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0篇
  免费   1015篇
  国内免费   1504篇
测绘学   742篇
大气科学   2440篇
地球物理   999篇
地质学   1478篇
海洋学   522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403篇
自然地理   1278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310篇
  2020年   298篇
  2019年   390篇
  2018年   256篇
  2017年   285篇
  2016年   301篇
  2015年   350篇
  2014年   371篇
  2013年   452篇
  2012年   400篇
  2011年   404篇
  2010年   331篇
  2009年   389篇
  2008年   376篇
  2007年   400篇
  2006年   349篇
  2005年   279篇
  2004年   236篇
  2003年   208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163篇
  2000年   136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08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0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74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31.
四川雅安地质灾害时空预警试验区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借鉴美国旧金山湾和香港地区的经验,提出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建设和研究思路。经过近两年的工作,初步建成了四川雅安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试验区。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主要有:(1)根据现场考察和试验区地质灾害数据库,统计研究了降雨型滑坡的几何特征;(2)建成了由20台遥测雨量计构成的降雨观测网,取得了2002年4月~2003年8月的降雨观测数据;(3)结合历史降雨资料分析,初步研究了雅安试验区的年、日、小时和十分钟最大降雨特征;(4)研制了斜坡岩土体含水量野外监测仪,取得了桑树坡试验点2003年4月~8月的实时监测数据;(5)自上而下分4层研究了斜坡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发现了岩土层含水量变化对降雨过程的滞后性;(6)基于区域地质灾害评价预警的递进分析理论与方法(AMFP),利用地质灾害因子分析结果,分别计算了雅安试验区地质灾害"发育度"和"潜势度";(7)利用2003年8月23~25日的过程降雨观测资料,对雅安试验区在该降雨过程中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了时空预警反演模拟研究,计算出的地质灾害"危险度"分布比较符合实际,"危险度"可以作为预警指数使用。  相似文献   
132.
通过研究探地雷达信号的小波变换的模特征点的变化规律和特征,揭示了探地雷达信号奇异点和其小波变换模极值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的研究,对小波各级分解的模特征点进行变频域处理。最后对处理后的地质雷达信号,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方法求解李氏指数,从而进行地质体边界的检测。无论从理论模型的论证还是实际资料的处理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3.
Abstract. Recent discoveries of seafloor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 in submarine volcanic centers of felsic magma in western Pacific island arcs are regarded as modern analogues of Kuroko type deposits. Studies of these deposits and their surrounding geology raised question whether the exploration activity for the Kuroko deposits on land which peaked in the 1960's was adequate or not. However, such an evaluation is not easy because the exploration data are about to be lost as a result of the closure of all the Kuroko mines in the area since 1994.
The Metal Mining Agency of Japan (MMAJ), therefore, decided to compile existing data on about 180 Kuroko deposits and related mineral occurrences in northeast Japan as a new Kuroko database.
This study extends a concept called "exploration indices" which was developed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the thoroughly surveyed Hokuroku district to draw a potential map of the Kuroko occurrences for the entire northeast Japan quantitatively with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Effective exploration indices include: 1) distribution of dacitic-rhy-olitic submarine volcanic rocks of the Nishikurosawa and Onnagawa stages, 2) distribution of intrusive rocks of pre- and post-Kuroko horizon, 3) low aeromagnetic anomaly caused by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of magnetite, 4) low gravity anomaly which suggests depressions in the basement rocks such as a tectonic basin and/or caldera, and 5) nearby existence of vein type deposits. It is concluded that about 33 % of known Kuroko deposits fall within the high potential zone (score=4 and 5) that occupies only 4 % of the entire northeast Japan arc. The Kuroko potential map is, therefore, useful for limiting the target area for Kuroko type deposits in an island arc setting.  相似文献   
134.
基于神经网络的区域生态环境分类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利用智能化信息提取技术,进行区域生态环境自动分类,一直是一种前沿性研究。该文在分析研究区自然景观特征的基础上,总结了影响区域生态环境的建模要素,基于神经网络技术,并根据生态环境的遥感探测机理,利用TM卫星遥感数据中的可见光、热红外、植被指数(NDVI)以及DEM数据,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区域生态环境信息自动提取模型,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环境分类方法,其分类结果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5.
复种指数遥感监测方法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6  
范锦龙  吴炳方 《遥感学报》2004,8(6):628-636
复种指数是反映水土光与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指标 ,其实质是沿时间序列 ,反映某一种植制度对耕地的利用程度。联系复种指数与时间序列NDVI曲线的纽带是农作物年内的循环规律。时间序列的NDVI值蕴涵着植被的生长和枯萎的年循环节律 ,经时间序列谐函数分析法 (HarmonicAnalysisofTimeSeries ,HANTS)重构的NDVI曲线 ,可以准确地反映农作物的出苗、拔节、抽穗、收获等物理过程。因此 ,根据时间序列的NDVI曲线的周期性 ,可以反向捕捉到耕地农作物动态的信息 ,进而得到耕地的复种指数。本文依据上述原理 ,提出复种指数遥感监测的方法 ,然后用 1999年至 2 0 0 2年 4年的VGT(SPOT4卫星vegetation数据 )旬合成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提取了复种指数 ,并利用地面样区观测结果和统计数据进行检验 ,取得很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36.
王琪洁  邹峥嵘彭悦 《四川测绘》2004,27(4):156-158,173
基于灰色模型的诸多优点,作者选用GM(1,1)模型分析和预报形变监测序列。然而直接应用GM(1,1)灰色模型分析和预报具有季节性的监测序列时往往精度不高。因此,作者提出运用基于季节指数的“去季节波动”法与GM(1,1)混合建模,对监测资料进行分析与预报。基于均方差和平均绝对误差两个精度准则,作者对此方法与周期函数拟合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此方法提高了具有季节性波动监测序列的预报精度,且建模方法简便、快捷。  相似文献   
137.
开封大雾气候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开封市大雾天气分布规律、天气特征,并总结出大雾产生的几种天气形势,找出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38.
郑州强对流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4年郑州出现的7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影响系统及稳定度的分析结果表明:华北低涡和NW气流形势下存在着低层升温、高层降温机制,使大气层结趋于不稳定,当测站高低空温差或温度平流差达到一定量值,且近地层存在辐合系统时,易出现强对流; SW气流或高压控制时,大气高温高湿,具有较强不稳定能量,若850 hPa或地面出现辐合系统时,易产生强对流;地面湿度连续数天加大或保持在某一值域,其上空温湿24 h变化呈上趋冷下趋暖或上趋干下趋湿并达到一定量值,预示强对流的发生;700~500 hPa湿度明显减小,24 h温度露点差加大4 ℃以上,或近地层θse≥350K,中低层Δθse≥26 K,θse小值位于700 hPa或500 hPa,其厚度≥2000 m,易出现强雷雨大风; 700 hPa以下t-td≤4.3 ℃,或连续4天850 hPa t-td≤7 ℃、700 hPa t-td≤5 ℃、500 hPa t-td≤9 ℃,PW≥12,可预示短时暴雨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9.
利用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分析闽东北地区夏季对流云的回波特征。分析表明:多单体合并对流云在生命史、回波高度、强度、尺度等方面都超过了单体对流云,其液态水总量也更大,自然降水条件和人工影响潜力都优于单体对流云,是夏季降水和人工催化的重要云系。分析得到对流云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高度层辐合辐散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夏季对流云结构和降水原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对两个个例的天气形势分析,指出冷空气对对流发展有一定的激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0.
根据河南省棉花播种面积权重,选出安阳、新乡、商丘、周口和南阳5个代表站,利用棉花产量与棉花生育期间5个代表站旬平均光照、温度、降水的相关系数,确定7个关键气象因子,建立了其与产量的回归方程,提出了考虑7个关键气象因子综合影响的棉花单产丰歉评估指标。应用该评估指标对1980~2004年棉花单产的丰歉进行检验,与实况一致的达84%,产量与评估指标相关系数达0.71以上,相关极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