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42篇
  免费   1113篇
  国内免费   1277篇
测绘学   282篇
大气科学   1628篇
地球物理   1329篇
地质学   2227篇
海洋学   257篇
天文学   99篇
综合类   390篇
自然地理   1520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217篇
  2020年   188篇
  2019年   246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256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295篇
  2013年   355篇
  2012年   383篇
  2011年   353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60篇
  2008年   340篇
  2007年   387篇
  2006年   411篇
  2005年   337篇
  2004年   340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88篇
  1999年   174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108篇
  1994年   128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略阳煎茶岭铜镍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矿石Re-Os同位素方法对陕西省煎茶岭硫化镍矿床矿石进行了成矿年代学研究,获得了878士27 Ma(1σ)的等时线年龄,首次厘定了该矿床成矿时代为新元古代,成岩成矿基本同时.通过对878 Ma硫化镍矿石初始Re-Os同位素体系的γOs计算和Re/Os值分析表明,其yOs和Re/Os值变化范围大,深部条带状矿石的Re/Os值仅为0.05,yOs为-6.70;块状矿石的Re/Os值范围为4.24~24.43,γOs为-15.37~+280.65,说明成矿过程中有壳源物质的混染;两件样品的γOs为负值(-15.37,-6.70),可能指示其超镁铁质岩浆来源于Re亏损地幔.煎茶岭超基性岩体年龄及其镍矿石的Re-Os等时线年龄与扬子克拉通北缘火山岩浆活动时间相对应,它们是扬子克拉通西北缘晋宁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2.
义县地区广义的义县组可解体为王家屯组 (暂命名 )和义县组 ;分属王家屯和义县火山旋回 ,前者为偏酸、偏碱性 ,后者主体为中基性、末期为中酸性火山岩系 ,并广泛发育潜火山岩相的玄武玢岩、安山玢岩和火山集块角砾熔岩筒。该区有七个主要沉积层 ,自下而上分别为王家屯组马神庙层、义县组老公沟层、业南沟层、砖城子层、大康堡层、朱家沟层和金刚山层 ;产有较丰富的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以砖城子层、大康堡层和金刚山层为界 ,义县火山旋回可划分为 4个亚旋回 ,分别代表火山活动的初始期、主期、晚期和末期。北票四合屯地区的义县组相当义县地区义县组的第一和第二亚旋回 ,含鸟类化石的主沉积层 (尖山沟层和上园层 )可与砖城子层对比  相似文献   
103.
The site amplification is estimated at five seismic stations of the Latur region using the horizontal to vertical spectral ratios of 33 aftershocks of the main Killari earthquake of September 29, 1993 (UTC). Spectral amplifications, ranging from a factor of 2–6 are found to vary with frequency at different places. Significant amplification is found at four sites within the Latur region, at Basavakalyan, Kasgi, Killari, and Mudgad Eakoji villages. Our results sho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ite amplification and the damage pattern in area. The pattern and the nature of the site amplification estimated in the present study corroborates also with the analytical models and the borehole data indicating alternating layers of unconsolidated sediments and basaltic rocks.  相似文献   
104.
Heterogeneous shallow Plio-Quaternary formations of the Souss Plain represent the most important aquifer in southern High Atlas Mountains in Morocco. The present work was conducted in the Souss Upstream Basin to identify the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origin of groundwater in an aquifer under semi-arid climate. Isotopic and hydrochemical compositions combined with geological and hydrogeological data were used for this purpose. The total dissolved solids vary from 239 to 997 mg l−1, and the following groundwater types are recognized: Ca2+–Mg2+–HCO3, Ca2+–Mg2+–SO42− and Ca2+–Mg2+–Cl. The groundwater is saturated and slightly supersaturated with respect to carbonate minerals and undersaturated with respect to evaporite minerals, which means that the groundwater composition is largely controlled by the dissolution of carbonate rocks known in the basin. The isotopic contents of groundwaters ranged from −8‰ to −5.2‰ for δ18O, from −52‰ to −34‰ for δD, and from 0 to 5.5 TU for tritium. The hydrogen (δD) and oxygen (δ18O) isotope signatures reveal a significant infiltration before evaporation takes place, indicating a major recharge directly from fractures in the crystalline and limestone formations of Atlas Mountains (above 800 m a.s.l.) and infiltration of surface water in the alluvial cones at the border of the Atlas basins. The very low tritium values suggest that the groundwater recharge follows a long flow path and a mixing between old and modern water is shown. However, a slight evaporation effect is noted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basin close to the Anti-Atlas Mountains.  相似文献   
105.
黄河流域夏季分区面雨量预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介绍黄河流域分区夏季面雨量预报的研究成果,精心挑选51个具有较好代表性的测站对黄河流域夏季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使用K均值动态聚类对黄河流域的夏季降水进行了客观分区,并计算出各流域夏季面雨量。通过对黄河流域夏季雨量与500hPa环流,海温、OLR、中纬阻高,高原积雪,欧亚积雪等重要影响因子的关系分析,结合黄河流域夏季面雨量年降和年代际演变特征的分析,研究出黄河流域分区夏季面雨量预测的基本方法和模型,并通过客观化的数学方法建立黄河流域夏季面雨量预测系统,预测系统十年回报的结果显示出具有较的预测技巧。  相似文献   
106.
相关方法分析Nino3区SSTA和风应力的关系,发现前期风应力距平场与Nino3区SSTA有很好的相关关系,这种相关性超前8个月时就有所显现。影响Nino3区SSTA的主要风应力区域的位置随风应力超前的时间缩短均向中太平洋扩展。数值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区域的风应力对热带太平洋SST作用的结果表明,强相关区域的风应力对形成和维持热带太平洋SST的气候场的作用不明显,而对SST的年际变率有重要贡献;相反,强相关区域以外的风应力对形成和维持热带太平洋SST的气候场起重要作用,但是对SST的年际变率所起的作用很不理想。  相似文献   
107.
对流云人工增雨作业等级预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建元  徐永和  丁建武  石燕 《气象》2003,29(4):40-43
结合南方对流云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特点,在人影作业判据各项分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综合性判据,为基层人影作业提供操作性较强的人影作业指标。通过2001年作业试验,将作业等级结论与积云数值模拟结果和实际降水进行分析,验征了人影作业等级预报的可行性,这对于对流云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8.
太平洋混合层厚度(dml)年际异常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太平洋区域30a逐月混合层厚度(dml)及浅层海温(Ts)距平资料,分析了20°S以北太平洋区域dml年际变率的地理分布和季节变化,得到两个纬向dml高变率带,它们分别位于北太平洋(45°N附近)和赤道中、西太平洋.重点分析了赤道太平洋dml高变率带,并对其上混合层气候位置、dml年际异常与El Nino事件关系及伴随强El Nino事件的dml正异常东传等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9.
青藏高原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s)的个例分析及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95年7月25—28日高原上连续数日出现MCSs的现象进行了红外云图特征及其演变、大尺度环境背景场和对流有效位能的分析。可以发现,所有这些MCSs有着相似的日变化演变过程;它们的初始对流在中午由于日射加热开始活跃,之后迅速发展,这些MCSs在后下午形成,在傍晚达到最强,之后逐渐减弱。其中26日MCS最为强大,它是在单一的强大的近于圆形的高原反气旋高压背景下受强的低层热力强迫和条件不稳定的驱动而发生的。这些发生条件都与高原本身的热力作用紧密相关,所以它的发生发展主要与高原特有的较为纯粹的热力因子相联系。28日MCS是另一个很强的MCS,它明显地受到中纬度西风槽的斜压区的影响,这二个很强的MCS有着不同的发展机制和显著不同的表现特征。  相似文献   
110.
实验速度场测量技术及对流边界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流槽中对对流边界层(CBL)温度场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尝试通过实验技术测量速度场并分析研究CBL中的速度场特征。在应用PIV测量技术时选用铝粉作示踪粒子。实验证明了在混合层中速度分布明显具有对流边界层热泡特性;混合层顶部的速度分布很好地反应出夹卷层的结构特征;湍流速度特征量的垂直分布合理,与野外实测结果和类似的对流槽实验结果接近;误差分析表明示踪粒子的跟随性良好,粒子速度的测量结果能真实地反应流体的运动特征,从而得证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