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9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86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In this paper, hydroclimatic fluctuations of the Upper Narmada catchment (upto Narmadasagar damsite) have been studied by examining the time series (1901–80) of (i) 1-to 10-day annual extreme rainfall; (ii) seasonal total rainfall between May and October; (iii) the precipitation concentration index (PCI); (iv) a modified version of PCI(MPCI); and (v) parameters of the periods contributing specified percentages of rainfall to annual total. Most of these parameters followed the normal distribution and did not show any significant long-term trend. However, some dominant long period oscillations have been noticed in extreme rainfall, seasonal rainfall, PCI and MPCI series. Influence of break-monsoon days over India during July and August on the rainfall activities of the Upper Narmada catchment has also been investigated and salient finding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12.
利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对钦州市春季低温阴雨结束期作模糊处理,用模糊数学方法选择预报因子,然后建立其多元回归模糊预测方程。  相似文献   
113.
昆仑山8.1级地震前地磁比值Rq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q为本作者在研究震磁关系时提出的一个新地震物理量,意为磁静日Z分量白天最低值与地方时夜间零点值的比值,在研究我国10个基本台站的资料之后。发现Rq的年变化曲线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规律;年相对形态基本不随时间和地理位置而变化。但其零频成份明显随所处纬度的升高而升高;在时间域,则较明显存在约11年太阳周期变化成份,利用Rq的这些规律性研究2001年11月14日在昆仑山发生的8.1级地震的地磁前兆,发现在地震前可能存在有地磁前兆。  相似文献   
114.
积雪是冰冻圈中较为活跃的因子,对气候环境变化敏感,其变化影响着全球气候和水文的变化。积雪覆盖日数(SCD)、降雪开始时间(SCOD)和融雪开始时间(SCMD)是影响地表物质和能量平衡的主要因素。使用MODIS无云积雪产品提取了叶尔羌河流域2002年7月-2018年6月逐日积雪覆盖率(SCP),基于像元计算了SCD、SCOD和SCMD,系统地分析了其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其变化的原因及积雪面积的异常变化与ENSO的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流域的积雪覆盖面积呈微弱减少趋势,与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降水呈显著正相关;2002-2018年,SCP随海拔的升高呈明显的线性增加趋势(R2=0.92、P<0.01));各海拔高度带最大SCP出现的月份大致随海拔的上升往后推迟,最小SCP出现月份无显著变化(集中在8月),海拔4000 m以下,春季的SCP小于冬季,海拔4000 m以上,春季的SCP大于冬季。(2)SCD、SCOD和SCMD有明显的海拔梯度,在流域内,从东北至西南,呈现出SCD增加,SCOD提前,SCMD推迟的特征;变化趋势上,流域91.9%的区域SCD表现为减少,65.6%的区域SCOD有往后推迟的趋势,77.4%的区域SCMD表现出提前的趋势。(3)2006、2008年和2017年积雪覆盖面积异常偏大,而在2010年则异常偏小,其原因可能是ENSO影响了积雪的变化。(4)以喀喇昆仑为主的高海拔地区,包括帕米尔高原东部的部分地区,其SCD、SCOD和SCMD分别表现出增加、提前和推迟的趋势,这种变化与其春秋温度的持续走低以及降水量的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5.
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呈现较大的随机性,极端降水事件尤为如此。受此影响,月初(月末) 1~5 d之内的累积降水量很可能会超过当月总降水量的50%乃至更多。对1961—2017年中国2 400多站点资料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月初(月末) 1~5 d累积降水量对当月总降水量显著影响事件的出现频次,在季节和空间分布上都有鲜明特征。主要包括:1)月初累积降水量对秋冬季中各月的总降水量影响更大,月末累积降水量对1—4月的月总降水量影响较大。2)受月初累积降水量的影响,显著站点数在某些年份的某些月份出现极大值;受单次事件显著影响的站点数占全国总站点数的30%~50%,此即对应着一次全国大范围的极端降水事件。3)受月初(月末)累积降水量显著影响的站点空间分布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明显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16.
合肥市近50年最高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何彬方  冯妍  戴娟  张爱民 《气象科技》2008,36(6):764-767
利用合肥市1953~2005年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采用滑动t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合肥市平均最高气温、高温日数和高温出现初终日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合肥市近50年来平均最高气温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并且平均最高气温在1968和1988年附近发生了突变.合肥市高温日数也呈"增多-减少-增多"的趋势.但年累计高温日数没有很明显的突变;高温日5~9月都有出现,其中7月出现的次数最多,占总日数的49.7%,8月次之.占40.5%.合肥市高温持续的时间经历了由长变短再变长的过程,20世纪80年初期最短.  相似文献   
117.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中国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基于1961—2016年期间,全国763个观测台站白昼和夜间的降水观测数据,分别从昼夜降水量、降水日数、降水强度以及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等四个方面,解读中国九大流域昼夜降水变化的时空格局。结果表明:① 昼夜降水量变化的流域差异显著,可归纳为四种类型:昼夜同增型、昼夜同减型、昼增夜减型和昼减夜增型。② 流域总降水量变化与昼夜降水量密切相关。淮河流域降水量减少是由白昼降水量(-0.72 mm/a)减少所致,而黄河流域降水量减少则是由夜间降水量(-0.21 mm/a)减少所致。③ 干旱区、半干旱区及半湿润区的流域,昼夜大雨的雨量要高于昼夜暴雨;湿润区的流域,则表现为昼夜暴雨的雨量要高于昼夜大雨,尤其是珠江流域和东南诸河流域。④ 从全国尺度来看,白昼大雨、夜间大雨和暴雨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超过10%,而白昼暴雨的贡献率约10%。湿润区流域昼夜暴雨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高于昼夜大雨对总降水量的贡献率,而干旱区-半干旱区流域则相反。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认识全球变暖对区域日降水循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8.
1957~2016年中国农业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830个气象站点1957~2016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五日滑动平均法和GIS方法确定了近60 a农业界限温度(0℃、5℃、10℃)的初终日期和持续日数,并比较分析1957~1986年和1987~2016年2个时段的≥0℃、≥5℃和≥10℃农业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和持续日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1957~1986年相比,1987~2016年中国农业界限温度(0℃、5℃、10℃)的总体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即初日提前、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增加,各地区变化幅度不同,东北、华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变化幅度最大。中国各界限温度的终日变化幅度均较小,初日和持续日数变化较大。≥0℃初日在东北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分别提前3~9 d和3~15 d,持续日数在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分别增加3~15 d和2~18 d,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增加4~16 d;≥5℃初日在东北和华中地区分别提前4~9 d和6~13 d,持续日数在东北、华北部分地区分别增加4~13 d和2~14 d,青藏高原地区增加2~23 d;≥10℃初日在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分别提前2~9 d和2~13 d,持续日数在东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变化最为显著,分别增加3~15 d和5~25 d。农业界限温度的初终日期和持续日数变化,使作物生育期延长和种植界线北移。  相似文献   
119.
对雷州半岛近50 a来的年雷暴日数变化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了其雷暴频数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结果表明:雷州半岛平均年雷暴频数线性拟和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平均年雷暴日91 d,1983年及以前基本高于年平均值,1984年之后均低于年平均值;平均年雷暴频数总体趋势为1983年前正距平,1984年后为负距平;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存在准2 a的周期变化,70年代存在显著的2-4 a的周期变化,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存在显著的3-4 a的周期变化,在90年代中后期存在显著的准2 a的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20.
通过对1997年8月中旬在台湾浅滩南部边缘海域所获得的光学参数数据进行分析,对水下辐照度、光束衰减率和光束透射率等主要光学参数的多周日变化规律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认为调查期间,台湾浅滩南部的水下辐照度自上而下表现出了很好的规律性和一致性,各层的辐照度随时间峰谷型分布,与太阳辐射强度规律符合得较好;不同时刻的光束衰减率的垂直分布相似,往往在30m层上下出现一个峰值。光束透射率与光束衰减率存在反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