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2篇
  免费   410篇
  国内免费   323篇
测绘学   336篇
大气科学   307篇
地球物理   588篇
地质学   508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54篇
自然地理   4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94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103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31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141篇
  2006年   130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沉降差控制是软土地区逆作法施工中的关键技术。根据逆作法施工特点,采用上部结构、地基和基础共同作用理论,对算例进行计算,根据结果,分析沉降差与上部结构、地基刚度贡献以及地下连续墙深之间关系,以使逆作法施工控制中有的放矢,减少沉降差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92.
993.
994.
利用1970—2021年粤北和珠三角地区30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温度和气温资料,分析了地气温差(地面温度-气温)空间分布、季节变化及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年际变化趋势。(1)近50年来粤北和珠三角年平均地气温差介于1.97~3.21℃之间,总体呈现北高南低的纬向型分布格局。(2)夏季地气温差最大为3.25℃,冬季最小为1.71℃;其中冬季珠三角地气温差比粤北大,夏季则相反。(3)珠三角的东莞在冬、夏两季均为下降趋势最明显的城市,降速为0.35℃/(10 a)和0.66℃/(10 a);上升最明显位于珠三角的增城和粤北的仁化分别为0.30℃/(10 a)和0.32℃/(10 a)。(4)近50年粤北和珠三角年平均地气温差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降速为0.061℃/(10 a);其中粤北呈上升趋势,升速为0.3℃/(10 a);珠三角则呈下降趋势,降速为0.16℃/(10 a);两者变化趋势呈南北反相分布态势。(5)粤北地气温差月变化呈单峰型结构,珠三角则呈双峰型结构;两地地气温差最小值在汛期前的3月,粤北峰值在7月,珠三角峰值在7月和10月。此外,珠三角年平均气温及夏季地气温差均在1992年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995.
文章对达拉特旗地面气象自动与人工两种观测所获取的气象数据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动观测数据更能反映大气中各要素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996.
水产养殖动物的生存策略往往会因养殖模式的变更而发生改变,并导致其养成品体色、肌肉品质和脏器生理特征等均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以池塘生态主养模式(M1)和池塘生态套养模式(M2)下养殖7个月的异育银鲫夏花苗种为研究对象,以体表色差、背肌物性、全鱼营养成分和排氨率、耗氧率、窒息点以及脏器消化酶和抗氧化酶活力为测定指标,较系统开展了两者间养成品质及脏器相关生理特征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两者间在体表色差上具较好的区分度,其中M2实验个体的体色更接近于池底背景色,具更好的拟境隐蔽性;(2)在所测7项背肌物性指标中,两者间具有显著差异的为硬度、弹性、胶黏性和耐咀性,且均呈M1>M2 (P<0.05);(3)全鱼一般营养成分中,除灰分和粗蛋白含量均呈M1≈M2 (P>0.05)外,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分别呈M1>M2 (P<0.05)和M2>M  相似文献   
997.
江苏近岸高、低潮位变化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德安  张忍顺 《海洋工程》2004,22(4):119-125
利用MForeman改进的G·Godin潮汐调和分析及预报程序对江苏省辐射沙洲海域的16个验潮站潮位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和潮汐预报。根据各测潮站高、低潮位预报结果,对各站高低潮潮时差、低潮每日延迟时间、高潮每日延迟时间进行了统计计算,并对辐射沙洲海域高低潮潮时差特征值的分布进行了分析。利用潮汐表预报结果探讨了江苏沿岸6站的高潮位、低潮位、高低潮潮时差、高潮每日延迟时间、低潮每日延迟时间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分析给出了各量的变化周期。  相似文献   
998.
The annual,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convection intensity of South China Sea (SCS) summer monsoon and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the tropical ocean is analyzed, and their relationship is discussed using two data sets of 48-a SODA (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and NCEP/NCAR. Analyses show that in wintertime Indian Ocean (WIO), springtime central tropical Pacific (SCTP) and summertime South China Sea-West Pacific (SSCSWP),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convection intensity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Correlation of the inter-decadal time scale (above 10 a) is higher and more stable. There is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correlation in scales less than 10 a and it is related with the air-sea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tself for corresponding waters.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convection intensity during the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of the general circulation of the atmosphere. Since the late period of the 1970s, in the lower troposphere, the cross-equatorial flow from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has intensified. At the upper troposphere layer, the South Asian high and cross-equatorial flow from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has intensified at the same time. Then the monsoon cell has also strengthened and resulted in the reinforcing of the convection of South China Sea summer monsoon.  相似文献   
999.
应用中国地震台网229个台站在2008至2017年期间记录的9826个地震事件体波走时数据,采用地震双差定位方法反演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地震位置.结果显示,东南沿海地区构造活动对地震活动有控制作用.在现今活动较强的块体边缘,地震活动集中呈条带状线性分布,优势方向与构造带方向一致;在现今活动性较弱的块体内部,地震分布离散...  相似文献   
1000.
基于建筑物破坏的地震人员伤亡快速评估方法是一种静态评估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地震人员伤亡动态评估方法以提高评估结果的有效性.以川滇地区为例,基于历史震例人员伤亡资料和相关科研成果,利用统计分析、案例对比法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方法,从影响人员易损性因素的地区差异性角度研究地震人员伤亡动态修正方法.为此提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