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617篇 |
免费 | 1329篇 |
国内免费 | 19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62篇 |
大气科学 | 1632篇 |
地球物理 | 1772篇 |
地质学 | 3458篇 |
海洋学 | 2130篇 |
天文学 | 123篇 |
综合类 | 556篇 |
自然地理 | 17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6篇 |
2023年 | 202篇 |
2022年 | 318篇 |
2021年 | 402篇 |
2020年 | 403篇 |
2019年 | 452篇 |
2018年 | 348篇 |
2017年 | 411篇 |
2016年 | 414篇 |
2015年 | 442篇 |
2014年 | 536篇 |
2013年 | 617篇 |
2012年 | 576篇 |
2011年 | 549篇 |
2010年 | 486篇 |
2009年 | 528篇 |
2008年 | 497篇 |
2007年 | 549篇 |
2006年 | 490篇 |
2005年 | 411篇 |
2004年 | 379篇 |
2003年 | 348篇 |
2002年 | 304篇 |
2001年 | 262篇 |
2000年 | 275篇 |
1999年 | 233篇 |
1998年 | 195篇 |
1997年 | 217篇 |
1996年 | 174篇 |
1995年 | 140篇 |
1994年 | 128篇 |
1993年 | 104篇 |
1992年 | 117篇 |
1991年 | 72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44篇 |
1988年 | 32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22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8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7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了解调水调沙期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卵、仔稚鱼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作者分别于2011年和2018年黄河调水调沙期间(6月—7月),利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对该海域的鱼卵、仔稚鱼进行表层水平拖网调查。结果表明:2011年3个航次共采集鱼卵1 280粒,仔稚鱼5 973尾,隶属于7目11科13属;2018年3个航次共采集鱼卵4 104粒,仔稚鱼237尾,隶属于7目11科13属。优势种以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鳀(Engraulis japonicus)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等短生命周期、低营养层级的小型中上层鱼类为主。靠近黄河入海口处站位的鱼卵、仔稚鱼密度相对较高,鱼卵、仔稚鱼分布范围向黄河入海口门处集中。鱼卵、仔稚鱼的多样性指数在调水调沙过程中出现波动,过后又恢复至调水调沙前水平。环境因子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鱼卵数量与环境因子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仔稚鱼数量与叶绿素a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70,P<0.01)。两个年度调查结果对比发现,总体来说调查期间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卵、仔稚鱼种类数变化不大,在适温类型组成上均以暖温种为主;2018年鱼卵、仔稚鱼采集数量均小于2011年,但是鱼卵、仔稚鱼的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大于2011年,除6月上旬航次外,其他两个航次丰富度指数(D)也均大于2011年。本研究补充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鱼类早期补充资源的基础数据,旨为黄河口邻近海域及渤海的渔业资源评估和养护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2.
随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势在必行,对生物标准物质亦提出了新的需求。当前相关调研工作已经大面积开展,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农产品与食品安全评价都需要对生物样品元素组成进行准确测试,需要以生物标准物质作为生物成分测试量值比对和溯源的基础,因此对生物基体标准物质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大米作为主要粮食之一,其食品安全日益受到重视,对大米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准确的分析测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对大米标准物质的需求量尤为突出,但目前大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已供不应求。本文严格按照《标准物质定值的通用原则及统计学原理》(JJF 1343—2012)和《地质分析标准物质的研制》(JJF 1646—2017)等相关规范要求,开展了GBW10010a大米成分分析标准物质的复(研)制工作,包括样品采集、加工制备、均匀性检验、稳定性检验、多家实验室协作定值测试及不确定度评定等关键环节。结果表明:本次复(研)制的大米标准物质定值成分多样、量值准确可靠,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物质的要求。GBW10010a共定值54项主微量元素,包括Ag、Al、As、B、Ba、Be、Bi、Ca、Cd、Ce、Co、Cr、Cs、Cu、Dy、Er、Eu、Fe、Gd、Ge、Hg、Ho、K、La、Li、Ho、Mg、Mn、Mo、N、Na、Nb、Nd、Ni、P、Pb、Pr、Rb、S、Sb、Sc、Se、Si、Sm、Sr、Tb、Th、Tl、Tm、U、V、Y、Yb、Zn,其中的39项元素给出了标准值及不确定度,包括Ag、Al、As、B、Ba、Ca、Cd、Ce、Co、Cs、Cu、Dy、Er、Fe、Hg、K、Li、Mg、Mn、Mo、N、Na、Nd、Ni、P、Pb、Pr、Rb、S、Sb、Se、Si、Sm、Sr、Tb、Tl、Y、Yb、Zn;15项元素提供参考值,包括Be、Bi、Cr、Eu、Gd、Ge、Ho、Ho、La、Nb、Sc、Th、Tm、U、V。与原有GBW10010大米标准物质相比较,GBW10010a中As、Cd、Co、Cr、Cu、Hg、Mn、Mo、Ni、Zn等重金属元素含量显著下降,其中Cd、Cu、Zn降幅较大,分别下降约39%、43%、38.7%,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本批标准物质定值元素总数量增加了6项,新增定值元素Ag、Nb(Nb给出参考值),并且各项元素不确定度范围整体上有所缩小,如Al、Cd、Cu、Fe、K、Mg、Mo、Na、P、Pb、Se、Zn等对生物易有影响的重要元素,表明了地质分析测试方法技术的进步及定值水平的提高。本批标准物质定值元素涵盖了具有生物效应的大部分主微量元素,适用于农业生态环境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生物样品测试、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评价样品测试时的分析仪器校正、分析方法评价和分析质量监控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43.
Subcellular distribution of Cu, Zn, Se, Rb, Mo, Ag, Cd and Pb was determined in the liver of green turtles (Chelonia mydas) and hawksbill turtles (Eretmochelys imbricata) from Yaeyama Islands, Japan. Also, hepatic cytosol from sea turtles was applied on a Sephadex G-75 column and elution profiles of trace elements were examined. Copper, Zn, Se, Rb, Ag and Cd were largely present in cytosol in the liver of both species, indicating that cytosol was the significant site for the accumulation of these elements in sea turtles. In contrast, Mo and Pb were accumulated specifically in nuclear and mitochondrial fraction and microsomal fraction, respectively. Gel filtr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Cu, Zn, Ag and Cd were bound to metallothionein (MT) in the cytosol of sea turtle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n the association of trace elements with MT in sea turtles. 相似文献
44.
45.
Changing grading of soil: effect on critical states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Examples of situations are presented where the grading of a soil changes during its lifetime either by crushing of particles
leading to an increase of fine material or by slow transport of fine particles with seepage leading to a decrease of fine
material. Such grading changes influence the basic constitutive properties of the soil, in particular properties such as critical
states which are dependent on the available range of densities of packing. Discrete element modelling is used to show the
dependence of critical state conditions on grading and the way in which the particle assembly seeks out new critical state
conditions as the grading changes. 相似文献
46.
M.M. Rufino M.B. Gaspar F. Maynou C.C. Monteiro 《Estuarine, Coastal and Shelf Science》2008,80(4):517-528
From 2000 to 2006, a total of 75 bivalve species were identified, varying from 29 (spring 2001) to 54 species (spring 2005) per year. Seasonal tendencies in diversity varied according the year, thus the interpretation of long-term and regional scales is essential before drawing any conclusions in other studies. Richness and diversity consistently decreased with depth and increased with sediment grain size (from low in very coarse sand to high in coarse silt). Diversity decreased progressively from 3 to 16 m depth, thus the harsher shallower environments (due to waves and tidal air exposure) showed greater diversity than the most stable areas. Communities in finer sediments were more diverse than those in coarser sand. Evenness showed patterns opposite to diversity, overall.Diversity and evenness maps (produced with multivariate universal kriging), showed that most geographic areas with greater diversity were farer from river outflows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Two types of geographic pattern were observed: areas with persistently greater bivalve diversity through time and areas that changed locally from year to year. This spatial analysis can be used to establish priority conservation areas for management purposes, and to analyse the persistency of regional diversity patterns. The area with most habitat heterogeneity (Sotavento) corresponded to greatest diversity.There was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isula solida and Chamelea gallina landings and bivalve diversity 2 years and 1 year later, respectively. Possibly, local fisheries, by selectively withdrawing the commercial numerically dominant species from the ecosystem, increased diversity 1 to 2 years later, as the ecological niches of the dominants are quickly filled by several other species thereby creating a more even community. On regional scales, no significant impact was found on long-term bivalve diversity in local fisheries, 相似文献
47.
天文定位是一种重要的导航定位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大地天文测量、天文航海等领域。该方法中观测恒星的选择会影响最终的定位精度,目前缺少针对同时测定经纬度天文定位算法中最优选星问题的研究。随着观测仪器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观测数据的获取变得更加高效,这就要求研究最优的选星方案以达到最高的定位精度。本文借鉴卫星导航中几何精度衰减因子GDOP的概念,研究了天顶距法中恒星的数量以及分布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最后通过仿真试验和实测数据验证得到结论:在天顶距观测误差的统计特性一定时,GDOP能够用来描述恒星的分布对定位结果影响的优劣,且观测的恒星方位角均匀分布时定位误差最小。考虑到不同高度的恒星天顶距大气折射改正残差不同,在实际测量中应尽量采用等天顶距且方位角均匀分布的恒星。 相似文献
48.
基于位置大数据的国庆假期青藏高原人群分布时空变化模式挖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活动是引起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很多学者对青藏高原史前人类活动和近几十年的人口分布格局与人口流动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有关人群时空分布的精细尺度研究相对缺乏。海量的位置大数据为认识高原人群短期的动态变化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利用手机定位数据、人口迁徙数据等高时空分辨率的位置大数据,通过时间序列分解方法和基于统计检验的异常判别方法,分析了2017年国庆期间青海与西藏的人群分布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假期旅游行为及人口迁徙与变化特征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① 在省级和城市整体尺度上,定位请求量的假期变化在时间上呈现先降后升的“潮汐”变化模式;② 在精细网格尺度上,西宁和拉萨城市及周边地区的人群分布变化在空间上呈现中心跌、周边涨的“离心化”变化模式。国庆假期人们向城市周边热门景点移动聚集的旅游行为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徙都是导致西宁和拉萨周边地区定位请求量上涨的重要潜在原因,而两座高原城市中心定位请求的下跌不仅与人口迁徙有关,还与假期人类日常行为及定位请求频次的变化等因素有关。通过位置大数据挖掘节庆假期人群分布的时空变化,不仅加深了对高原人口分布格局与流动变化的认识,也为高原城镇化与生态保护的精细化管理与决策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49.
50.
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空间演变——以贵州省红枫湖水系盆地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分布最广的地区,喀斯特高原盆地是贵州主要的人口聚集地。充分认识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态势,对区域城镇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以红枫湖水系盆地为例,基于GIS技术及相关软件,主要利用景观格局指数、Moran’s I系数以及居民点数据与等高线数据的空间叠置及转换技术,从水平和垂直两个维度对案例地区聚落空间分布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喀斯特高原盆地聚落的空间分布和演变具有强烈的喀斯特地域基因,在喀斯特地貌的限制下聚落总体分布分散;近年来聚落规模不断增加,在局部有一定小规模集聚并随地形限制而表现出不同的集聚形式和集聚程度;而随着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增大,聚落形态更为复杂且景观趋于破碎,空间分布更加复杂;喀斯特地貌的垂直空间特点在决定聚落的垂直分布及演变规律的同时也加剧了聚落空间分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