)资料及中国740站降水资料,对0604号强热带风暴Bilis登陆后的暴雨特征及其可能原因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Bilis登陆过程中强降水中心位于风暴中心西北侧沿岸,主要影响福建和浙江两省;进入内陆后强降水中心向风暴中心以西转移,最后在风暴中心西南侧聚集,主要影响广东东北部、福建、江西和湖南南部。(2)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稳定少动为Bilis陆上西行过程中产生持续性降水提供了稳定的背景场。(3)Bilis西南部季风环流的发展增强为Bilis登陆后强降水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水汽条件。(4)涡合并和自激增长形成的中尺度系统与风暴涡旋的相互作用,是Bilis登陆后产生强降水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82.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NCEP height, wind and OLR data, the influence of spring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SSTA on the seasonal change from spring to summer of eastern Asian circula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Results show that related to the warm (cold) spring SSTA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the
anomalous anticyclone (cyclone) circulation emerge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Philippines, the strong
(weak) west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 locates to the west (east) of its normal position, which induces to the late
(early) on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monsoo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have also shown that the remarkable
influence of spring SSTA in the equatorial eastern Pacific on the spring seasonal change of eastern Asian
circulation will last till summer. 相似文献
83.
佛山市龙卷风活动的特征及环流背景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多年来佛山龙卷风的活动特点及其产生的环流背景和环境条件。结果表明:佛山龙卷风集中出现在4—8月;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08:00—14:00;发生地域以南海区最多,其次是三水区;16次龙卷风过程可归纳为4种诱生形势:台风外围型、锋面暖区型、地面辐合线型和热带扰动型。分析还发现:佛山龙卷风发生于偏南暖湿气流中,中低层通常有西南或偏南急流叠加配置,并存在强的垂直风切变和中干冷、下暖湿的强不稳定层结及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另外,佛山龙卷风的发生还与地形因素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4.
河北省霾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利用河北省142个气象台站的霾资料,对1971—2007年河北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河北霾出现频数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月际分布特征。山麓地区霾平均出现频数最高,明显高于其两侧的平原和山地,山地霾频数最小。霾频数的月际分布特征是12月或1月最多,8月或9月最少。利用2004—2007年500 hPa高度和海平面气压实况资料,通过分析对比,统计归纳出河北地区霾日500 hPa的环流形势有纬向型、两槽一脊型、均值场型、一脊一槽型和两脊一槽型5种。分析结果表明,霾的出现与天气形势有关,霾频数大小与空气污染程度和地形联系密切。这些结果对于了解河北霾的生成机制和预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5.
北太平洋夏季大气环流的持续性异常及其对中国天气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太平洋北部持续性异常的研究表明,正、负异常的形热从发生、发展到消亡的演变过程十分相似,它们都始于东亚及西太平洋区域距平形势的变化,并在北太平洋及东亚地区出现一规则排列的距平异常区域,东亚及整个北半球的大气环流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太平洋北部环流的持续性异常对东亚特别是中国夏季的天气异常有重要影响。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表明,夏季太平洋北部大气环流发生持续性异常与太平洋中低纬的海温异常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6.
The oceanographic conditions of the Mackenzie River plume in the Arctic Ocean were examined during a 12-day period in August 2007. Field observations in the river channel and the delta region (2–6 m depth), ship-based observations on the shelf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 indicate that movements of plume density fronts cause changes in water temperatures of over 10 C over a few days. We used a 1D model to compare the strength of stratification versus surface wind stress, and a 3D numerical model to simulate the plume motions under forcing from the river flows, local wind and water level variations from tides and wind-driven surg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astal region is stratified with a ∼2 m thick surface plume even in water depths of 3–4 m, resulting in strong vertical variation of horizontal currents. Moderate easterly winds of 5–10 m/s are sufficient to induce offshore transport of the surface plume and onshore transport of the deeper shelf water, leading to large fluctuations in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the coastal region. This study examined a period of offshore transport and mean water level set-down, and indicates the rapid response of the plume to wind over the shallow delta. 相似文献
87.
南印度洋SST与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NCEP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JONES全球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资料,分析了南印度洋SSTA和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无论是南印度洋副热带海水辐合区的SST还是赤道以北非洲西海岸附近上升运动海区的SST的长期变化趋势,除了准3-5年的变化以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的变化。对于全球最显著南亚季风环流的分析表明,南亚季风环流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与南太平洋SST的年代际变化相比,南印度洋SST的变化周期要相对短一些。通过分析南半球冷空气年代际活动的特征发现,冷空气与南印度洋SST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88.
89.
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异常及其与东亚大气环流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利用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应用滤波方差、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研究了1963年冬季至2011年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了风暴轴活动强弱与东亚—北太平洋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与1980s后期风暴轴活动显著增强相比,近10 a来风暴轴活动又进入较气候平均水平偏低的阶段,且风暴轴主体位置有着向东北、西南两侧的振荡现象。风暴轴活动强(弱)年,东亚地区近地面温度偏高(低)、对流层低层阿留申低压和西伯利亚高压偏弱(强)、中国东部及日本上空850 hPa北风减弱(加强);对流层中层东亚大槽减弱北缩(加深南进)、对流层高层西风急流减弱(加强)。风暴轴活动与冬季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活动次数相关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90.
为了获得程序视图的内容,我们多采用屏幕硬拷贝的方法,在视图内容较多,需要滚屏显示的时候,这种方法尤其费时费力,且在图形拼合时易产生偏差。作者在本文中介绍了在VC 编程中直接把视图内容导出成位图文件的方法,阐述了基本原理,并提供了源代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