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3篇
  免费   634篇
  国内免费   1111篇
测绘学   73篇
大气科学   1876篇
地球物理   466篇
地质学   222篇
海洋学   934篇
天文学   250篇
综合类   105篇
自然地理   54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40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144篇
  2017年   169篇
  2016年   154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23篇
  2012年   235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173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7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21.
低空风切变是影响航空器起飞和着陆安全的重要因素,利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数据,从风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上对低空风切变的识别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一次飑线过程和一次低空急流过程的资料对识别算法进行了验证。识别算法的核心是分别计算二维合成风切变、垂直风切变和时间风切变。在计算二维合成风切变时,先利用风切变强度因子自适应地选择拟合“窗口”的大小,再利用最小二乘线性拟合方法,得到水平风切变。结果表明:自适应多尺度最小二乘法得到的合成风切变,在低空风切变识别效果、切变连续性和边缘数据处理等方面都优于我国多普勒天气雷达的PUP合成风切变;垂直风切变反映了雷达径向速度的高低空配置情况;时间风切变可提供径向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算法还可应用于民航机场低空风切变的识别和预警。   相似文献   
122.
利用2016、2017年郑州机场高分辨率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半小时平均观测资料, 对机场上空低空急流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研究, 结果表明:夏末、秋季低空急流出现次数相对较少, 春季、夏初是高发时期, 冬季易出现较强的超低空急流, 只有春季风速从低层到高层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过程, 8月末可能是急流的时空转换期; 夜间和凌晨是高发时段, 白天降低30%~40%, 一般情况下, 00—12时(世界时, 下同)急流较弱, 12时后明显增强向上发展, 19时开始减弱, 持续至21时; 急流中心最大风速一半以上在12~18 m/s, 高度集中在60~180 m和300~900 m, 超低空急流占大部分, 夜间出现最大风速的概率远高于白天; 低空急流发生高度大部分在飞机起飞或着陆的范围内, 使飞机复飞概率增加, 对夜间航班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3.
利用非静力中尺度WRF模式模拟的台风Chanchu(0601)的输出资料,探讨了Chanchu减弱变性过程的强度及结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台风Chanchu北移过程中,高层的暖心被破坏,强度快速减弱,眼壁对流发展高度降低,眼壁对流由对称结构演变为非对称,内核对流减弱。此减弱变性过程与惯性稳定度减小、垂直风切变增强、低层锋生等环境要素有关。惯性稳定度与台风强度变化一致,随着惯性稳定度降低,最大切向风减弱并不断外扩,Rossby变形半径增大从而潜热释放不集中难以维持台风强度,台风减弱;同时,内核区的高层暖心更易径向频散,从而高层暖心难以维持;环境的垂直风切变增强使台风的斜压性增强,台风垂直结构的倾斜度增大,对流发展高度降低;低层冷空气侵入台风中心趋于填塞,也利于台风强度减弱;台风登陆以后冷暖空气对比导致的锋生使得不稳定能量释放从而重新加强了Chanchu环流内的中低层对流活动,但较台风最强时刻而言对流强度减弱。总体减少的对流和降低的对流高度,导致潜热能释放减小,其向心输送也减少,不足以维持强暖心结构,最终使得台风减弱并变性。   相似文献   
124.
分析了飞船主着陆场区1981—1999年1—4月和9—12月因冷空气而产生的偏北大风的过程中气候概况及其天气特征。通过分析发现:主着陆场区因冷空气引起的偏北大风以春季最频繁,秋、冬季最稀少;一天当中偏北大风以午后出现频率最大,午夜出现频率最少;对于不同季节的气压和温度,春、秋两季变化剧烈,冬季相对较小;在大风出现前24小时,主着陆场区的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以两槽一脊型、一槽一脊型、贝湖低压型为主;冷空气入侵前24小时,欧亚天气图上主着陆场区上游低层850hPa中高纬度有明显的冷中心,地面图场区上游冷高压中心的分布主要有3个区域:贝加尔湖西南至新疆、贝加尔湖到内蒙中北部、贝加尔湖西北部。大风前24小时在35~45°N、100~115°E等压线密集,等压线一般都在4根以上。  相似文献   
125.
J. I. PARK  V. P. SINGH 《水文研究》1996,10(9):1155-1171
An investigation into rainfall variability in time and space in the Nam River dam basin of Korea is made with the use of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he Nam River dam basin is a small mountainous watershed where wind direction and orography are the dominant influences on the pattern and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Rainfall distribution was found to vary with elevation, position, wind direction and distance from a reference sta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be used in the design of rain gauge network, hydr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for other applications in the Nam River dam basin.  相似文献   
126.
风水复合侵蚀研究述评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宋阳  刘连友  严平 《地理学报》2006,61(1):77-88
风水复合侵蚀或风水交互作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常见的侵蚀过程。这种风力与流水对同一侵蚀对象 (区域) 的共同作用或交替作用塑造了风蚀水蚀交错区特有的侵蚀地貌景观。作为一个相互联系、影响的复杂系统,风水复合侵蚀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特征,其侵蚀过程可以划分为古代过程与现代过程。由于以往的风蚀和水蚀研究相互独立,风水复合侵蚀的研究起步较晚。在研究中存在着尺度转化与研究方法不成熟等问题。对风水复合侵蚀的机理与防治以及土壤复合可蚀性的研究都将成为今后研究中的重点与难点。  相似文献   
127.
Boundary-layer wind structure in a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this study, a slab boundary layer model with a constant depth is used to analyze the boundary-layer wind structure in a landfalling tropical cyclone. Asymmetry is found in both the tangential and radial components of horizontal wind in the tropical cyclone boundary layer at landfall. For a steady tropical cyclone on a straight coastline at landfall, the magnitude of the radial component is greater in the offshoreflow side and the tangential component is greater over the sea, slightly offshore, therefore the greater total wind speed occurs in the offshore-flow side over the sea. The budget analysis suggests that: (1) a greater surface friction over land produces a greater inflow and the nonlinear effect advects the maximum inflow downstream, and (2) a smaller surface friction over the sea makes the decrease of the tangential wind component less than that over land. Moreover, the boundary layer wind structures in a tropical cyclone are related to the locations of the tropical cyclone relative to the coastline due to the different surface frictions. During tropical cyclone landfall, the impact of rough terrain on the cyclone increases, so the magnitude of the radial component of wind speed increases in the offshore-flow side and the tangential component outside the radius of maximum wind speed decreases gradually.  相似文献   
128.
关于暴时电离层电流分布的南北半球不对称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国际上广泛认可的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经验模式提供的各种参数, 通过电离层电流连续方程, 计算出强磁暴条件下6月至日和12月至日内, 磁纬±72°和磁地方时00:00~24:00之间电离层电场、电流等的分布. 计算中考虑了地磁和地理坐标间的偏离; 除中性风场感生的发电机效应外, 还包含了磁层耦合(极盖区边界的晨昏电场和二区场向电流)的驱动外源. 结果表明, 6月至日时, 磁层扰动自极光区向中低纬的穿透情况在南、北半球内基本接近, 北半球内略强; 但12月至日时, 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 南半球的电流穿透远强于北半球, 而电场的穿透则是在北半球更强. 无论南北半球, 在中高纬地区, 午夜至黎明时段出现较强的东向电场分量, 其[WTHX]E×B[WTBZ]的向上漂移效应, 正是解释我们以往不少研究现象中所期盼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9.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强度与环境气流切变关系的气候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采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JTwC(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资料,对1974~2004年5~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强度和环境风垂直切变进行了趋势特征、振荡周期和空间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热带风暴强度以上TC的最大风速和环境风垂直切变在时间上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弱的环境风垂直切变有利于TC强度的增大;前12 h的环境风垂直切变对TC强度的发展影响最大.环境风垂直切变在两北太平洋TC最强的年份表现为环境风切变值小,TC发生密集;最弱的年份表现为环境风切变值大,TC发生稀疏.  相似文献   
130.
利用静止卫星云图进行二维傅里叶相位导风试验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红  王振会  许建明 《高原气象》2006,25(1):105-109
根据二维傅里叶相位分析原理,对1 min间隔的IR云图进行由云推导风的反演。利用模块高度频数直方图把云分为高、中、低云。对连续三幅IR云图进行二维傅里叶相位导风计算,得到两个反演风场,对两个风场相同位置上的风矢进行逐点比较,剔除风向或风速差别较大的风矢,再对处理后的风场进行高度调整法的质量控制,把不合理的风矢剔除或调整到合理的高度层,得到连续性较好的风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